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茹志鹃及其《百合花》。
2.理清小说思路,题目的象征意义及小说的主旨。
3.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4.借助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操教育。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并学会分析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百合花。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用鲜花来传情达意,赠给亲朋好友,这样我们在选择鲜花的时候,就要注意每一种花卉的象征意义,不然会闹出笑话。
比如玫瑰象征爱情,莲花象征高洁。
那么,大家可知道百合花象征什么吗?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百合花的特点,(教师在学生观察百合花图片的同时,介绍:在西方,有许多关于百合的传说,圣经里则记载百合花是由夏娃的眼泪所变成,被人们视为纯洁的礼物,因此世人认为百合花象征纯洁、高雅)那么在现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成名小说《百合花》中,它又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讲授百合花。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茹志鹃,女,194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
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
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冷峻的现实生活
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字词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
(三)学习新课。
1.整体感知。
大家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小说,那么谁来说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明确:这是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小说中的“我”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到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
然后新媳妇出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新媳妇这位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
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2.讨论交流一:小说的结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具体探讨这篇小说。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1)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人物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
小通讯员:带路—借被—牺牲—盖被
“我”(全文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新媳妇:借被—缝衣—献被
(2)学生就此将小说分为四部分。
3.讨论交流二:人物的形象。
(1)文章集中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作者巧妙的运用细节描写将两个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细节就是“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在在文中找出几次描写“通讯员”衣服破洞的句子,说说它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2)你还能在文中找出刻画人物形象的句子吗?
明确:新媳妇——淳朴、圣洁、美丽、对子弟兵有着深厚的阶级情谊。
小通讯员——憨厚,腼腆,勇敢、关心同志,觉悟高,忠于革命。
腼腆、热爱生活、善解人意(细节描写、语言、肖像描写、心理活动)
4.讨论交流三:“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1)找出小说中描写“百合花”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在“借被”、“献被”的过程
中凸现新媳妇纯洁高尚的人物形象。
在“盖被”中提示小通讯员的心灵纯洁美好就像是一朵洁白无暇的百合花。
(2)“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中“纯洁的感情”是指谁和谁之间的感情?为什么说是纯洁的?(纯洁高尚美好的军民礼之情)。
(3)讨论:文中的“百合花”象征通讯员和新媳妇高尚、纯洁的美好心灵。
除此,作者还赋予了它别的象征意义吗?
教师明确: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
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四)总结小说主旨。
1.当我们读到这儿时,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
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小说选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高尚品格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三、活动:百合花。
小组交流课前摘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四、作业:百合花。
运用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可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相结合等手法……)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物。
2.“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前后是否有变化?文中找出原句为证。
“生起气来”——“发生了兴趣”——“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同乡”——怀着崇敬的心情怀想他。
3.如果你手中有一束鲜花,你认为该送给谁?为什么?
要求:先明确送花对象,找出文章中喜欢他(她)的依据,经过小组讨论后,每组派出代表来阐述理由,并深情的朗读原文。
套用句式:我把鲜花送给×××,是因为他(她)___(性格特征),用——描写方法表现出来。
小结: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这就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由
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
其次运用典型细节是作品的另一重要艺术表现手段(学生诵读文中细节部分,如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衣洞,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等等),这不仅使得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波澜起伏,而且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4.作者为什么以百合花为题,理解主题。
结尾对百合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百合花为象征,赞颂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
二、写作特点。
1.表达方式: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娓娓地叙述故事,增强了作品感人的艺术力量,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顺叙、插叙、倒叙等多种表达方式。
如开始的情节用了顺叙,路上插入了通讯员在家乡的情况,为写通讯员的憨厚作了补充,是插叙。
2.中心表达:作品通过小通讯员向老百姓借被子和一位新媳妇为子弟兵拿出自己心爱的嫁妆——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这样一件人民战争生活中的小事,歌颂了军民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对战士的崇敬、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3.写作借鉴:在选材上,作者善于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来表现深刻主题。
作者没有把眼光放在轰轰烈烈的战场上,而是描绘生活激流中的一个小波澜、一朵小浪花来反映生活,表现战士的崇高。
围绕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精心选取和细致描绘虽平凡而富有代表性的生活画面,以此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这是同学们需学习借鉴的。
4.在人物的刻画上,由表及里、由远而近、由淡而浓。
三、课外延伸(多媒体展示)
军民鱼水情
1.抗日时期——人民敬英雄
2.解放时期——军民一家亲
3.和平年代——依然可爱可敬
四、作业。
回忆初中生活,人美情美。
请以此为主题巧构思准确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给同学们讲讲曾经动情的人、事。
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