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导师制的模式选择——基于牛津大学导师制和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的比较分析县祥①(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074)摘要:当前,我国不少高校根据本科新生培养的特殊性,相继推出了本科生导师制度。
并通过多元化、学科交叉、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导师组强化对学生学习生活全方位引导。
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模式改革。
牛津大学本科教学以导师制闻名于世,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又是国内本科培养模式改革的先声。
深入探究牛津大学和北京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导师制理念的理解,同时,也为完善我国高校本科导师制度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导师制牛津大学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了加快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思想引导,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我国部分高校通过精心论证和设计,根据本科生培养的特殊性,成立了以多元化、学科交叉、体现通识教育理念为核心和特征的导师组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引导,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模式改革。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本科导师制刚刚起步,由此,对中西导师制进行比较研究就成为了显性热点。
只有“洋为中用”,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并将之主动融入进本土实践,才能真正建构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本科导师制模式。
一、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牛津大学本科教学是以导师制为基础的,它不仅是牛津大学本科教育始终保持卓越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成为牛津大学根深蒂固的教学传统。
1922年皇家委员会更是将导师制视为牛津大学的核心特征。
长期以来,导师制一直都被学者称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
在制度方面,牛津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依托各学院而存在的。
任何人要进入牛津大学读书,必须得到某一个学院以及大学当局的双重同意,录取之后,新生到一个学院报到,学院当局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
虽然现在的牛津学生很少能在他所属的学院中接受导师的单独指导,但他的学习计划和学业进步仍然主要由学院导师负责。
牛津大学各学院要为导师教学投入大量的资源。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住房,供学生在那里过集体生活,而且传统的做法还会为导师准备一套房间,以便于学生和导师直接交流。
学生一般都能在学院中找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导师,学院成为本科生生活的中心。
理念方面,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高级导师摩尔认为,牛津大学导师制成功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即:关注学生的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以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
②这正是牛津大学导师制教学理念的核心所在。
第一,牛津大学导师制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核心。
个别辅导是牛津大学传统导师教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牛津大学的导师教学都是由导师和学生一对一地进行。
今天这种一对一的导师教学在牛津并不多见,但是关注每个学生的论文,实现对学生有益的个别指导,仍是牛津大学导师关注的核心问题。
第二,导师教学以师生双方的合作为基础。
一方面,导师鼓励学生在①作者介绍:县祥(1982—),男,甘肃天水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
②Will G Moore.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 [M].New York: Pergaman Press, 1968:24.学习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技能和批评的技能。
另一方面,导师不是信息传递者,而是批评性的指导者,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方法,挖掘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往往能使他们获得独自无法获得的成果。
第三,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任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这样描述他的导师:“他们所教授给我的,就是让我去思考,他们从不给我答案,他们会说你怎么认为?我则说我不知道,然后他们说去读读这几本书,然后回来告诉我你怎么认为”。
①确实,牛津大学导师教学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看待事物、评价证据、将事实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能力。
在实践方面,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首先是导师人员安排的固定性和可选择性。
牛津大学的新生一方面要接受学院为他指定的导师,但是,学生和导师都拥有更多选择空间。
如果学生所在的学院没有他所选专业的导师,学院则为他在其他学院安排导师。
这无疑使学生有可能接受到不同的导师教学以及不同的观点。
如果学生希望更换导师,他可以向他所在的学院反映,求助于他的高级导师或牧师,女生还可以求助于她的妇女顾问。
其次,传统导师课论文(The Tutorial Essay)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导师课论文是传统牛津导师教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
“在人文和自然学科中,导师教学的焦点在于导师安排学生完成的论文。
所有的学生都要为完成有关下次上课导师准备讨论问题的论文而去安排自己一个星期的工作”。
②传统导师教学对论文形式的要求比较固定。
随着导师指导学生人数的增多,导师课论文开始以各种形式出现。
有结构严谨规范的论文,有读书笔记,也有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片段思考。
学生必须仔细阅读相关资料,深思熟虑,否则难以成就一篇优秀的导师课论文。
最后,个性化的导师教学与弹性的评价监督机制。
牛津大学各学院只是对导师的学年工作量有固定要求,而对导师教学的具体形式、时间和地点都没有严格规定。
因此,牛津大学的导师享有相当大的教学自主权,导师教学的质量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的。
