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教师用)第10课鸦片战争(新授课)海安县实验中学胡富勤【理论支持】皮亚杰、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利用必要的信息(教材及教师提供的必要的原始材料),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多尔的后现代教学理念也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合作探究、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建构知识体系,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依据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形成性测验(课内反馈练习和课后巩固练习)提供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难点或没有掌握的内容,然后给学生第二次学习机会并辅之于小组活动、个别辅导等多种矫正手段,最终使绝大多数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提高学习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类智能是多元而非单一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智能结构和智能优势,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独特的。
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和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2.通过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是否可以避免失败”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和辩证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虎门销烟等事件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从历史教训中体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发展。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创设情境及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讲述鸦片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2、通过对鸦片战争背景原因及中国战败原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引导学生从世界发展潮流的立场和角度来认识问题;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3、认识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4、从爱国将领和民众浴血抗敌,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和权益壮烈牺牲的历史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2、难点: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和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独立完成知识填空1、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那时,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面对列强侵略,清政府在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直接目的)英国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鸦片。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要求扩大海外市场;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1840 年英国军舰侵入广东海面挑衅;结束的标志是 1842 年《南京条约》的签定。
3、 1841 年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_厦门、_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关税商定(使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4、1856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
5、鸦片战争是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6、鸦片战争时期,禁烟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在镇江英勇抗击英军的爱国将领是海龄(满族人),清朝皇帝是道光皇帝;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朝皇帝是咸丰皇帝。
二、预习思考题:(答案可以从书本直接获得,略)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鸦片战争的经过。
2、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谈到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可以这样说,在古代世界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辉煌。
但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依然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缓慢前行。
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古老的中国翻开了近代历史的一页。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这就是我们第四单元所要探索的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鸦片战争》。
二、检查预习情况:1.可以请六位学生口头回答,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现填空答案,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及时评价。
2.鸦片战争的经过:点拨方法:学生通过自学,应该很容易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请学生口头表述,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形势地图,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帮助记忆,也可以请学生对照战争形势图进行讲述,教师做适当讲解。
强调三个时间。
参考答案:广东挑衅—沿海北犯—攻占定海—到天津白河口—攻占虎门—强占香港—南京江面1840.6 1841年初 1842.83.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与经过、结果和影响。
点拨方法:在这部分学习中提醒学生牢牢把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这一意识,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与经过、结果和影响,因为有了前面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相对细致的分析,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完成自学和分析,得出对应的答案。
展示圆明园的废墟等照片,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深入感受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参考答案:原因: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不满足已得到的侵略权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经过: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根据高考说明、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两个条约内容不必掌握),沙皇俄国趁机夺得打破中国领土。
结果:失败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三、课内探究:1.从中、英两个方面思考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点拨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鸦片战争、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思考此问题。
并利用多媒体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理解。
先分组探究,后课堂讨论。
参考答案: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②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包括军事力量较弱,领导者战和不定等)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目的:打开中国市场2.通过对《南京条约》内容的分析,说说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点拨方法:展示军舰、南京静海寺等图片,投映《南京条约》的原文,以增强学生阅读材料的3.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点拨方法:经过本课学习,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比较,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帮助学生审清题目,并应到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进行课堂发言,教师帮助归纳出以下答案:①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法不满足于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从手段看,都是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武力征服,迫使清政府屈服求和。
③从后果看:清失败后都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
英法获得了开口通商、赔款等特权。
④从影响看: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则使中国半殖半封程度进一步加深。
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更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4.我们有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又拥有百倍于敌军的武装,两次战争中国为什么都失败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何启示?点拨方法: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指导学生从中国和英国双方实力去思考。
通过对比双方实力,得出中国战败的原因。
本题作为课外延伸题,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原因的探究,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课堂讨论。
参考答案:①客观原因:英国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综合国力强大;②主观原因: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失当;③根本原因: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是制度上的差异。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不挨打,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实行对外开放。
四、教师精讲点拨1.知识点辨析:(1)中国历史的分期:以鸦片战争为界限,之前为中国古代史,之后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通过本课教学,必须使学生基本掌握。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概念: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包括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双重含义,半殖民地是指国家的主权已经部分沦丧,但表面上还有自己的政府,半封建是指传统的封建社会秩序已经处在瓦解之中,但新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没有确立。
具体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理解为一半殖民地、一半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比如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表现在政治上丧失了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司法主权,但清政府依然对全国实行独立地、有效地管理;经济上东南沿海地区的丝、茶生产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但在中国广大内地,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文化上西方思想虽有一定的输入,但在“中学为体”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2.探究题评析:(1)对于自主探究题,学生基本能从课本或相互讨论中得出正确认识。
(2)对于小组合作探究题需要教师适当进行方法点拨,指出分析的角度。
3.规律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灾难,但也给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创造了某种客观条件,终于使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封建士大夫开始惊醒。
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蹒跚起步……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灾难。
但是同时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觉醒,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本课应充分利用大量的视频、图片等材料,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利用课前预习,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利用课内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