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唯有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还语文课堂固有的本色,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基本规律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有些语文教师道路走偏了,走远了,甚至走弯了,使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有的课堂唱歌、跳舞、绘画等活动形式多样,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我们不能否认,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本色。

一、抓住课本,方能学好
我们都知道课文是范例,而小语是最基础的学科,不抓好教材
文本这个例子,又怎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为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呢?语文课堂就要紧扣文本这个重点,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充分的识、写、读、背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掌握、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段等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技能。

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

然而,当下语文课仍有不少教师是脱离文本的教学,偏离主题,漫无边际的拓展,形成了许多非语文的东西。

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无知即无能,没有知识就没有创造。

我们过去所否定的是烦琐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不应完全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说明部分的分析还是必要的。

比如说,面对文章整体要找一个切入点,当然要分析;在具体形象的描绘后,或在情感活动的熏陶后,教师以简明的语言,对文章某部分进行分析、讲解、提炼、归纳,做出小结,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当然要分析;对段意的归纳,对中心思想的体会,都离不开必要的分析。

二、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读,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关注,这不仅仅因为读是学习语文的有益方法,更因为读是
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个“对话”的主体是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应该占有课堂教学的主要板块。

新课程标准中就阅读还要求我们做到这样几点:一是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尝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二是重视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三是对部分诗文还应该做到诵读。

因此,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读书的训练。

既要通过阅读培植自我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要在阅读实践中体验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积累。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读”时,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做到:
1.有明确的目标。

读书的方法很多,什么时候该用哪种,教师应给予引导。

要训练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受到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即“初读感知——精读领悟——品读玩味——诵读积累”。

2.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读书时间。

一般情况下,时间和效率是成正比的,阅读教学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读书时间的多少,所以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切忌“走过场”。

三、学会倾听,说的训练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间处在听的状态。

会听的人也是会学习的人。

学会倾听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

所以,语文课堂应该加强“听”的训练。

一方面,既要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到,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重点,听出实质。

同样,乐于倾听,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

这不仅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更是语文学习的必须。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安排听力的训练很有必要。

说的训练应该是自始至终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的。

说是言语的表达,它不仅是语文实践运用能力的再现,而且借助说的实践可以熏陶情感,享受乐趣,形成价值观念。

“敢于表达,表达有条有理”,这既要求学生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大胆、自信、乐观,又要求学生在口头表达时做到认真、清楚、得当。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营造敢说的氛围。

可以采用小组发言竞赛机制,激励学生主动发言;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然、大胆地说出心中的话;教师还应打消学生的顾虑,用“说错了没关系,参与就很了不起”“举手是积极勇敢的表现”等语言激励学生。

2.营造练说的机会。

可以采用晨间新闻直播、课前2分钟演讲、每堂课上每人至少发言一次的惯例、根据文本设计练说环节等方法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教给练说的方法。

我们要抓好每一堂语文课,要求把话说完整;要学会用几句话阐述自己的某个想法或观点;课上,教师要适时地传授口语交际的方法并在训练中不断强化。

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古人强调:“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指出“学而不思则罔”。

语文学习离不开感悟,这个“悟”就是一种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

笔者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着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的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

为此,课堂上应该注意:
1.提出的问题要值得思考。

当我们的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小手如林未必是件好事,也许问题太简单。

反之没人举手发言也是有问题的。

因此,所提出的问题要精心筛选,答案不能一伸手就摘到,也不能高不可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

首先,创设的问题要紧扣内容。

其次,创设的问题要新颖。

“求新求异是所有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共同特点,”再次,问题的提出要注意难易适当。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因材施教”。

2.要让学生“潜心涵泳”。

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感悟策略,就是学生自己去体味、去琢磨,是真正的感悟。

3.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我们在听课时常会看到有些教师一个问题刚提出来就要求学生回答,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还谈什么思维训练,并且每个学生理解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对全体学生,不要为了赶所谓的进度,完成所谓的教学流程而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必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唯有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还语文课堂固有的本色,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