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名:**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09级层次:业余专升本学习中心:贵州盘县完成时间:2013年10月27 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摘要]《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体恤人民,以积极的态度为建立蜀汉霸业奋斗终生,深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尽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缺失并存,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智慧永远吸引着后人,指引着后人。

[关键词]诸葛亮核心人物儒学之士优缺并存激励后人一、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不可缺少的核心人物《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人中之龙、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诸葛亮,是贯穿全书的核心人物,至始至终都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他的高风亮节,矢志不悔的高雅品质;他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才谋略,忠贞不二,造福蜀汉百姓的高尚情操,将永远启示和激励着后人,他是《三国演义》不可缺少的核心人物。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优点〈一〉知识分子的化身,积极入世的儒学之士诸葛亮是一个关心时事,积极入世的勤学上进的儒学之士。

中国古代,很多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影响,大多怀着积极入世的心态,想要有一番作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千百年来,那些儒士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报效国家,更希望能够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实现辅佐君王的梦想。

诸葛亮亦如此,隐居襄阳,博览群书,并且广交名士,谈古论今,谈论天下大事,为日后走上仕途做积极准备。

诸葛亮隐居隆中,常常拿自己和乐毅、管仲相比,暗示建功立业才是他真正的价值观。

诸葛亮长期隐居,积极准备,为他日后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与刘备在隆中的谈话,便体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

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分析透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为刘备制定了一套日后称霸天下的战略步骤,经过验证和证实,这是唯一的、正确的战略步骤。

诸葛亮二十七岁时被刘备真诚打动,出山竭力辅佐刘备,开始了他忙碌、奔波的政治生涯。

他做事兢兢业业,凭借自己过人的才智为蜀汉臣民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出将入相,衷心辅佐刘备父子;为复兴汉室,成就蜀汉霸业,他立法施度,选贤与能,务农植谷,发展生产,联吴抗魏,南征和夷,六出祁山,直到病逝于伐魏前线五丈原。

诸葛亮奋斗了一生,他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为了成就蜀汉霸业,耗尽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二〉忠实诚信,尽忠蜀汉统一大业受儒家思想熏陶,诸葛亮具备至诚至善的道德品质,对蜀汉事业一心一意,对刘氏父子忠贞不二,鞠躬尽瘁。

成就蜀汉大业是诸葛亮一生的奋斗目标。

在辅佐刘备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竭尽全力忠于蜀汉政权。

他从走出隆中开始,占荆州、攻长沙、克南郡、取西川,帮助刘备在成都称帝,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

刘备听取张松之言,与庞统攻取西川之时,留军师孔明留守荆州,对诸葛亮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

诸葛亮感恩戴德,安心治理荆州,为刘备夺取西川排除了后顾之忧。

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竭尽全力安定民生,发展生产,为统一中原做积极准备。

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他对刘备忠贞不二。

在他的思想中,作为一名儒家知识分子,可以辅佐帝王,为“王者师”,但绝对不可以篡位为王。

“叩头流血”足以见其忠诚之极。

在刘备逝世之后,诸葛亮对幼主刘禅一如既往地忠诚。

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六出祁山,竭尽全力帮助刘禅完成统一大业。

在孔明病逝之前,作者借一小卒说出了孔明为蜀汉事业用心之至:“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阅览。

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诸葛亮赤胆忠心,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他去世前夕,作者饱含深情的写到:“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观遍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一百零四回)诸葛亮直到逝世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刘氏政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他安排好自己的继承人以及军队的退敌之策,方才安静的离去。

毛宗岗评价说他是“古今贤相第一奇人”。

《黑河学刊》2009年09期〈三〉积极入世,坦然面对人生积极入世,积极面对人生是儒家思想倡导的。

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在最初选择自己要辅佐的帝王时,对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实力谁强谁弱非常清楚,但他认为曹操为人奸诈,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最终选择了势单力薄的刘备。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博望初战,火烧新野,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

之后,诸葛亮劝说刘备夺取荆州,课刘备没有采纳,导致荆州被曹占领,刘备只好携民渡江,惨不忍睹,处境十分危险。

诸葛亮没有泄气,一如既往的为刘备献计献策。

他只身赴吴,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与东吴结成联盟一起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帮助刘备与曹操、孙权形成对峙,三足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后来,心高气傲的关羽败走麦城,丢了性命。

刘备意气用事,不听劝谏,执意伐吴。

彝陵之战中败于东吴,使蜀军元气大伤。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依然积极准备,为蜀汉霸业尽职尽责。

刘备死后,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也为实现自己在隆中定下的远大目标,他数次北伐。

尽管战前做了种种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这期间,诸葛亮每次都积极备战,屡战屡败,即使对战争能否胜利没有把握,他也要努力去做。

直到最后“五丈原诸葛禳星”诸葛亮与天命做了最后一搏,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

〈四〉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诸葛亮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具有人民所希望的旷世绝俗的超人才智。

作者通过众多的战争来塑造诸葛亮的智者形象。

在我国历史上,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相比,无论是参战人数之多还是波及范围之广,赤壁之战都不及官渡之战。

但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影响力却远远高于官渡之战。

作品用八个回目来描写赤壁之战,三倍于官渡之战。

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目的在于通过大笔渲染突出诸葛亮的旷世奇才。

赤壁之战的对峙双方主要是东吴周瑜和魏国曹操,诸葛亮只是穿插在东吴的一个说客而已。

但纵观全局,战争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中,战争的每一个环节缺少了诸葛亮的参与都不能继续下去。

