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感:孩子的幸福氧气

安全感:孩子的幸福氧气

安全感:孩子的幸福氧气
安全感来自于对养育者和对自己的基本信任。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婴幼儿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信任。

这个基本信任可以被看作安全感的奠基石。

这个基本信任来自养育者,养育者(主要是母亲)对孩子需求的反映必须是及时的、可靠的、始终如一的,预料当中的,孩子才能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善良的。

同时孩子也在自我规范当中建立对自己的基本信任。

有了这两个基本信任,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爱的,受到保护的,从而建立起生命的意志力。

给孩子安全感不仅要给予他们恰当的爱,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规则,他们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坚实可靠的。

亲子依恋——建立安全感的首要前提
亲子依恋是宝宝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一种亲密的持久地情感关系。

亲子依恋的3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只要妈妈在场,宝宝就赶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当妈妈离开时,宝宝明显表现出苦恼和不安,想找寻妈妈回来;当妈妈回来时,宝宝又很容易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2、焦虑-抗拒型依恋
每当妈妈离开时,这类宝宝通常会大喊大叫,极度反抗。

但当妈妈回来时,他对妈妈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妈妈的安抚,又拒绝妈妈的接触,并不时地朝妈妈这里看。

3、焦虑-回避型依恋
妈妈离开或回来,宝宝都无所谓,实际上这类宝宝没有与父母建立起明显的亲子依恋关系。

在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高质量,积极的依恋,而焦虑-抗拒型和焦虑-回避型依恋则是消极的、低质量的依恋。

当宝宝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时,他会意识到父母对他的关心和信任,产生满意、安全、舒适、温暖、愉快的心理感受;如果父母对宝宝冷漠、粗鲁、不耐烦,宝宝会意识到父母对他的忽视与排斥,就会产生不满意、不愉快、孤独和恐慌的感觉,导致亲子依恋关系不能正常稳定的建立,造成宝宝情感冷漠,性格孤僻,对外部事物和人缺乏信任,影响他的社会情感发育。

0——1岁,爱和温暖,最初的安全感
弗洛伊德说:“母亲尽心地照料孩子,孩子就能获取一种信任和乐观的态度,这种态度将会伴随他一生。

反之,如果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这种满足经常被拖延,他会由于自身的无能为力而哭泣并发怒,长大后变成一个悲观而缺乏信任的成人。

尽管其症状可能很久以后才显现出来,一岁之内的经历对孩子今后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

得不到父母亲亲吻、拥抱的孩子会产生皮肤饥渴,会变得焦虑、封闭、愤怒、冷漠,或者富有攻击性和冒险性,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他们内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他们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往往一辈子感到自卑、抑郁和愤怒。

他们缺乏爱的能力,不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无论是亲情、友情和爱情。

他们感觉不到世界是安全的,而是经常处于一种惶恐不安的状态,既不能信任自己,也不能信任任何人。

爱是我们给孩子安全感的最重要的途径,爱让我们的宝贝感到温暖和安慰,爱让我们的宝贝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给孩子最温暖的怀抱
宝宝刚出生,突然来到那么明亮、那么吵的世界,孩子可能会不适应。

妈妈抱着宝宝,可以让孩子感到温暖,他依然能听到妈妈的心跳,他会觉得非常安全。

母亲的怀抱是孩子最早得到安全感的地方。

母乳喂养
刚出生的孩子应该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将母亲的生命力注入孩子的身体中,孩子从妈妈那里得到的不仅是身体营养,还有精神的营养。

母乳喂养是只有你一个人能完成的喂养过程,让你有更多时间和机会观察你的孩子,你会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宝宝,他有什么样的需求。

这是最好的母子交流时间,让母亲和孩子之间建立紧密关系,同时也建立起他对世界最基本的信任。

花时间照顾孩子
爱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字,爱孩子就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真爱——接纳他、花时间照料他、陪伴他。

要和孩子紧密接触。

皮肤的接触、抚摸,要让孩子真的被照料、被保护,对孩子的需求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从出生到18个月,对他再多的爱抚、亲吻、拥抱都不会“惯”坏他。

对父母的依恋感得到充分的满足,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会自动脱离父母,走向独立。

一个依恋感没有被满足、情感和精神上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也无法独立。

父母和婴儿进行多少交流、形成什么样的关系对宝宝的精神发育、智力开发以及个性形成都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温暖的环境
小婴儿的环境最好有自然的光线,不要太亮,要稍微温暖一点,像妈妈的子宫里一样,特别温暖、舒适。

