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民间故事

第七章 民间故事

第八章民间故事第一节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一、故事的界定民间故事是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的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在我国民间,各地对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古话”、“古经”、“瞎话”等等。

“民间故事”一词的英文是Folk tale。

对民间故事的定义,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指称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狭义的指称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我们这里取狭义的民间故事概念。

二、故事的分类方法只要世界上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故事在流传。

就全世界而言,民间故事如恒河沙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故事的情节和类型也有这么多,往往同一个故事在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有流传。

据统计,一个民族所流传的故事大约有三分之一属于国际性或世界性的。

也就是说,故事的情节类型是有限的,许多故事不过是同一故事的变体和异文而已。

民间故事的这种类型特点,使其分类也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故事分类学家和故事分类方法,构成一种研究体系,即故事的分类学研究。

在这些分类方法中,有的依据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进行分类,有的依据故事的母题进行分类,还有的依据故事情节的功能或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进行分类,世界各国学者依据不同的分类原则编辑的故事索引多达百余种。

其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是“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按照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对民间故事进行分类编目,分故事为五大类,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

具体分类如下:(一)动物故事(1-299号)(二)普通民间故事(300-1199号)(三)笑话(1200-1999)(四)程式故事(2000-2399号)(五)未分类的故事(2400-2499号)“AT分类法”为国际间故事研究的对话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但是,这一分类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的故事未被列入或列入较少,在故事范围界定、类别划分、类型编排等方面,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关于中国民间故事分类索引,有两部较有影响的著作:1937年德国学者沃·爱德哈德(W·Eberhard)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99年译成中文;美籍华人丁乃通197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该书中文版1986年出版。

两步著作由于出版早,均未涉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故事普查采集的资料,更为完善和全面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有待问世。

三、故事的类别目前,我国民间文艺学界比较通用的一种简要分类方法是将故事划分为四个大的门类: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1、幻想故事幻想故事又称为“民间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

这类故事以丰富的想象以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

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魔法故事。

也叫变形故事。

情节奇幻,充满超自然的想象。

故事中的神魔仙怪常幻化成各种形象,直接参与人类的生活。

比较典型的形象有:老虎妈子、猴精、画中女、田螺姑娘、龙女、狐狸媳妇、蛇郎、蛤蟆儿子、枣核儿等。

(2)宝物故事。

这类故事中的宝物既有万能型的,如聚宝盆、宝葫芦、神笔之类;也有具有魔力的自然物或民众日常生活用具,如百鸟羽衣、使人听懂鸟语的石头、煮沸大海的鸟蛋、劈开宝山的斧头、作为开山钥匙的黄瓜、赶山填海的神鞭、龙蛇起舞的芦笙等。

这些物件多是改变主人公命运的法宝,更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3)动物故事。

这类故事以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编制故事、展开情节,借助这些形象间接地表现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情感。

如猫狗结仇,猴子捞月,小鸡报仇,兔子豁嘴,乌鸦借羽毛,狐狸偷篮子等。

2、生活故事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又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

我国流传较广的生活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种:(1)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

这类故事主要表现民间交往中的伦理道德以及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

如《路遥知马力》、《五湖四海皆兄弟》等交友故事,《断手姑娘》、《丑媳妇》、《洞房认义女》等家庭伦理故事。

(2)奇巧婚姻故事。

这是围绕婚姻的缔结而发生的种种离奇故事,反映了我国民众对结婚这一人生仪礼的深切关注。

比较典型的如《憨子寻女婿》、《借女出格》、《姐妹易嫁》、《丢媳妇》、《卖寡妇》等。

(3)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

这类故事是我国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

如《谎张三》、《长工约》、《杜老幺》等。

(4)巧女故事。

这类故事主要表现女性的聪明才智,多以巧解难题来结构故事。

典型的有:《巧媳妇》、《灵媳妇》、《巧女》等。

(5)呆女婿故事。

又称“傻姑爷”故事。

这类故事与巧女故事相对应,一男一女,一巧一呆,相映成趣。

主要有三种:一是主人公呆头呆脑,在生活中吃尽苦头;二是傻姑爷学话型;三是“三姑爷拜寿”型。

(6)机智人物故事。

这类故事是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

据统计,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流传最广的要属阿凡提(维吾尔族)的故事。

生活故事中,还有一些类别的故事也占有一定比重,如勤俭节约故事、生产生活经验故事、工匠故事、爱情故事等,这里不一一叙述。

3、民间寓言民间寓言是由社会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民众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民间寓言篇幅短小,往往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或场面,人物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以及动植物的某些习性特点等构成故事,达到寓意言理的目的。

