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金融学实验报告(A股H股溢价分析,心理账户,过度自信)

行为金融学实验报告(A股H股溢价分析,心理账户,过度自信)

摘要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和演化证券学(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简称EAS)一道,是当前金融投资理论最引人注目的两大重点研究领域。

行为金融学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本文通过三个板块来说明行为金融学:心理账户、过度自信、A股H股溢价分析(行为金融学角度)让我们能够直观的了解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状况,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行为金融学的知识。

总之,通过实习,我们对行为金融学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

本次实习报告从实习目的和意义、工作方法、取得的成果及经验、收获及体会来具体说明下实习的过程。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心理账户过度自信 A股H股溢价分析目录论文总页数:14页1实习的目的 (3)2实习的时间 (3)3实习的地点 (3)4实习内容 (3)4.1 A、H股溢价问题 (3)4.1.1 A股与H股的价差能说明内地和中国香港地区市场中有一个市场不是有效的吗?为什么? (3)4.1.2 你认为导致A 、H股价差的原因有哪些? (3)4.2 心理账户 (5)4.2.1 概况 (5)4.2.2 实验 (5)实验一——成本与损失的不等价实验 (5)实验二——赌场资金效应实验 (6)实验三——沉没成本效应实验 (8)4.3 过度自信 (9)4.3.1 概况 (9)4.3.2 实验 (9)实验一——打折和邮购返券 (9)实验二——创业 (10)5实习心得体会 (12)6教师评语 (13)1实习的目的通过行为金融学实习,让我们增加了对行为金融学的了解,同时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不同的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的案例分析,熟悉理论发展,感受消费者决策时的自身心理变化。

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所学知识,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实践,并从中了解了自身的不足。

2实习的时间2016年12月12日(15周)——2016年12月25日(16周)3实习的地点2号教学楼003金融实验室4实习内容4.1 A、H股溢价问题4.1.1A股与H股的价差能说明内地和中国香港地区市场中有一个市场不是有效的吗?为什么?不能认为内地或香港市场不是有效的。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证券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相关的信息,资本市场相对于这个信息集是有效的,任何人根据这个信息集进行交易都无法获得经济利润。

“有效市场假说”实际上意味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没有唾手可得之物。

在一个正常的有效率的市场上,每个人都别指望发意外之财,所以我们花时间去看路上是否有钱好拣是不明智的,我们费心去分析股票的价值也是无益的,它白费我们的心思。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A股市场还是H股市场都无法满足上述前提,所以它们两个市场没有一个市场是完全有效的,但是由于H股市场发展更成熟,市场竞争更充分,反映的信息更加及时有效,投资者更加理性,所以H股市场比A股市场会更加有效。

4.1.2你认为导致A 、H股价差的原因有哪些?(1)流动性差异流动性是股票市场的灵魂所在,如果说资产能以合理价格、低廉成本快速顺利成交,那么这种资产就是富有流动性的。

在富有流动性的市场上,较低的成本使得交易行为更容易实现,而在流动性差的市场上,投资者因为要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因此更期望有更低价格或者更高收益率。

H股市场上投资标的丰富,投资者选择范围广,而A股市场投资者大多数只能买卖A股,加上A股市场的投资者更偏好短期投机,赚取波动差价,交易更为频繁。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A股比H股有更好的流动性。

根据流动性差异理论,H股由于流动性相对较差,投资者需要承担额外的交易成本,会期望更高的收益率或者更低的买入价格来补偿由于流动性差异造成的额外成本,这种要求导致了H股市场的股价比A股市场对应标的的股价要低。

(2)需求差异经济学理论中,需求弹性是指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A股和H股由于市场背景的差异,在需求弹性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

香港市场发展成熟,拥有较多的投资标的,投资者可以选择H股、B股、红筹股或者其他标的,其他标的对H股的替代性较强,这使得H股的需求弹性较大。

由于投资者基本只能选择A股投资,其他的标的和资本流动均受限,加上散户为主、投机浓厚和羊群效应等特征使得A股市场的股价可能拥有更高的估值,投资者更偏好这种投机浓厚的A股,因此A股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相对没那么敏感。

(3)信息不对称现代金融市场中,信息与资产价格拥有高度相关性。

完全竞争的完美市场中,市场参与者可获得的信息是一样的,但在实际中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社会成员间信息存在明显不对称。

这种信息不对称反映在交易上,意味着占有信息优势的交易方更容易做出有利选择,因此投资者对相同的资产做出的交易价格会存在差异,从而导致A股和H股市场中存在股价差异现象。

从地理位置和监管角度来看,H股投资者和交叉上市公司处于不同地域和监管环境下,其对公司信息和股市环境等信息的获取难度较大,此外,语言和会计处理上的差异也使得H股投资者比A股投资者在获取信息上可能付出更多成本。

这导致H股投资者为了弥补额外的信息成本,只愿意接受较低的价格,就造成了H股折价现象。

(4)风险偏好差异风险偏好差异理论认为,市场中投资者拥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因此他们对风险溢价补偿也有差异。

