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1.总论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目标,到2020年应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

目前,上海公路总里程已达811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28公里/百平方公里,七条对外放射型加两环的高速公路骨架路网已初步形成。

同时,新建、改建了一批干线公路,构筑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功效互补的城镇体系。

目前,在宝山新城顾村组团“四高小区”,轨道交通M7号线建设及顾村生态公园范围,缺乏一条骨干道路把周围现有的陆翔路和沪太路连接起来,从而解决因为交通不便而来的中心城人口出行不便以及无法聚焦新的产业等问题。

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进一步完善顾村组团和顾村公园基础设施,加强中心城区和沪太路的沟通,既满足交通的增长需要,又能促进宝山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完善宝山区域骨架路网,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因此急需修建一条连接陆翔路和沪太路之间的骨干交通干线,从而能够很好服务地方交通。

镜泊路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了日程,西接陆翔路东接沪太路,是一条连接宝山顾村四高小区和沪太路的主要东西通道。

上海市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宝发改(2009)32号文件对宝嘉公路(宝山段)道路新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作了具体批复(详见附件),2009年2月,上海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9年2月,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委托同济大学承担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评价单位在认真研究了工程及有关资料后,在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拟建公路全线及主要的环境敏感点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调研,并广泛收集资料,按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规定开展了环评工作,2009年2月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

2009年3月16日由上海市区环保局在宝山区召开了本报告书预审会,并提出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评审会专家意见。

根据本报告评审会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现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报批稿。

在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过程中,得到了宝山区政府、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2工程概况和工程分析2.1项目地理位置、主要工程特性2.1.1地理位置镜泊湖路位于宝山区顾村镇内,是陈富路和菊太路之间的平行道路。

该路位于陈富路以北约200m,菊太路以南约700m。

本次研究的镜泊湖路东起沪太路,西至陆翔路。

全线全长约1102.62m。

2.1.2主要工程特性拟建工程主要工程特征见表2-1-1。

表2-1-1工程主要工程特征表2.2总体方案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2、计算行车速度:40km/h;3、桥梁设计荷载:城-B 级,人群荷载:4kPa;4、桥梁护栏防撞等级:A 级;5、抗震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0.10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6、台后填土:≤2.5 m。

7、常水位:2.5m。

8、雨水标准:本设计路段所涉及区域的设计暴雨重现期采用一年一遇;因规划地区大部分为绿地,综合径流系数取0.4。

2.3 工程设计方案2.3.1平面设计方案镜泊湖路(沪太路~陆翔路)规划为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40km/h。

结合镜泊湖路承担的交通功能和周边用地规划情况统筹考虑,本工程的平面线形拟全线采用设计车速40km/h 的城市次干道标准控制。

2.3.2纵断面设计方案镜泊湖路(沪太路~陆翔路)沿线区域地形较平缓,除相交河道外,现状地坪标高一般在3.4~5.3m 之间。

2.3.3横断面设计方案本工程横断面布置方案考虑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三类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需求。

研究根据实施宽度建议横断面布置方案具体形式如下:32m=3.5m(人行道)×2+3.0m(非机动车道)×2+1.5m(机非分隔带)×2+16m(机动车道)。

2.3.4交叉口设计方案本工程与横向道路均采用平面交叉。

均采用信号灯控制。

2.3.5路面结构设计方案车行道采用沥青路面,非机动车道采用沥青路面。

2.3.6人行过街设施和方便残疾人设施为方便残疾人,本工程设置无障碍设施。

行人过街可以在路口设置斑马线,由信号灯控制通行。

2.3.7 桥涵工程方案黄杨树河采用桥梁形式跨河,梁底标高≥4.8m。

2.3.8 排水设计本排水工程作为镜泊湖路道路新建工程配套工程而实施,主要用于解决工程实施后路面排水及顾村公园内沿线污水排水问题。

2.4 道路交通流量和征地拆迁2.4.1 道路交通流量路段12 小时断面交通量预测结果列于表6-2。

表2-4-1 镜泊湖路路段12 小时流量预测(pcu/12h)2.4.2 公路用地路基32米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公路用地范围还包括路线交叉等工程的用地范围,路外绿化带不计公路用地。

2.4.2.1征地本工程为新建公路,本工程需征地81.30亩。

其用地范围见表2-4-2所示。

表2-4-2 公路占用宝山区土地数量表单位:亩2.4.2.2拆迁由于开发顾村生态公园时已经将沿线住户拆迁,故本项目全线无房屋拆迁。

2.5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概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如表2-5-1所示。

表2-5-1 拟建公路施工期不同工程方案对环境影响分析2.5.1施工期工程对环境的影响1、噪声源2、环境空气污染源3、水环境污染源2.5.2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2.5.2.1道路交通噪声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噪声源为非稳态源。

其噪声源主要为:1、道路营运后,车辆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传动系统等部件产生的噪声。

