刑罚是阶级社会用于惩罚犯罪的首要手段。
由于社会的变迁、政治经验的丰富、法律文化思潮的演变和刑事政策的调整,刑罚结构也在缓慢的调整。
我国现行刑罚体系及刑罚执行体制自建国之初确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在许多方面已经不完全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变革,因而有待于改革和完善。
一、刑罚的产生和发展
刑罚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而使用的惩罚犯罪的一种手段。
这种手段限制或剥夺犯罪人的某种权益使犯罪人遭受一定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
它是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刑罚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复仇习俗,以报应刑为主。
罪犯打断他人的手臂,国家就打断其手臂;偷东西的斩手;骂人的割舌如此等等。
中国古代的刑罚极为残酷、野蛮,主要以死刑和肉刑为主。
最早制定肉刑的是南方的先进部落——苗。
据载,苗族的肉刑有四种:劓、耳、豕、黥。
公元前21世纪,夏在征服苗族之后,为了统治沦为种族奴隶的苗民,便袭用了苗族原有的肉刑,所谓“抵其意而用其法”①。
到了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周朝,奴隶五刑进一步系统化、制度化。
五刑是墨、劓、非、宫、大辟。
上述五刑,除大辟外,其它四种都属于断裂肢体和刻裂肌肤的肉刑。
肉刑是奴隶刑罚体系的构成部分,战国、秦朝和汉初依然沿用,它是一种残害人的肌肤肢体,使人致残终身的酷刑。
到了汉朝,肉刑已不适应汉朝社会早已由奴隶制转为封建制,奴隶早已转化为自由农民的时代要求。
趾三种肉刑;将黥刑改为髡城旦春,即五年苦役;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
但是,这次改革“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①,这就促使了景帝再次对刑罚体制进行改革,主要是减少笞刑,并制定了棰令,对笞的规格大小,加笞的部位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文景帝刑制的改革,使刑罚手段从破坏人的肢体完整到只是使罪犯忍受皮肉之苦。
规定绞、斩两种。
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权思想,在刑罚上提出了罪刑法定、罪刑等价、刑罚人道的三大刑法基本原则。
要求废除封建社会的残酷刑罚,建立已自由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无法继续下去,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思想随之入侵,义和团运动也迫使清政府修改法律。
1905年,沈家本改订《大清律例》为《大清现行刑律》,删除与时代截然相悖的落后与野蛮部分,同时参考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定了《大清新刑律》。
通过这两部刑律的出台,大清的酷刑被废除,还将原有的刑罚改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留、罚金五种。
1、刑罚体系的中心由死刑、肉刑转向自由刑。
在中世纪及以前的刑罚体系中,死刑与肉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量罪犯都被处以死刑或肉刑,自由刑和劳役刑较少适用。
古代的城旦、舂、鬼薪、白粲等实质上都是自由刑,主要适用于犯罪行为较轻的犯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