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美文2.《自由谈》3.山水游记4.邓拓5.都市散文6.《人生边上补白》7.《絮语散文》8.《横眉集》9.《写在人生边上》10.《龙坡杂文》11.《竹刀》12.笔谈散文13.《走到世界尽头》14.纯散文15.《女孩子的花》16.小思17.治艺小札18.大雁系列19.《七好文集》20.创造体21.诗化散文22.“新散文”23.理性批判精神24.《田园之秋》25.廖鸿基26.192527.《晦庵书话》28.冰心29.《文艺新潮》30.“金苹果散文系列”二、单项选择题,1、② 2. ① 3. ○4 4. ○2 5. ○36. ②7. ①8. ③9. ○4 10. ④11. ③ 12. ① 13. ① 14. ③ 15. ①三、名词解释1.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在散文创作开始逐步回归自身艺术规律之时,《人民日报》从1961年1月28日至6月5日,开辟“笔谈散文”专栏,先后发表了老舍、李健吾、柯灵等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推动了当时散文创作的发展。

当代散文继1956年之后出现了第二次全面发展的短暂时期,以意境隽永、文体优美为特征的“诗化”抒情散文大量涌现,如杨朔的《雪浪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秦牧的《土地》等。

1961年因此被称为“散文年”。

2. 在香港域外游记创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耀基,他的《剑桥语丝》和《海德堡语丝》,行文潇洒畅达,不论叙事、写景、抒情、论说,都充满学者文人风范。

金耀基这种写景写情写得有诗意又有历史感和文学神韵的文字,被董桥称为“金体文”。

3. “论语派”: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小品”和“趣味小品”;继而创办《人间世》(1934年4月),打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旗号;后来还创办了《宇宙风》,从而形成了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论语派”。

他们在趣味、游戏、幽默、闲适中改变了20年代散文“问世”的径路,从意兴湍扬的激扬文字走向了沉潜适世的生命关怀与日常人生的吟味咀嚼。

4. 《七星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女性散文在澳门文坛崛起,它的标志是《七星篇》的出版。

“七星篇”原是澳门八位女性作家林蕙、林中英等人联合在《澳门日报》上开设的散文专栏,1991年星光出版社推出《七星篇》,第一次集中地展示了澳门女性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实力和个性。

5. “太白派”: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包括鲁迅、茅盾等人。

他们支持创办了《涛声》、《新语林》、《太白》等刊物,积极提倡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新的小品文”,促进了30年代散文写实精神的发展和深化。

6.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散文出现的一种主要倾向,指有强烈反共意识的“战斗散文”,用阳刚文体来歌颂所谓的“战士们的英勇事业”、“英雄的伟大精神”和“效忠国家的耿耿忠心”,文章中充斥“口号式的宣言”,很快为广大读者所抛弃。

7.学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个主要门类,在当代台港和大陆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界也蔚为大观。

这类散文以学识、才情为基础,表现对社会、文化、人生深刻的思考和领悟,用余光中的话说,就是“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

8. “新生代”原是一个地质学术语。

在新时期文学中借用这个称谓,通常是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中期走上文坛的作家群。

自从老愚在1990年把1985年以后出现的青年散文作者命名为“散文新生代”,并选编出版《上升——当代中国大陆新生代散文选》后,新生代散文逐渐引起文坛的关注。

9. “框框杂文”: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香港经济呈多元化发展,报刊由专人执笔的杂文栏目逐渐发展壮大和多元化起来。

这些框框杂文,每篇短则二百字,长则千字,无所不谈,充分表现香港这个自由开放社会的精神。

到今天,打开香港报章,由固定作者占据一框一栏的局面比比皆是,而多彩多姿的杂文专栏也是每张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诗人的散文”:20世纪平津一带文坛新崛起一批年青作家,如何其芳、丽尼、李广田等人,他们专注于叙事抒情散文的创作,力图把散文作为“一种纯粹的独立的创作”。

这种有意追求散文艺术性的倾向,其中之一表现在“诗人的散文”,它追求“诗意”,经营意象,想象丰富,结构短小圆满,在散文创作中倾注了诗艺,丰富和扩张了散文表现生活实感和内心世界的能力,如何其芳的《画梦录》等。

11.“风华杂文征文”:1988年7月11日至9月30日《人民日报》为繁荣杂文创作,高扬鲁迅精神而举办了“风华杂文征文”,共收到7000多篇稿件,其数量之巨,声势之壮阔,接触面之广,作者面之普及,形式之多样都是空前的。

尤其是征文连续发表了一批新品种、新样式的杂文,如刘征的《庄周买水》、邵燕祥的《大题小做》等,拓展了杂文创作的题材和样式。

四、简答题1.简述鲁迅《伪自由书》时期杂文的三个特点。

鲁迅这一时期的杂文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首先,由于文网森严,鲁迅受到限制,不能直抒胸臆,反使他创造了文多曲折、讽喻、影射的具有隐晦曲折的含蓄美的杂文。

其次,这时期的杂文,在文体上大多是千把字的短评,综合了《热风》“随感录”的精悍和《坟》中“随笔”的从容。

那些以逻辑议论展开的短评,注重从知识密度和事实密度的结合中去丰富深化杂文的理论含量,显得凝重而精警。

那些取譬造象型的短评,对形象展开描绘,如《现代史》“变戏法”的描写,《二丑艺术》对“二丑”的描写,形态逼肖,饱含象外之意。

最后,三本杂文集都附上论敌的文章,都有《前记》和《后记》,目的在于使“书里所画的形象,更成为完全的一个具象”,更忠实更完整地反映时代的风貌,达到“以史治文” 。

2. 简述朱自清散文题材的四种类型。

朱自清的散文,就题材而言,大体可分为四类:(一)写景抒情:有以写景物为主的游记和写景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松堂游记》等;有以写地方史迹为主的地方志,如《南京》、《说扬州》等。

