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再认识一、《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及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
小说塑造了众多杰出人物,其中尤以诸葛亮较为突出。
诸葛亮作为蜀汉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算得上智慧的化身、忠诚的典型。
但由于其自身的个性弱点和重大失策,也使蜀汉最先灭亡,蜀汉真乃“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二、诸葛亮形象的认识(一)诸葛亮——智慧的化身小说中诸葛亮有着超人的智慧,绝世的才能,从火烧博望到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智料华容、三气周瑜、巧摆八卦、七擒孟获直到祁山与司马懿斗智斗勇,无往而不胜。
即使因用人不当而造成街亭失守,作者也不忘让他唱一曲空城计,以二千五百名老弱伤残吓走司马懿十五万大军。
显然作者有意把我国古代智慧集于他一身,可以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一出场就非同凡响,为刘备提出了千古奇策——“隆中决策”。
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并提出促进三分天下的战略策略,不愧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战略家和军事家。
由于制定和实施了“隆中决策”,刘备集团取得了节节胜利: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得荆益二州,称帝西蜀。
“隆中决策”基本揭开了三国历史的进程,是其超人智慧的集中表现。
小说精心描写“隆中决策”这个典型性情节,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刻画了诸葛亮这个“智者”的形象。
诸葛亮既有正确的战略决策,也有出人意料的“神机妙算”。
“博望烧屯”,诱敌深入,杀退夏侯淳十万大军,彻底改变关羽、张飞对他的看法,真正树立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威信。
他的才智使关、张、马、赵、黄五虎大将如虎添翼,大显神威。
张飞原本是一个一味恃勇的莽汉,鞭打督邮,屡揪吕布,酒醉失徐州。
后来在诸葛亮领导下变得粗中有细。
诸葛亮妙用激将法使老黄忠勇挑重担,计夺天荡山,勇斩夏侯渊。
他的智慧折服了众将,连目空一切的关羽也俯首听令。
在决定三国鼎立大势的关键战役——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曹操的周旋、较量,更充分表现了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超人本领,他足智多谋,处处棋高一着。
诸葛亮这个“智者”形象更加光辉高大、激动人心。
在当阳兵败之后的最危急关头,诸葛亮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游说东吴,从而由他揭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舌战群儒”一场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辩论天才和外交才能。
他善于分析和利用各种矛盾关系,处处争取主动而占得先机。
在“舌战群儒”中理足词严驳倒主降派,使群儒尽皆失色,为联吴抗曹扫清障碍;巧用《铜雀台赋》反激周瑜,促使周瑜与曹操势不两立。
诸葛亮还充分利用孙、曹的矛盾,时时处处以吴蜀联盟大局为重,巧妙利用忠厚老实的鲁肃作掩护,多次避开周瑜的陷害,导演出一幕幕精彩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
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终于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联吴抗曹,火烧赤壁,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写下了战争史上不可多得的光辉篇章。
东吴对曹魏施展的一切计谋早被诸葛亮识破,整个战役的进程无不在他的预料与掌握之中,他是暗地指挥、操纵着这场战役。
拥有百万大军的曹操丧魂失魄地败走华容道,与其说是败给周瑜,倒不如说是栽在诸葛亮手里。
诸葛亮的性格、意志、才能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升华。
在安定边远少数民族的“征蛮”战争中,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战略,“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使“南人不复反”,一劳永逸,这是非常高明的。
后方稳定而没有后顾之忧,诸葛亮才出祁山与曹魏决战。
可见“平蛮”是诸葛亮北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更显示他胸有成竹。
然而,“智者千虑,终有一失”。
马稷街亭失守。
诸葛亮在危急之际,不慌不忙地用“空城计”渡过难关,仅以几十个贴身老兵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使司马懿仰天叹息:“吾不如孔明也!”在这个奇妙而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诸葛亮的思想、性格又一次升华,真正成为智慧的化身。
小说热情赞美诸葛亮,把他塑造成智慧的化身。
作者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大多数是合情理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这正是小说难能可贵之处。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其中有的神秘化描写确实超出了智谋的范围,带有迷信色彩,如写诸葛亮祭风、未卜先知以及使遁甲法等。
对此,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诸葛亮——忠诚的典型小说中的诸葛亮具有极其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刘备蜀汉政权的忠贞不渝,为了统一天下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以及事事处以公心的胸襟和气度。
作者把优秀品质集于他一身,这显然是作者的有意创造,并且熔铸了审美的理想,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可以说诸葛亮是忠诚的典型。
诸葛亮生长在汉末乱世,躬耕南阳,洁身自守,勤勉好学,博通古今,他热切渴望改变当时分裂割据局面,重整汉王朝的秩序,救民于水火之中。
他常以管仲、乐毅自比,静观天下风云变幻,择主而事,以待天时。
正是因为诸葛亮具有这一思想基础,有感于具有仁爱思想的刘备为天下苍生而求贤若渴的诚意,经过“三顾草庐”才献出“隆中决策”。
他明知刘备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处境极端穷困,也毅然出山辅佐,参加剧烈的政治角逐。
