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相比有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开创新型学生管理体制和机制,根据工学结合要求实施新型学生管理模式。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学生管理方法创新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制度创新
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原有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在新的形式下学生管理模式急需创新。
1.高职学生管理现状
1.1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学生管理是以“教育、管理”的刚性管理模式为主,以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活动为管理内容,以制度和规章为条件,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
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接受被动式、强迫式教育。
此种管理方式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新入校的“90后”学生群体个性特征鲜明,与这种刚性管理模式难免会产生冲突和摩擦。
学生只是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在工学结合学习中内在的成才动力。
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化解内外部环境引发的
各种矛盾,并没有在学生管理工作机制上真正的为学生工学结合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大大制约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
1.2衡量标准滞后
在衡量评价学生时,例如在评定奖学金或者个人荣誉时,目前的制度下往往更侧重于对学业成绩量化的分析评判,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个性质量的综合评定。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培养自身职业素养的积极性,这也说明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在机制上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反而制约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3监督管理不力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在教学模式上,是一种“教学做”相结合教学方法。
就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教学活动的地点不仅是在校内教室,而是转向校内外实习场所,教学活动的空间更加拓展,教学活动的时间更加灵活。
而目前对学生的工学结合企业实习实践环节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例如学生在外实习实训期间,到底是由辅导员、班主任还是专职教师来监控、管理,并没有相关的制度来遵循,人员责任划分不清,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学生的工作机制,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2.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形成新型学生管理工作体系
2.1构建新型学生管理组织体系
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实现学生管理由“行政化”向“市场化”的转变,从工学结合对学生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摈弃就学生管理抓学生管理的思维定式,应按照把学生管理融入到工学结合总体运行管理中的思路,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组织体系。
在目前我院还没有全面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可以整合教务、学生、团委、就业、职业培训等力量,成立工学结合办公室,履行执行、协调、监控的职责,全面协调和指导开展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形成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运行机制。
根据工学结合中“工学交替”模式、“2 +1”模式、“订单班”模式等不同学习模式,组建由系领导、校企双方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代表参加的不同类型的管理小组,建立本专业的工学结合小组,履行操作执行的职责。
从而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与教学管理融为一体的学生管理运行体系、信息反馈体系、素质评价体系和服务体系。
2.2建立新型学生管理制度
工学结合基本操作方法主要是通过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合作的方式来实施,而实施的主体是学生。
应该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制度。
明确校企双方履行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消除学生对管理工作的逆反心理,新型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当更多的关注学生在企业工作中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
2.3建设新型专兼结合的学生管理队伍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在工作量上拓展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范围,也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因此在工学结合中要从两个方面加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
①提高专职辅导员专业水平
专职辅导员大部分文科专业出身,对于专业知识不熟。
学生管理事务的繁杂弱化了工作的实效和职业化程度。
因此应加强专职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转职辅导员专业知识水平。
②吸收专职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
根据工学结合的不同学习模式和类型,在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中实行学业导师制度,把学业指导和育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兼职辅导员管理。
对专兼职辅导员要明确育人工作,同时也要纳入工作量的考核,落实待遇。
将工学结合中指导教师履行育人职责纳入考评奖惩体系,通过强化育人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引导指导教师发挥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建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良好的育人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鄢虹英,陈荣.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探索[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季跃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开放式学生管理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作者简介:
王吉寅(1986-),男,江苏泰州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管理工程系,工商管理硕士在读,助教,从事民航运输、高职教育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