(二)写人抒情:涉及父亲、妻子、儿女、友人、佣人,如《背影》、《给亡妇》、《儿女》、《一封信》、《阿河》等。

(三)描述生活情趣:如《看花》、《谈抽烟》、《择偶记》等,从中可以“感到朱先生的风趣”(李广田语)。

(四)表现社会题材: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等。

3. 简述1957年“小品文的新危机”争论的三种代表意见。

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杂文的危机不在于客观,而在于作者力量单薄,“拿不出很好的货色来”;第二种意见认为当时杂文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外来阻力,而且这种阻力“往往是自某些上面下来的;三种意见以范舟为代表,认为“从危机到消亡,这是小品文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还讽刺徐懋庸希望小品文写得又快、又好、又省,“有点像梦拾黄金了”。

4. 简述丰子恺随笔散文的四个类型一类是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底蕴的,受佛教悟彻人生、世事无常思想的影响,带有悲观、虚无的玄思色彩,以早期的《渐》、《秋》、《两个“?”》等篇为代表;一类是描写儿童的挚爱和一颗赤子之心,这是丰子恺20世纪20年代后期创作的中心题材,脍炙人口的篇章有《给我的孩子们》、《华瞻的日记》、《儿女》等;一类是回忆自己生活经历和创作过程的,如《忆儿时》、《学画回忆》等;最后一类是取材于日常生活见闻,反映世态人情的,集中体现了他对现实和人生所采取的矛盾态度,这是丰子恺随笔的主要内容,最能代表他创作的基本特色。

5. 简述冰心散文的三大母题。

(一)母爱。

“五四”时期,冰心从切身体验中感悟到母爱的博大与圣洁,率先高唱起母爱颂。

(二)童真。

冰心讴歌童真,热心地为儿童写作,摹仿“小孩子口气,说天真的话”,写下了为数众多充满童心的作品,其中《寄小读者》、《往事》、《山中杂记》最受小读者欢迎。

(三)自然。

冰心视自然为第二生命,自然“助长了她的诗思,美化了她的文体”(郁达夫语)。

五、论述题1.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为例,谈谈王小波杂文的特色。

作为一个关怀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王小波在他的杂文中积极弘扬科学、理性、独立、自由、宽容的理念,坚决反对愚昧、专制、教条、虚伪、奴气等反文明的恶习,充分表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说过:“作为一个,要负道义的责任,憋不住就得说,这就是我写杂文的动机。

”本文用主要篇幅讲了一个猪的故事,真正的主题却在文章的最后一段。

作者用这只不听话的猪来暗示,对于现实环境的制约,人本来是可以有所选择,甚至是可以拒绝的。

然而,人却并没有把改变环境作为自己的天职。

文章把不听安排的猪写得奇趣横生,主要得力于语词的“歪用”。

猪本是低贱动物,但是在描写这只猪的时候,所用语词却往往是本来只适用于人的。

如:猪肉本来是供人吃的,对猪本身是杀身之祸,却被说成是猪的“主题”之一;把猪说成是“花花公子”也同样是词义的歪曲。

有时,还用上了十分高雅的词语形容猪,如“特立独行”、“潇洒”、“浪漫”。

在写到自己与猪的关系时,也用了一些形容人事关系的正规的词语,如:和猪“有交情”,可惜没有作“倾心之谈”。

然而在这里,却是充满的独特的趣味,这就是幽默的谐趣。

散文评论家林贤治认为:“幽默,玩笑,在中国作家中并不显得匮乏;在90年代,甚至因此酿成一种可恶的风气。

幽默而可恶,就因为没有道义感,甚至反道义。

能够把道义感和幽默感结合起来,锻炼出一种风格,不特五十年,就算新文学运动以来的近百年间,也没有几个人。

鲁迅是惟一的。

王小波虽然尚未达到鲁迅的博大与深刻,但他在一个独断的意识形态在创造出来的‘假正经’文风,自成格局,也可以说是惟一的,难以替代的。

”2.论述鲁迅《朝花夕拾》的思想特点。

首先,《朝花夕拾》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时代的侧面,显示了晚清社会的落后,封建思想枷锁的沉重,维新运动的劳而无功,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自大骄横,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

这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变故,伴随着鲁迅少年和青壮年的生活历程得到形象的表现。

(举例说明)其次,《朝花夕拾》展现了一幅幅浓郁的江南乡镇的风俗画。

过年节的规矩,迎神会的盛况,目莲戏的热闹,旧书塾的陈规,治病的陋习等等,随着鲁迅的生花妙笔,再现在读者面前。

(举例说明)最后,《朝花夕拾》精彩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停滞的社会中劳动人民和知识界人士的面影:善良朴实而又迷信落后的保姆长妈妈,方正博学而又守旧的寿老先生,固执严肃的父亲,故弄玄虚的陈莲河医生,认真负责的藤野先生等。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各有各的典型意义。

(举例说明)3. 论述20世纪30年代何其芳等人抒情散文的艺术成就。

首先,他们都刻意追求散文艺术的独立、纯粹和完美。

他们努力达到:情趣集中纯粹,结构圆满完整,篇幅短小精炼,力矫散漫、芜杂、絮聒、浅露的流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