诸葛亮出山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没有选择曹操或孙权,而是看中汉室苗裔刘备胸怀苍生的仁心,他是施行“王道”、“仁政”的理想统治者。
诸葛亮对正义事业的执着向往,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
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在赤壁之战的关键时刻,为了刘备集团的生存他冒着生命危险只身使吴,为建立孙刘联盟竭尽辛劳,最终使曹操一败涂地,让刘备分享三国鼎立的辉煌战果。
这充分表现他对刘备集团的赤胆忠心。
诸葛亮明知蜀国勃兴要费尽心机,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始终忠心耿耿,决无二心。
白帝城托孤辅幼主,刘备临终嘱托他:“若嗣子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当时听了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答应“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此情此景,真是动人之至。
诸葛亮终其一生没有篡国异志,就是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时也是如此。
特别是在四出祁山大有可为时,苟安诬他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而后主却听信谗言,召他班师。
他为了尽忠而遵命退军,不得不失却进军中原的绝好时机。
由于蜀国伐魏不力,加上灾异数起,使得诸葛亮身心交瘁,积劳成疾。
而他还是认为愧对先帝的重托而深有负罪之感。
《出师表》就强烈表达了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
这确实不是用言辞,而是用他的心血写成的。
他废寝忘食,事必躬亲,汗流终日,甚至在吐血不止时仍扶病处理军务,布置后事,并为安全撤军竭尽智力。
当他强支病体最后一次出寨遍观各营时,“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长叹说:“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葛其有极!”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至此,一个赤胆忠心的贤相的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
小说中诸葛亮的超人智慧与道德修养相结合,相得益彰,使他成为智慧、忠贞的贤相的典型,成为人民群众理想的英雄人物。
小说中的诸葛亮是作者热情歌颂的主人公,是封建时代“王道”、“仁政”政治理想的化身,反映了深刻的时代精神。
(三)诸葛亮的四大失误及个性弱点然而,诸葛亮是人不是神。
蜀汉集团的失败,必然有它失败的道理。
作为蜀汉集团代表人物的诸葛亮,出现重大的失策是不可避免的。
《三国演义》的作者虽然出于政治倾向,把诸葛亮塑造得光彩照人,但并没有不合逻辑地掩盖其个性弱点和重大失策,只是写得比较隐晦罢了。
1.诸葛亮的四大失误综观诸葛亮一生的失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荆州守将的人选。
关羽实非合适的人选。
关羽武艺超卓,有着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的光辉业绩。
但这些光辉业绩同时造成了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的性格,以至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给蜀汉走向衰落埋下祸根。
若将守荆州重任交给智勇双全的赵子龙,恐怕是另一番情形。
二是庞统之死。
庞统之智慧,即使不及诸葛亮,当也相差不远。
每次读《三国演义》总觉得,派庞统取川是一种错误,取川应由刘备与诸葛亮前往,毕竟他们配合多年,更加默契。
若庞统不死,诸葛亮后来也不会事无巨细均要亲自过问,最终落得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局面。
三是一出祁山路线的选择。
蜀魏以秦岭为界对峙,诸葛亮取长安必经秦岭,过秦岭有三条通道:一是东路子午道,其地势险要,不易通过。
二是中路褒斜道,路途较近,蜀军可由此攻郡城,取长安,但中有栈道近500里,行军困难。
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渭水之西的一条大道,此道离长安较远。
当时魏强蜀弱,蜀国兴师远征,宜兵贵神速,速战速决。
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走东路而走西路。
四是街亭之战用人不当。
诸葛亮云:“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
”如此重任,必得一稳妥之人镇守方可,但诸葛亮却派了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马谡去把守。
可以说,诸葛亮的这四次失误,对蜀汉造成的冲击是致命的。
由此看来,罗贯中虽然主观上想把诸葛亮写成是古往今来最完美的理想的贤臣的化身,但客观上他还是相当清醒的,他并没有将诸葛亮神化。
2.诸葛亮的个性弱点为何造成这样的失误,恐怕与诸葛亮的两个致命弱点——自负与临机不决是分不开的。
对于这两个弱点,不得不提到《三国演义》中另一杰出人物的代表司马懿。
纵览整部《三国演义》,唯一能与诸葛亮成为对手的,只有司马懿。
虽然有“空城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千古笑谈,但这并不能掩盖司马懿的杰出才能。
由于司马懿的存在,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未得寸土”。
读罢三国,深有“既生诸葛亮,何生司马懿”之感。
公正地讲,司马懿的智谋要逊于诸葛亮,但其把握机会和权衡轻重的能力确实在诸葛亮之上,只要失败不影响大局,司马懿宁可选择可能失败,也不轻易放弃机会。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个性弱点也了如指掌。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司马懿的这段评语可以说是对诸葛亮自负与临机不决的个性弱点的深刻而又具体的诠释。
诸葛亮志向远大,自负了得,未出茅庐就已有表现:他自比管仲、乐毅,这固然与其身负绝学是分不开的,却也揭示了他过于自信的一面。
诸葛亮深知荆州对于刘备是多么的重要。
然而,他却屡屡错失良机。
刘琮降曹,已与曹操同为汉贼,荆州也已归曹操所有,当可取之。
诸葛亮却由于个性的弱点,面对机会却不能说服刘备占据荆州,与舌战群儒时的诸葛亮相去甚远,这不仅造成了战略上的失败,长坂坡之战更是险些让刘备丧命。
其实,刘备并非难以说服,与此遥相对应,庞统用不多的言语就说服刘备进取西川。
诸葛亮没有能够说服刘备继承荆襄事业,因此,兵微将寡的刘备联合东吴,不得不与曹操在赤壁进行决战。
在这次经典战役中,小说的作者将诸葛亮塑造得光彩照人,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是无法抵偿荆州的丧失的。
虽然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土地,但此时荒残破败的荆州与战前的荆州是无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