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杨振宁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邓以蛰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人的友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从美国归来的杨振宁要见邓稼先
1971年夏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
自从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杨振宁离开祖国已26年。
刚下飞机,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礼貌地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
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当时的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心惶惶。
即使像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没能幸免。
曾经作为保护对象的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
的一些高级专家和科研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
这个时候,杨振宁要见邓稼先,有几人知道他在哪里呢?
周总理亲自出面:“找!”通过多个途径,终于找到了正在“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达指令:迅速回北京见客!这个指令,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时。
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也就等于帮助了祖国的“两弹”事业!
邓稼先和杨振宁终于相见了。
这是邓稼先自1950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们第一次相见。
友谊从儿时开始
1924年6月,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坂村,父亲邓以蛰曾留学日本、美国,归
国后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
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其父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也在清华大学任教。
邓以蛰和杨武之是同乡、同事,又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交情甚笃。
父辈间的友谊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1925年,邓以蛰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后来就读于崇德中学。
杨振宁大他
两岁,也在崇德中学读书,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杨振宁常以大哥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
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中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尤其对数学着了迷。
课余时间,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一个是公认的“机灵鬼”,一个则以待人忠厚而赢得了“邓老憨”的绰号。
两个人不仅爱在一起看书、讨论问题,也是球场上的好搭档。
除了共同爱好花样滑冰外,邓稼先还喜欢放风筝、抖空竹,而杨振宁酷爱艺术,尤其酷爱音乐。
这两位情
投意合的校友,自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理想。
1940年初夏,因日本人占领了北京,邓稼先便与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到达昆明。
之后,大姐将邓稼先送到了四川江津投奔四叔。
第二年7月,邓稼先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杨振宁此时已是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又可以经常见面、切磋学业、交流心得、畅谈知心话了。
那时,“跑警报”成了西南联大师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杨振宁总是拉上邓稼先结伴躲进防空洞或是田埂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大学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
1947年,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
成行之前,他征求在美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
杨振宁回信,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为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理工科水平很高,离芝加哥很近。
杨振宁帮助邓稼先申请到了该校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许可。
1948年10月,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
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读物理系。
邓稼先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核物理呢?1990年,杨振宁曾告诉邓稼先夫人许鹿希:1948年那个时候,核物理已是比较大的一支了,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核物理的人非常多,很热门。
邓稼先在普渡大学物理系,他的导师荷兰人德尔·哈尔是搞核物理研究的,所以邓稼先很自然地做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26岁,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
同年8月29日,邓稼先与100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启程奔向新中国的怀抱。
从那以后,邓稼先和杨振宁便天各一方。
虽然阔别22年,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却一直珍藏在各自的心里,他们盼着能早日相见。
病重时,杨振宁两次探望
1979年一次核试验时,飞机投掷的核弹没有爆炸,没有蘑菇云。
为了找到真正原因,必须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
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区域,很快找到了核弹头。
他用手捧起,看了一下,走了出来。
最后查明那次失败是降落伞没有打开的问题。
就是那一次,强烈的射线严重地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
1985年7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
邓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杨振宁曾在1986年5月、6月两次去医院探望。
邓稼先
见到老朋友很高兴,连病痛都忘了。
两人有说有笑,谈了许多话,后来又在病房的走廊上合影。
那张照片上,邓稼先的右嘴角下有一块血迹。
他那时已病入膏肓,口、鼻不断出血。
但是,他的笑容却是那样真诚、幸福。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想办法搞到当时尚未上市的治癌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
得到噩耗,杨振宁即刻从国外发来
唁电:“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
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到北京为邓稼先扫墓。
扫墓仪式结束后,许鹿希捧着一个
蓝色盒子,双手交给杨振宁。
盒面上的文字是“振宁,致礼存念”,落款是“稼先嘱咐,鹿
希赠”。
杨振宁的目光在“稼先嘱咐”4个字上停留了许久。
他看着许鹿希将盒盖打开,里
面整齐地放着他们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石印。
这
是邓稼先最后的嘱托,留送杨振宁这套坚固而又光洁如墨玉的家乡文房四宝,表示两人长达
半个世纪的忠诚纯洁的友谊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