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摘要: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双方投入战场的兵力最高达300多万。
它对世界、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东亚国际关系格局,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关键词:朝鲜战争;中美关系;
中、美是世界上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纵观中美关系发展史,双方关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朝鲜战争的爆发,它一度把中美关系带人到兵戎相见的冰期,并延续了20年之久,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朝鲜战争爆发前的中美关系与战争概况
1、朝鲜战争爆发前的中美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际上东西方的冷战愈演愈烈,以北约和华约的成立为标志,最终形成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两极世界政治格局。
根据毛泽东“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三项外交方针,新中国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对华遏制战略。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一直支持台湾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不承认人民民主政权,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并阻止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
早在1949年,美国就制定了《出口管制法》,禁止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具有军事用途的技术及产品。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全面禁运。
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美国也有期望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接近,寻求建立某种非敌视的关系的举动,并非是全面的对抗。
在1949年初,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私人秘书傅泾波就在香港多次致函周恩来,试探中共的态度。
之后,他又与司徒雷登前往上海,会见与中共有联系的陈铭枢将军,要求陈转告中共:美国准备放弃支蒋.希望中共停止反美宣传。
便于双方和解的信息。
中共对此极为重视,改变了先前对美高度戒备的政策。
南京解放后,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滞留南京,对此中共认为:美国援勘国民党反共的旧政策已破产,现在似乎正在转变为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的政策。
“作为对司徒雷登滞留南京的回应,周恩来决定派燕京大学学生黄华出任南京军管会外事处处长。
以同司徒雷登进行私人接触同时,指示黄华注重了解美国政府的意向。
随后,黄华与司徒雷登三次互访,就有关美国援蒋、中美贸易及美国承认新中国等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双方洽谈一开始就显示出缺乏基本的其同语言。
但在6月间,中共还是通过陈铭枢将军转告司徒雷登:如果美国不再援蒋,并且像罗斯福等人那样对华行事,新中国将以同样友好态度对待美国。
但司徒雷登和美国国务院都未做出积极反应。
而且,司徒雷登的“北平之行”又困其国内因素未能成行,对于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中共极为不满,认为美国是在玩弄政治手腕,完全没有诚意,这极大地削弱了双方间的信任感,对中美关系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使双方都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改善关系的时期犹如“昙花一现”。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明确提出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对外方针,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就基本上把中美关系定位在以对抗为特征的冷战体系中了。
2.战争概况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27日,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公开对朝鲜进行干涉;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声言“阻止对台湾的
任何进攻”,公开干涉中国内政。
针对美国的侵略行动,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①中国政府得到美军将越过三八线的准确情报后,周恩来于4月30日在《为巩固和发展人民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郑重声明:“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0月3日,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请印度转告美国当局:如果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但是,美国当局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力量,认为中国出兵参战的“可能性极小”,“不足为患”。
10月初,美军悍然越过三八线,随即侵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迅速向朝中边界推进,直接威胁中国的安全。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经过反复斟酌,权衡利弊,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三年战争、两年谈判”的独特过程,中美军事对抗与政治外交斗争在朝鲜半岛交织互动,战争最终以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而告结束。
二、朝鲜战争对中美的影响
1. 对中美战争观念的影响
这场战争给中美关系造成巨大影响。
首先,朝鲜战争使美国领导人的战争观发生了深刻变化,接受了“有限战争”这一新概念。
在此之前,美国军方普遍认为,未来的战争只能是一场美苏间的全面战争,朝鲜冲突的爆发不过是苏联发动全球战争的前奏。
但是,朝鲜战争使人们确信,有限战争不是不可能的,全面战争也并非不可避免。
朝鲜战争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美国对台湾的政策一步步后退,使台湾问题更加复杂化。
1950年6月,杜鲁门政府一改先前的“袖手”政策,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同时宣扬台湾地位未定论。
朝鲜战争使美国决策者认定,中国是比苏联更具冒险性的敌人,对美国安全最直接的威胁是在亚洲而不是欧洲。
美国对华政策强硬化的主要表现是:经济上实行严厉封锁,其严厉程度超过了对苏联及东欧国家;政治上继续孤立中国;军事上构筑亚太军事体系,其中包括韩国、菲律宾、日本、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台湾在内,形成了对中国的新月形包围态势。
2.对中国的影响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大大强化了中国的反美态度。
毛泽东说:“今天,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
”一份全国性的宣传提纲号召人们要“仇视美国,因为它是中国人民的死敌;鄙视美国,因为它是腐朽的帝国主义国家;蔑视美国,因为它是纸老虎,是可以被打败的。
”在出兵朝鲜的同时,中国领导人还在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肃清亲美、崇美、恐美思想的运动。
就中国而言,出兵朝鲜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
按照中国方面的统计数字,志愿军伤亡人数为36.6万余人,开支战费达100亿元人民币。
更为重要的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台湾的解放成为不可能。
3.对美国和双方关系后续发展的影响
由于朝鲜半岛的冲突被证明是代价高昂的,使得双方在朝战后都采取了相对谨慎, 较为克制的态度,不论是在处理台湾海峡危机还是在处理越南战争升级时,避免再次发生直接军事对抗成为两国领导人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
而1955年8月开始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则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有限的沟通渠道,同时它也标志着中国政府改变了在1949年底和1950年初的不与美国进行谈判的政策。
当时
①“人民日报”1950年6月29日。
中国的态度是,只要美国继续保持与国民党的外交关系,进行任何谈判都是可笑的, 毫无意义的。
朝鲜战争确立了50、60年代中美对抗的基调,从这一意义上讲,它确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正是朝鲜战争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是否会单独地全力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杜鲁门政府所以判断失误,是因为他们并未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来看待,而仍是以1840年以来那个忍辱负重的中国形象来认识新中国,因而在中国出兵迹象已漏之时,仍心存侥幸,希冀中国只是小规模地试探性行动,可以战而胜之。
麦克阿瑟的错误在于他比杜鲁门政府更加蔑视中国,以为即使是中国全力出击,他亦能胜券在握。
正是朝鲜战争动摇了美国政府对于中国的错误认识,十年之后,在越南战争中,虽然美国深陷南方的游击战争而不能自拔,但却始终未敢以地面部队越过北纬17度线,进攻支持南方游击战争的越南北方。
原因在于,美军在朝鲜越过三八线曾遭到中国军队的全力抗击。
对于中国方面来说,朝鲜战争也使中国人改变了对自己国家的认识。
仿佛一夜之间强大起来的中国空军,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均使人们懂得力量不仅在于物质资源的拥有,而且在于物质资源的运用,因此,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感到了自己的力量。
凭借这种力量,中国最终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而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崭新道路。
当毛泽东在70年代初做出打开中美关系僵局的决策时,正是凭借朝鲜战争所激发出来的中国人的这种力量,而与美国平等相处的。
同时,美国方面经过20年的思考,也终于放弃了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对于中国的错误认识,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中国打交道了,因而中美双方虽然在许多方面存在重大分歧和对立,但却依然签署了著名的上海联合公报,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历经许多波折,未来仍将经受许多波折,但只要中美双方坚持平等相处的立场,则中美关系的前途必然是光明的,这是朝鲜战争留给中美关系的最大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外交卷;张丽红著;济南出版社;
2·《抗美援朝60年后的回眸》;张星星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
3·《人民日报》1950年6月29日;
4·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5·杨荣.浅析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安徽: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