寓言刻画形象粗略,叙述语言简括,寥寥数语便入木三分地表达出寓意。

从体裁看,民间寓言最初是由动物故事发展而来的。

随着从狩猎到农耕的社会生产的变化,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密切了,民间文学中对动物的表现的侧重点,也由动物形态、习性特征乃至崇拜转到了表现人事方面,从而赋予动物以人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从而形成带有教训寓意的口头故事,即寓言。

这样动物故事就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演变为寓言,另一部分仍以原来的面貌流传。

有无明显的讽喻和哲理性,是民间寓言和动物故事的区别所在。

中国古代的民间寓言产生和繁荣于先秦时期。

当时,中国的寓言艺术已臻于成熟,成为诸子百家广泛使用的说理论争的工具。

先秦诸子中记载了许多寓言,比较著名的有《揠苗助长》、《邯郸学步》、《庖丁解牛》、《守株待兔》、《自相矛盾》、《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攘鸡》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著作中的寓言虽然源于民间,但受到不同程度的加工与改造。

《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被认为较好地保存了民间创作的特点:浅显易懂、含义深刻。

4、民间笑话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含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

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智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露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现象,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我国笑话主要有以下两大类:(1)揭露与嘲讽笑话。

这类笑话揭露和嘲讽的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及其他敌对的社会力量,如《五大天地》、《太太属牛》、《有天无日》、《没有人味》、《一文不值》、《烂盘盒》等。

(2)讽刺与幽默笑话。

这类笑话是民众对自身缺点进行善意批评与自我批判的笑话,也称劝诫笑话。

这类笑话主要指向不良社会现象及人的行为,如迷信、蛮横、愚蠢、自私、吝啬、虚荣、懒惰、粗心、鲁莽、吹嘘炫耀、自作聪明、不懂装懂等。

这类笑话讽刺的目的主要是促使人们自省,实现人格品质的升华和净化。

第二节民间故事的特征一、内容特征民间故事在反映生活的本质时,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因而其内容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与象征性。

一般说来,民间故事的生成都带有其时代的印记,故事的主题与思想内容均表现出一定的历史阶段性。

总体而言,故事中幻想的成分逐渐减少,现实生活的楔入越来越多,社会生活的图景越来越清晰。

若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来看,民间故事的内容具有以下特征:1、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承传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作为万物之灵,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愿望,多表现为超自然超人间的想象。

因而这一时期的故事多涉及有变形、禁忌、魔术、感应、咒语、灵魂不死等一些古老的原始观念。

2、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古老的故事继续流传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突的故事。

在许多故事中,人们仍然以“超现实”或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然而却是超阶段的幻想,来表现他们对封建统治者和压迫剥削者的反抗和斗争,抒发他们不满现状、渴望变革的愿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3、新中国建立后,一些传统故事继续流传,同时产生了许多新故事,很多故事直接取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对纷纭繁复的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描绘。

二、艺术特征民间故事具有如下一些艺术特征:1、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的,故事的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

2、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特点。

人物角色设置常常是两兄弟、三姐妹或哥仨、姐俩、两个伙伴等。

结构主要有“单纯式”和“复合式”两种。

复合式又分为“三段式”(又称“三迭式”、“三复式”)和“连缀式”。

3、民间故事的情节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形象塑造多体现“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

作家创作一般力图避免因袭与雷同,而民间故事则没有这些避讳。

故事中大同小异的情节以及类型化的重复随处可见。

人物形象方面,通过好与坏、善与恶、忠与奸、美与丑、机智与愚蠢、勤劳与懒惰、勇敢与怯懦、谦虚与骄傲、诚实与虚伪等的对比,表明民众对生活的审美和道德评价。

三、传承特征民间故事传承过程中,其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场所。

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

2、故事传承的路线。

民间故事的传承路线主要又两种,即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

在日常生活中,长辈将故事讲述给晚辈,带有族承、家传性质的故事传承,就是家族传承。

而社会传承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之内(地缘范围、职业范围)进行的故事传承活动。

3、民间故事传承人。

乌丙安在《论民间故事传承人》中指出:“常见的故事转述人固然也能起到传播故事的作用,但是,真正传播民间故事、发挥民间故事作用的,主要还是民间故事传承人。

”【参见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民间文学论集》第一集,第159页。

】民间故事传承人不同于一般的讲述者,大多记忆力超群,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他们具有较高的集散故事的艺术才能。

概括来讲,民间故事传承人具有以下特点:(1)会讲的故事数量大;(2)讲述活动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3)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又独特的艺术风格;(4)有自己的传承路线。

第三节民间故事的价值及其研究一、民间故事的价值1、文化价值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及心路历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