环境不要太复杂,让孩子更多的去感受真的东西。

安慰爱哭的小孩
孩子莫名起妙的哭泣其实是在告诉你她的需求,你要耐心的倾听他,如果宝宝吃饱了、换了尿布,还在哭,说明他需要你的爱和关注。

不能只想着孩子身体的安全,忽略她的心理需求。

别强制孩子做任何事情
不要强把尿、孩子吃手不要制止等等。

小宝宝是通过嘴巴认识世界的。

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要把这个放到嘴里,很危险或很脏,其实只是不让孩子拿小于乒乓球大小的东西,保证东西是安全的,完全可以让孩子用嘴啃,他在通过这个动作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周围的世界。

1——3岁自由探索,发现幸福。

当宝宝得到了父母的爱,他就开始去探索这个世界了。

探索的过程是他发现自己存在意义的过程,也是他对世界建立信任的过程。

这份安全感会带着我们的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学习。

1岁以后的孩子开始学走路,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开始到处摸,到处跑,这个时候不应该控制他,相反要鼓励他去认识这个世界。

不要担心孩子会摔倒,当他学会控制自己不摔倒、学会小心走路,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可以掌控的。

让孩子到大自然当中,不要总是让孩子在家看电视,总看电视的孩子肌肉得不到锻炼,大动作无法得到发展,当他在电视上看到暴力,心理上也会觉得不安全。

鼓励儿童的探索性行为,婴幼儿的认知内驱力特别强烈,表现为好奇好问,乐于探究。

家长一方面要为他们创造安全的活动环境,另一方面还应允许和鼓励他们对一定危险情境的探究,通过对危险情境的适应来培养其冒险精神,增强其安全感。

如果仅仅因为怕出危险,就过多地限制儿童的探究行为,那是得不偿失的,势必会压抑儿童的探究倾向,并可能形成退缩的性格。

不要和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这样会让孩子感到非常不安全。

和宝宝分开的时候,有时候宝宝可能会大哭大闹,这是正常的事情。

你要告诉宝宝你会回来,而且一定要按照你们的约定按时回来。

千万不能自己悄悄的离开,以为这样宝宝就不会哭,当宝宝突然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又找不到的时候,他会有多害怕!
鼓励儿童的探索性行为,婴幼儿的认知内驱力特别强烈,表现为好奇好问,乐于探究。

家长和教师一方面要为他们创造安全的活动环境,另一方面还应允许和鼓励他们对一定危险情境的探究,通过对危险情境的适应来培养其冒险精神,增强其安全感。

如果仅仅因为怕出危险,就过多地限制儿童的探究行为,那是得不偿失的,势必会压抑儿童的探究倾向,并可能形成退缩的性格。

规则,建立安全感的另一条通路
不同年龄的宝宝对规则的理解常常偏差很大。

1岁宝宝抢小朋友的玩具,那是因为他认为凡是他看到的、碰到的、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

2岁宝宝不肯让别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那是因为,他不懂得分享。

3岁的宝宝“不”字当头,是因为他要自己“当家作主”。

所以不同年龄段的宝宝,给他建立的规则也是不一样的。

规则让孩子不会在这个世界上盲目的横冲直撞,让孩子知道界限,知道怎样是安全的。

现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因而倍受呵护。

有的家长唯恐孩子有什么意外,对孩子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强调这儿不能去,那儿不能到;提醒他们这个有危险,那个不安全;警告他们这个不能玩,那个不能碰。

孩子不听从他们的叮咛,轻则被批评训斥,重则遭到体罚。

由于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分夸大环境的不安全性,致使孩子不敢面对任何困难情景,即使在没有任何危险和威胁的情况下,孩子也体验到了不安全感,表现为退缩和回避,严重者则出现社会适应困难。

小小细节,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当宝宝还在肚子里时,就要跟他说话,给他听歌听音乐。

★分娩后要尽可能早地接触孩子。

★母亲的脸和声音是小婴儿最喜欢的。

★给他安全的声音,柔和、缓慢、淳厚的。

★积极回应孩子发出的信息。

★把爱说出来。

★拥抱孩子。

★永远不要对孩子凶。

★不要轻易向孩子承诺,一旦承诺就要兑现。

★永远不要和孩子开玩笑说:“我不要你了。


★无论你工作多累、事业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安慰夜间恐惧的孩子,要让你的孩子感觉到你们整个晚上都在照料他。

★当他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表示理解和支持,并根据他的需要给予帮助。

★生活要有规律。

★给孩子一个可以预测的有序的世界。

★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

★父母要成为独立的自己。

★不对孩子滥施威胁和惩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