2、行驶中排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等产生的噪声。

3、道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使高速行驶的汽车产生整车噪声。

由于公路两侧目前没有敏感点,但在道路北侧,将规划建设华山医院,公路运营噪声会对其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需采取一定的降噪措施。

2.5.2.2环境空气环境空气污染源主要有以下三类:(1)道路车辆尾气污染物源强工程建成后营运期汽车尾气中各类污染物排放源强,见表2-5-2。

(2)道路上行驶汽车轮胎接触面而使路面积尘扬起,从而产生二次扬尘污染;(3)在运送散装含尘物料时,由于洒落、风吹等原因使物料产生扬尘污染。

表2-5-2 汽车尾气排放源强表(日均)单位:mg/m·s表2-5-3 高峰小时汽车尾气排放源强表单位:mg/m·s2.5.2.3营运期水环境的影响道路项目的污水排放一般较少,营运期的污水主要是:(1)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含油污水等。

(2)装载有毒、有害物质车辆因交通事故泄漏或滴漏,路面清洗产生的废水。

2.5.2.4营运期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存在危险品运输的事故风险及营运后因交通噪声和环境空气污染等引起的沿线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和对景观的影响。

3. 项目地区环境概况3.1 自然环境概况3.1.1 地理位置本路段位于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规划西起联杨路,东至沪太路。

本次实施镜泊湖路西起陆翔路,东至沪太路,红线宽度32m,全长为1102.62m,为城市次干路,现状无路。

3.1.2 地形地貌本工程所在地为长江三角洲前缘滨海平原,沿线地势平坦、河道纵横,地面高程在3.8~4.2m。

水网纵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3.1.3 气候气象本项目所在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

3.1.4 水文本工程范围内,根据现场踏勘和初步的河道规划资料,本工程穿越的仅有一条村镇级河流,黄杨树河。

3.1.5 地震本工程区地震烈度为七级,属非地震活动区,区域稳定性好。

在地震烈度为七级(考虑近震)的条件下,其液化指数为零,属不液化地层。

3.1.6 工程地质概况上海属第四纪河(湖)—滨海相沉积层,整个沉积盆地南西向北东倾斜。

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为1.50~1.80米,相应标高在2.95~2.28m之间。

3.2 社会经济环境现状3.2.1行政区划与人口宝山区到2007年底,常住总人口为1,379,709人,户籍总人口为830,561人。

3.2.2 经济环境现状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2.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5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3213元,比上年增长11.2%。

4 项目建设与区域发展规划相容性4.1宝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规划从宝山区各等级道路网密度看,宝山区境内主要道路现状与规划有较大差距,主要道路路网密度较中心城和规范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因此,镜泊湖路的功能与上海市以及宝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相符合的。

4.2 顾村镇镇域发展规划镜泊湖路(沪太路~陆翔路)道路新建工程作为穿越顾村生态公园的东西向的主要道路,镜泊湖路向东与宝山新城顾村居住区的主要生活通道顾北路相连,向西与联杨路相接。

因此,本工程的建设可以密切交通联系,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本项目与顾村镇道路规划的关系见图4-2-1。

图4-2-1 本项目与宝山区顾村镇镇域总体规划(2007-2020)的位置关系图4.3作为轨道交通M7 号线配套道路工程,集散东西向交通目前陆翔路拓宽工程正处于工可研究阶段,陆翔路拓宽工程的实施能够有效起到集散M7 号线南北向交通功能。

而镜泊湖路(沪太路~陆翔路)道路新建工程的实施,则能够起到集散M7 号线东西向交通功能。

本项目与轨道交通M7号线道路规划的关系见图4-3-1。

图4-3-1 本项目与拟建轨道交通M7 号线的位置关系图5. 环境影响调查和评价5.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5.1.1.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自然植被、动物现状调查项目地区生态类型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相混交的类型,原始的生态类型已荡然无存,已为人工群落所覆盖。

本地区由于人群活动,已无大型哺乳动物栖息的环境,目前仅有鸟类、鼠类、蛇类、蛙类及昆虫类小型动物。

2)农作物资源现状调查由于路线所经地区基本无农田分布。

本工程需征地81.30亩。

5.1.2. 公路建设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分析本评价所指的水土流失主要由道路修筑基时地表植被破坏和路基填土经雨水冲刷后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工程施工期间和工程运营初期。

5.1.3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5.1.3.1土地农业作物影响分析根据工程设计,拟建公路占用土地见表2-4-2。

本工程沿线已无耕地,所以本工程不存在占用耕地的情况。

对周围土地利用总体格局不会改变。

5.1.3.2地表植被影响分析公路建成后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将优于公路建设前,但是生物量将比建设前减少。

5.1.4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5.1.4.1陆生植物本工程建设对区域植被影响较小。

5.1.4.2陆生动物5.1.4.2.1施工期由于受到施工对植被破坏的影响以及施工噪声对动物的惊吓,不但征地范围乃至临近区域鼠、蛇等小动物,甚至鸟类都将被迫离开原来的活动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