开战之前,诸葛亮只有说服东吴,使得吴蜀联盟共同迎曹,才会有赤壁之战的爆发。

诸葛亮刚到柴桑,就受到东吴主降派的干预。

东吴智者包括张昭、顾雍等二十余人全部登场,企图难倒诸葛亮。

诸葛亮羽扇纶巾,风度翩翩,舌战群儒、各个击破,说得东吴众人哑口无言,充分体现了他能言善辩、博闻强识,满腹经纶的雄才大略。

之后,他又说服孙权,最后又用激将法,使周瑜积极抗曹。

他利用曹操的《铜雀台赋》借题发挥,巧妙地篡改了原文。

原文是:“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乔于东南兮,若长空之螮蝀”。

为激怒周瑜,诸葛亮将其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赋中之“桥”本为连接“玉龙”、“金凤”的桥,诸葛亮将其改为“二乔”指代美女“大乔”和“小乔”。

将原文“连”字改为“揽”。

将“东西”改为“东南”暗示曹公欲将东南(东吴)之地的美女(大乔、小乔)占为己有,安度晚年。

气急败坏的周瑜马上中计,联刘抗曹。

诸葛亮对《铜雀台赋》的篡改之精细,用心之良苦,使读者不得不赞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再说“空城计”,街亭失守,诸葛亮无奈退兵,令张翼率军修理剑阁,以备归路;秘传号令,收拾行装,让马岱、姜维断后,差人报于天水、南安、安定三城军民去汉中令人去翼县接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长驱直入,兵临西城,情况万分危急。

诸葛亮身边无将可用,进退维谷,他果敢沉着的设了一场空城计令士兵打扫街道,城门大开,“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九十五回)。

诸葛亮抓住司马懿多疑的心理,沉着果断,出奇制胜,化险为夷。

在这里作者再次展示了他高超的虚构艺术手法。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并没有空城计的记载,而在《魏书·文聘传》和裴松之注中却引用了另一部史书《魏略》的记载,说明当时使用“空城计”的是文聘。

作者把历史本来属于文聘的空城计,移接到诸葛亮身上,对历史进行篡改,表现了诸葛亮神机莫测的智慧和胆略。

但作为一个凡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可避免的会犯错误,而诸葛亮却能沉着果断,化险为夷,表现了他无人能及的惊人才智。

《黑河学刊》2009年09期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缺点诸葛亮固然是千古难遇的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

尽管作者把他塑造得尽善尽美,但凡研读《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发现,诸葛亮的一生还是有些许瑕疵。

〈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关羽智勇双全,但目空一切。

作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而言,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失守,对蜀汉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

如果换一个人,可以从东面联合孙权,这样或许可以避免吕蒙袭荆州,至少可以暂缓东吴取荆州的时日。

但是高傲的关羽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东吴,甚至孙权希望与他联姻修好,他都断然回绝。

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用人的一次重大失误。

挥泪斩马谡是诸葛亮用人的又一次失误。

马谡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人,也不懂得如何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活用兵。

让他去指挥千军万马,实在勉为其难。

街亭失守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马谡被斩确实很冤,这次失败因由诸葛亮负主要责任,是他用人不当,把最关键的地方交给了没有实战经验的人。

〈二〉事必躬亲,影响后续人才发展诸葛亮的名作《出师表》,严重束缚了刘禅的思想与行动,对刘禅固然是谆谆教诲,却没有任何实践的机会。

在那个战火纷飞、成王败寇的年代,刘禅没有获得任何锻炼的机会,不能上前线磨练,只能待在成都养尊处优。

政事无论大小,都要经过诸葛亮审批,刘禅根本插不上手。

如此这般,刘禅除了在后宫里玩耍,还能干什么呢?天长日久,反而养成一身的臭毛病、坏习惯。

蜀汉江山一朝易主,刘禅面北称臣。

〈三〉因小失大,谨慎过度诸葛亮拒绝魏延的建议,不让魏延部队出子午谷。

当时三足鼎立,蜀国最弱,没有能力与曹魏打持久战,应该速战速决,出奇制胜。

诸葛亮为保万全而不用魏延之计,失去了快速进军长安的机会,让魏国有了调动军队的喘息之机。

诸葛亮作为蜀国最高军事统帅,不顾全大局,错失良机,实在是因小失大、谨慎过度。

〈四〉心胸狭窄,审人审事偏于主观诸葛亮喜欢谦虚稳重之人,而不喜欢那些敢说真话的人。

刘备被曹操大军追得入地无门之际,魏延前来投奔,却因经常牢骚满腹招致了诸葛亮的不满。

面对优缺点并存的魏延,诸葛亮没有正面对其进行教育,并有节制地加以引导,而是认为魏延日后必反。

诸葛亮病危之际,将同样作为蜀军高级将领的魏延排除在最后的会议之外,且密瞩马岱:“我死,魏延必反。

”这无疑判了魏延死刑。

诸葛亮对待魏延的态度,暴露出了他心胸狭窄,偏于主观的缺点。

〈五〉战略方针方面的漏洞诸葛亮一生的成就,首推《隆中对》,可以说是“千古一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