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选择题汇总

《心理学》选择题汇总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是遵循()。

A.快乐原则B. 现实原则C. 道德原则D. 利己原则2. 埃里克森认为,在儿童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与疑虑,体验着()。

A.希望的实现B. 意志的实现C. 目的的实现D. 能力的实现3.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出现“自我中心”特征是在()。

A. 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4.皮亚杰通过一系列守恒实验,发现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获得“物质守恒”的时间是()。

A. 6~8岁B. 7~9岁C. 8~10岁D. 9~10岁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毫微米的光波(电磁波)。

A.360~760B.380~780C. 480~780D.400~8002.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之中,我们会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对象,而未能被注意到的其它事物则成为背景,这是()。

A.知觉的选择性B. 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逻辑性D.知觉的恒常性3.看见一个苹果,听一首乐曲等是感觉心理现象。

A.感觉B.知觉C.视觉D.听觉4.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赫兹的声波,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声音是听不见的。

A.20~20000B.16~20000C.400~2万D.200~20001、由于思维的(),人们才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感知到的事物。

A. 抽象性B.概括性C.独立性D.间接性2、三个数字ABC,其中A>B、B>C,可知A>C,这属于()A. 逻辑思维B.发散思维C.动作思维D.创造性思维(多选)3、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练习写出白纸的不同用途,这个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A. 集中思维B.发散思维C.动作思维D.创造性思维4、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获得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

A. 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动作思维D.创造性思维5、作为思维的重要过程之一,()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极其关系。

A. 分析B.比较C.综合D.抽象与概括6、()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A. 分析B.抽象C.综合D.概括7、个体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这一思维活动以后,最可能进行的思维过程是()A. 分析B.抽象C.综合D.概括8、在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时,头脑中形成的阿Q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 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表象形成9、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塑造的阿Q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 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表象形成(多选)10、按照想象活动是否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划分为()。

A. 有意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再造想象11、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

A、形象抽象思维B、理论型思维C、辨证思维D、经验型思维12、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并开始形成()。

A、抽象逻辑思维B、发散思维C、辨证思维D、形象抽象思维13、初中学生的想象()A、多为有意识有目的的B、全属有意识有目的的C、意识性目的性较差D、多为无意识无目的的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为中介的。

A.动机B.态度C.需要D.感觉2.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A.情绪B.情感C.心境D.应激3.人在快乐或悲哀气氛的情境中,会产生快乐或悲哀感,这是情绪和情感哪方面特征的体现?()。

A.感染性B.情境性C.两极性D.移情性4.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5.中国的古语“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指的是以下哪种情绪状态?()。

A.心境B.激情C.应激D.焦虑6.学生解答出一道数学难题后感觉特别开心,这种情感是()。

A.美感B.理智感C.道德感D.成就感7.看到坏人坏事我们会感到义愤填膺,这是一种()。

A.美感 B.理智感 C.道德感 D.应激8.暴跳如雷、呆若木鸡、欢喜若狂等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B.应激C.激情D.热情9.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实现的。

A.表情B.想象C.思维D.暗示10.“手舞足蹈、磨拳擦掌”这属于()A.言语表情B.体态表情C.面部表情D.音调表情1.“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A)A.独特性B.稳定性C.统合性D.复杂性2.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表明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指的人格特性是(B)A.独特性B.稳定性C.统合性D.复杂性3.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这指的人格特性是(C)A.独特性B.稳定性C.统合性D.复杂性4.人格表现绝非静水一潭,各种人格结构的组合千变万化,而使人格的表现千姿百态。

这里讲的人格特性是(D)A.独特性B.稳定性C.统合性D.复杂性5.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人格系统。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指的是(C)A.知情意系统B.心理状态系统C.人格动力系统D.心理特征系统6.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的人格结构系统属于(D)A.知情意系统B.心理状态系统C.人格动力系统D.心理特征系统7.性格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以性格(A)A.有好与坏之分B.无好与坏之分C.是先天的D.是心理过程8.所谓智力,主要是指(B)A.能力B.一般能力C.特殊能力D.观察能力9.编制第一个正式智力测验量表的是(C)A.吉尔福特B.韦克斯勒C.比内-西蒙D.瑞文10.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均属于(B)A.特殊能力B.一般能力C.鉴别力D.操作能力11.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是(A)A.模仿能力B.操作能力C.创造能力D.认知能力12.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被称为(A)A.创造能力B.操作能力C.模仿能力D.认知能力13.为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缩写为(C)A.EQB.MQC.IQD.CQ14.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了智商的新的计算法,称为(D)A.相对智商B.绝对智商C.比率智商D.离差智商15.智商在70以下的儿童,它的智力水平处于(D)A.极优等B.优异等C.中下等D.智力落后16.智商在140以上的儿童,它的智力水平处于(A)A.极优等B.优异等C.中下等D.智力落后17.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现的形态是(C)A.两头小B.中间大C.正态分布D.偏态分布18.大量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总的智商方面(A)A.没显著差异B.有显著差异C.部分有差异D.没有结论19.男性和女性在智力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B)A.一般能力方面B.特殊能力方面C.操作能力方面D.创造能力方面20.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是(A)。

A.气质B.性格C.能力D.个性。

21.气质类型(A)。

A.无好坏之分B.有好坏之分C.一半好一半坏D.说不清楚22.需要层次理论是( D )提出的。

A. 莫瑞B. 皮亚杰C. 斯腾伯格D. 马斯洛1、个人品德的核心成分【A】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2、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B】。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3、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B】。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认知性道德情感4、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A】。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5、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C】。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6、人们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而迅速制止了自己的不当行为和需要,这种道德感是【A】。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7、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B】。

A.0~5岁 B.5~10岁C.8~10岁 D.10~l2岁8、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B】。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9、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D】A.班杜拉 B.柯尔伯格C.加涅 D.皮亚杰10、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A】。

A.品德 B.态度C.意向 D.个性11、爱国主义情感属于【C】。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12、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D】。

A.权威阶段 B.可逆性阶段C.公正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13、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C】。

A.自律道德 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 D.依存性道德14、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A】。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好孩子”取向阶段15、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C】。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16、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B】。

A.模仿 B.从众C.服从 D.感染17、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C)。

A.道德情感B.道德信念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18、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C】。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B.缺乏良好的情感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行为不良19、以下道德情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一项是【D】。

A.事业感 B.自尊感C.集体主义情感 D.义务感20、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C】。

A.分化性 B.半成熟性C.成熟性 D.动荡性1.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

A.意志品质健全 B.人格统一完整C.自我意识正确 D.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2.下列哪项不属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A.意志品质健全 B.生活目标符合实际C.智力正常 D.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3.一个人只有(),才能鉴定为“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