由于理性程度和预期收益的不同,A股市场和H股市场的投资者拥有不同的风险偏好。

从投资者理性角度来看,发展成熟的H股市场上投资者更为理性,他们侧重于公司的基本面和盈利能力,在中长期的持有过程中要求公司有较强的分红能力,所以理性投资者倾向稳健投资,风险偏好较低。

而非理性投资者更关注股价波动带来的短期收益。

A股市场中,因为散户占比高,羊群效应明显,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往往跟风,而忽视企业的基本盈利和未来发展情况。

短线交易中体现出来的是A股市场投资者的高风险偏好。

(5)交易机制差异(6)行业差异4.1.3随着深港通的发展,两个市场会有趋同的有效性发展吗?AH的溢价会消失吗?为什么?随着深港通的发展,两个市场会有趋同的有效性发展,但是AH股的溢价并不会消失。

AH股价差的根源,是因为两地市场的投资者在风险偏好和投资理念上有很大差距。

内地市场的投资者主要由散户构成,比较情绪化,而香港市场则由机构投资者主导,更加理性和注重价值投资。

尽管同一个公司的A股和H股是同股同权,理论上内在价值应该趋同,但由于两边的股票并不能自由流动和互相替代,套利机制不存在,所以AH股价差才会长期存在,即使在沪港通推出之后。

深港通的推出应该无法消除两地价差,但长期来看,因为两边的投资者都有了更多选择,肯定会有助于缩小两地价差。

4.2 心理账户4.2.1概况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萨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个人和家庭在进行评估、追述经济活动时有一系列认知上的反应,通俗点来说就是人的头脑里有一种心理账户,人们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却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

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

4.2.2实验实验一——成本与损失的不等价实验第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人们对于成本与损失的不同态度及此实验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第二、实验条件:A、问题具有相关性;B、样本具有代表性;C、实验数据可统计。

第三、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设置问题——有两个情况投资可以选择,情况一:以100%损失800元,65%可能损失1200元。

情况二:在65%的损失下,你可以购买100元的保险来规避风险,也可以拒绝购买100元保险。

向样本提问上诉问题第四、实验效果的分析:在情况一中,有80%的参与者选择具有风险特征的65%可能损失1200元的投资,在情况二中,有25%的人拒绝购买保险,有75%的人会选择购买保险。

问题1中,100美元被视为损失,而在问题2中,100美元的保险费被视为成本。

由于成本损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更大,更让人反感,因此人们尽量避免损失。

30年前以色列银行的经济学家兰兹伯格(Landsberger)研究了二战后以色列人在收到西德政府的赔款后的消费问题。

这笔抚恤金虽然远不能弥补纳粹暴行给他们带来的创伤,但是这些钱在他们心中还是被看成是意外的收入。

每个家庭或者个人得到的赔款额各不相同,有的人获得的赔款多达他们年收入的2/3,而最低的赔款大约是年收入的7%。

兰兹伯格教授发现接受赔款多的家庭,平均消费率为0.23,也就是说他们平均每收到的1元抚恤金,其中有0.23元是被花掉的,而将剩下的存起来。

而获赔款少的家庭,他们的平均消费率竞达 2.00,相当于他们平均每收到1元抚恤金,不仅把它全部花掉,而且还会从自己的存款中再拿出1元贴进去消费,看来这多得的抚恤金使得他们把自己的钱也贴进去了。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人们根据一次性获得的收入的多少的不同而把收入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从而导致了大钱小花,小钱大花。

实验二——赌场资金效应实验“赌场盈利效应”[House money effect] 指人们对待赌博带来的钱和工作赚来的钱在消费倾向、风险偏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人们拿着易来之财或意外之财时更愿意采取一些冒险的投资方式;对工作赚来的钱往往患得患失,不舍得花。

人们常说,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被珍惜。

这句话用在投资领域,也是适用的。

在股票市场和赌场里,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利润往往会让人更爱冒险。

这种现象在行为科学中叫作“赌场赢利效应(House Money Effect)”。

第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考察人们的风险容忍程度,在不同风险有什么不同的体验。

第二、实验条件:A、问题具有相关性;B、样本具有代表性;C、数据可统计性。

第三、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赌马的人每投注1美元,马场都会从中抽取17%。

整体而言,赌马的人每场比赛都会损失17%的投注额。

其实到一天中最后一场比赛时,大多数人赌马的“心理账户”都是亏损的。

但这会影响他们继续投注的决策吗?有一项相关研究发现,在一天的最后一场赛马中,获胜概率极小的马的赔率会变低,也就是说有更多的人把赌注押在了最不可能获胜的马身上。

要解释这一现象,原因应该是:人们面对损失时,倾向于追求风险。

如果按规范性经济理论预测,输赢应该对于决策是“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就像打扑克牌时,你并不指望一定能赢钱,赌马的人也应该不会在乎被马场抽取17%导致的800元左右的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