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期中作业

(完整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期中作业

期中作业
单选题(共10道题)
收起
1.(
2.0分)《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的作者是( )
•A、曹明华
•B、胡晓梦
•C、戴露
•D、潘向黎
答案:A
2.(2.0分)《平凡的道理——略谈个人崇拜》(1973年)的作者是( )。

•A、丰子恺
•B、恽逸群
•C、曾彦修
•D、牧惠
答案:B
3.(2.0分)20世纪30年代散文创作趋于活跃,“小品文年”是指( )
•A、1930年
•B、1931年
•C、1932年
•D、1933年
答案:D
4.(2.0分)香港女散文家小思在日本京都研究文学时创作了散文集()。

•A、《日本构图》
•B、《在日本念书的日子》
•C、《日影行》
•D、《日本风情录》
答案:C
5.(2.0分)20世纪90年代,林幸谦等人在香港提倡( ),是对也斯等人后现代散文的延续和发展。

•A、大散文
•B、新散文
•C、后散文
•D、现代散文
答案:C
6.(2.0分)1983年6月30日,《澳门日报》的纯文学副刊( )出刊,这是澳门报纸出现的第一个纯文艺副刊。

•A、“镜海”
•B、“快活林”
•C、“星辰”
•D、“海天”
答案:A
7.(2.0分)台湾20世纪50年代的“软性散文”是指( )。

•A、闲适散文
•B、幽默散文
•C、闺秀散文
•D、小女人散文
答案:C
8.(2.0分)《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杂文集》的主编是曾彦修、秦牧和( )。

•A、张华
•B、牧惠
•C、蓝翎
•D、陶白
答案:D
9.(2.0分)澳门出版的第一套纯文学丛书,包括东亚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散文集()等5种。

•A、《三弦》
•B、《澳门古今》
•C、《望洋小品》
•D、《七星篇》
答案:A
10.(2.0分)林放获得全国首届散文(集)杂文(集)奖的作品是( )。

•A、《忧乐百篇》
•B、《湖滨拾翠》
•C、《辣味集》
•D、《未晚谈》
答案:D
问答题(共7道题)
收起
11.(5.0分)简述“都市散文”。

答案:
“都市文学”并非局限于与“乡村”对立的地域界限内的文学题材,也不只侧重于描绘外在的都市景观,而是主要表现人类在“广义的都市”下的生活情态,表现现代人文明化、都市化以后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表现它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都市文学” 是指以当下时代为背景、以现代都市为场景,抒写都市生活,塑造都市新人,并揭示出了一定的现代都市的内在情绪和独有的精神风韵的文学写作,特别强调了都市文学的内在气质。

12.(10.0分)简述张洁散文的开创性意义。

答案:
一是把“伤痕文学”的视线从“文革十年”的近景中拉开,而返归更为遥远的童年时代,这自然更易造就一种与审美对象拉开一段观照距离的审美态度,实际上蕴含了走出“伤痕” 的最初信息。

二是第一次在散文中显露了性别的色彩,透露出女性特有的声音。

张洁以优美纯情、娴熟动人的笔致,塑造了天真单纯、童心无欺的童年少女的“我” 。

“我”的童年视角所见,正是一个充满温馨、委婉动人、人与人之间洋溢着爱的温情、追求美的纯净的“女性世界”。

13.(10.0分)简述冰心散文的三大母题。

答案:
(一)母爱。

“五四”时期,冰心从切身体验中感悟到母爱的博大与圣洁,率先高唱起母爱颂。

(二)童真。

冰心讴歌童真,热心地为儿童写作,摹仿“小
孩子口气,说天真的话”,写下了为数众多充满童心的作品,其中《寄小读者》、《往事》、《山中杂记》最受小读者欢迎。

(三)自然。

冰心视自然为第二生命,自然“助长了她的诗思,美化了她的文体”(郁达夫语)。

14.(5.0分)简述“框框杂文”。

答案:
框框杂文: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香港经济呈多元化发展,报刊由专人执笔的杂文栏目逐渐发展壮大和多元化起来。

这些框框杂文,每篇短则二百字,长则千字,无所不谈,充分表现香港这个自由开放社会的精神。

到今天,打开香港报章,由固定作者占据一框一栏的局面比比皆是,而多彩多姿的杂文专栏也是每张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5.(5.0分)简述“太白派”。

答案:
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包括鲁迅、茅盾、陈望道、胡风、聂绀弩、曹聚仁、徐懋庸、唐弢、陈子展、夏征农等。

他们支持创办了《涛声》、《新语林》、《太白》、《芒种》、《中流》等刊物,积极提倡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新的小品文”,促进了30年代散文写实精神的发展和深化。

16.(40.0分)论述朱自清亲情散文的艺术风格。

答案:
首先,述实事,抒真情。

作者把父子、夫妇之间的深情厚意细细写出,又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益以世事多艰,“只为家贫成聚散”,产生了骨肉亲人间的悲欢离合,不纯是温情的抚慰,还有世味酸涩的咀嚼,更贴近现实人生。

如《儿女》就是自述为父心怀的名作,在自责不会做父亲的痛悔中已透露为父的苦衷和惊觉,在操心儿女怎样去做人的思虑上就袒露着大爱者的胸襟和本色,从他对儿女哭闹嬉笑种种情状的传神描述也可以看出他的亲子之爱是深沉而细腻的。

其次,于细腻处见精神的写人工夫。

朱自清的亲情散文特出之处在于他往往以可感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最为人称诵的名篇《背影》,作者以八年前家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这“祸不单行的日子”为背景,透出惨淡悲戚的氛围,用可感的形象写出他父
亲对他的深厚的关爱和他对父亲别后的感念,奏出温馨缠绵的父爱颂和思亲曲。

送行的细节——亲自送站、与脚夫商谈小费,直到细致描述买桔子的情景,焦点集中在他父亲的“背影”上,而这背影又凝聚着舔犊的深情,混合着作者感动的眼泪,暗含着生离和奔波的酸辛,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

最后,家常絮语的典范。

朱自清的亲情类散文,不仅以亲情的醇厚称胜,也以文体语言的纯正传世。

体式上,作者随物赋形而胸有成竹,任心闲话而开合自如,讲究谋篇布局而不露痕迹。

语言上,他努力脱尽铅华,提炼口语,追求行文的“谈话风”。

17.(5.0分)简述“论语派”。

答案:
“论语派”: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小品”和“趣味小品”;继而创办《人间世》(1934年4月),打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旗号;后来还创办了《宇宙风》,从而形成了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论语派”。

他们在趣味、游戏、幽默、闲适中改变了20年代散文“问世”的径路,从意兴湍扬的激扬文字走向了沉潜适世的生命关怀与日常人生的吟味咀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