牛津大学的导师普遍认为培养学生是自己最重要的职责,因此他们大多对教学行为都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
牛津大学以尊重师生教学自由为前提的弹性评价监督机制正是与这种导师对教学的极大尊重相适应的。
二、北京大学元培计划③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实施的一项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
2001年9月,学校成立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元培计划实验班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按照新的模式进行培养,即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
元培计划实验班从2001年开始招生,经过6年的实践,元培计划的理念在北大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元培实验班的成绩也为之提供了依据,2007年9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应运而生。
元培学院的成立,为元培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修读元培计划的学生可以得到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选课、选择专业和制定相应的修习计划等。
参加元培计划,学生所进入的将是“全面”的北大,而不仅仅是北大某个系的某个专业。
该计划旨在让北大的教育资源覆盖滋润每个学生,在各个专业年轻学生的心中,不仅传承自己的专业有限师资,还有“全体”北大教授的精神。
导师是来自学校各院系推荐上来校长亲自礼聘的资深教授和部分有教学经验和对学生有指导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现有导①央视国际:《专访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EB/OL],/news/world/20040405/100727_1.shtml/,2004年4月6日。
②Studying at Balliol[EB/OL]./applying/ugprosepectus/Balliol-prospcctus.pdf/(accessed 10/04/2006).③可参考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网站[EB/OL],/index.php师34名。
导师的指导主要是进行素质教育。
导师们通过言传身教,使同学们亲身体会北大深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的认知度,拓宽学生对专业选择上的思路,从而使同学较早地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育方针。
导师指导的形式主要有导师指导下选课,导师讲座,导师答疑和进入专业后们对专业的学习指导等。
元培计划已经实施八年,北大常务副校长、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主任林建华将元培学院定义为北大本科学院的雏形,指出元培学院是北大历史上继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由此可见,对元培计划的进行详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先来看其优点。
第一,导师制是元培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师制与学分制,自由选择专业,单独招生和管理等制度相互配合,有利于形成最大合力,发挥最大作用;第二,元培计划的导师配备覆盖面较广,包括所有门类的21个具体学科,且对同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科配备了充足的人员;第三,元培计划的导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许多都是学科领军人物与资深专家;第四,导师组成的学生指导委员会为学生提供直接服务,任何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在指导委员会得到解决,有利于同学解惑;第五,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学校各个学院和职能部门的领导,有利于元培计划和导师工作的开展;第六,导师组的导师要经学院推荐,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考察,校长聘任三个相互分离和独立阶段。
同时,元培计划也存在以下一些不足:第一,导师的工作职责过于狭小。
学生在学校不光要学习知识,更重要是学会生活,让导师仅仅在学习上指导,有点大材小用。
元培的每一个导师都是国内著名的学者,他们的人品修为,探求真理的精神同样值得学生学习;第二,导师的具体工作内容过于笼统,缺少实施的细则,使导师制有仅流于形式之嫌;第三,导师的具体工作没有相应的考核机构,导师在教学和行政上归各自学院管理,那么该由谁来考核导师?导师服务的管理委员会没有考核权利,那么我们只能希望导师凭良心工作;第四,导师制缺少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
人事制度,奖惩制度,各个学院、单位与元培计划领导部门的分工与协作制度缺失。
由此,可以认为:第一,导师组的管理机构必须吸纳各个学院领导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参加,以保障导师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导师组的导师应该经个人申报,学校考察审核决定,最后由校长正式聘任;第三,导师组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人事制度,奖惩制度等,需进行相应调整与改革。
三、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综上可见,牛津大学和北京大学凭借强大的灵活性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特质的同时又融合了现代因素,它们的本科导师制充满魅力。
由此反观我国各高校,应在基本理念、平台运行、制度保障、工作思路等四个维度上着力加强导师平台的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基本理念本科导师组应贯彻以下两个基本理念:第一,指导学生学会做人。
帮助他们树立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指导学生学会做事。
帮助他们掌握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一般方法论,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平台运行导师平台围绕三个版块进行运转,一是做人方面,导师组可对学生进行:1、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作品,在导师组组织的讨论中进行培养);2、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如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观看反映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影片来培养);3、时事政策宣传教育(如举行时事政治专题讨论会);4、公民素质教育(如通过对著名的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的学习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或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