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关系历史沿革

中美关系历史沿革

中美关系历史沿革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一直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之一。

二战中,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卷入了战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日本法西斯,中美成为盟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为了称霸世界,美国需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的、统一的亲美反共政府。

于是,美国积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同时加强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了长期的封锁、禁运、孤立等敌对政策,还发动侵朝、侵越战争威胁中国安全,把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中美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 是中美双方逐渐产生外交意向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新中国在国际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开始谋求与中国对话。

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 1958年在华沙, 先后进行了两次大使级秘密会谈, 双方就台湾、贸易等问题进行了商谈, 到1968 年1月, 会谈举行了134次,但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1968年8 月,尼克松出任美国总统,中美关系开始有所突破。

首先,他指示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重新考虑同中国的关系;然后,美国第七舰队的行动缩小到台湾海峡以内,并放松了对中国的贸易限制。

中国方面也领会了这些信号,1970年1月两国恢复了在华沙的大使级会谈。

不久,尼克松又请法国总统戴高乐等人把美国谋求与中国对话的想法转告中国政府,同时放宽美国公民访问中国的限制,后来又表示愿派一名高级密使秘密访问北京。

同年底,毛泽东主席在与访问中国的美国友人斯诺谈话时也明确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时期。

1971年 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美国乒乓球队发出希望访问中国的信号,中国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1971年4月10 日,美国乒乓球队抵达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称他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篇章。

这就是国际舆论所称的乒乓外交。

同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两次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

经过多方努力,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到机场迎接。

当天,毛泽东主席就会见了尼克松。

2月 22日,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双方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上海公报》(又称《中美联合公报》) ,双方同意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彼此关系进展缓慢。

1977年,卡特出任美国总统后,双方关系发展进程才逐渐加快。

1978 年12月16日,两国发表了建交联合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的各项原则,美国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确定了美国坚持与台湾最终实现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

1979 年,中美双方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美建交后,两国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互访,双方进行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但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不顺利, 1979年 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严重违背建交协议原则的《与台湾关系法》,美国正式宣布向台湾出售武器,公然把台湾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这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对此,1982年 8月 17日,中美两国政府又发表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公报,美国承诺,它无意执行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政策,准备逐渐减少对台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最终解决对台售武问题。

20世纪 90年代到本世纪初,是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成熟时期。

20世纪90 年代到本世纪初,美国又利用人权问题不断对中国进行刁难,制造撞机事
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提高对台军售的数量和质量,阻挠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但是,由于中国经济连年高速增长,到 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外汇储备量居于全球之冠,国力明显增强,中美经济互补性也日益明显,美国又不得不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与交流。

如今双方已形成建设性合作伙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