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A.不能传播声音B.吸收了声波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2.下列图象中,属于某种晶体凝固图象的是( (A.B.C.D.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烛焰像,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倍焦距的距离.下列烛焰成像情况,不可能出现的是()A.缩小的实像B.等大的实像C.放大的实像D.放大的虚像4.如图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一个同学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A.音色B.音调C.响度D.音色和响度5.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图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的是()7.小明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同组的小华不小心将手指尖触摸到凸透镜,这时光屏上()A.出现手指的实像 B.出现手指的影子C.烛焰的像变得不完整 D.烛焰的像完整,但变暗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的热主要通过紫外线传到地球上面来的B.验钞机原理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C.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D.纳米是一个极小的长度单位,而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9.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在光屏上再次成一个清晰的像,应该()A.保持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左移B.保持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右移C.保持凸透镜和光屏都不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10.阳光下,在平静水面上观察水中的鱼,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甲图能看到鱼 B.只有乙图能看到鱼C.只有丙图能看到鱼 D.四个图都能看到鱼11.小希对下列光学成像实例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实例:(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照相机中所成的像A.反射成像的有((( B.折射成像的有(((C.属于实像的是((( D.属于虚像的是(((12.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接着,他将凸透镜A换成凸透镜B 并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的焦距小于B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B.A的焦距小于B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相同C.A的焦距大于B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D.A的焦距大于B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相同二、填空题13.噪声也是由发声体_____产生的.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_____(选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14.汶川大地震,给人们造成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灾害。
地震时产生的(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紫外线”)对建筑物、人的器官功能的破坏性很大,并且它的频率 20Hz(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人耳却无法直接听到,所以要尽量远离地震源。
15.如图甲乙分别是常温下在教室内进行的“探究冰、蜡烛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甲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是_______(正确/错误)的;采用乙装置加热方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16.小刚吃冰糕时,把冰糕放在碗里,发现碗中的水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冰糕发生的物态变化是;他用手一摸碗壁,发现碗“漏水”了,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碗壁上发生的(填一种物态变化)现象,在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空气中的水蒸气要热。
17.形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______(选填“太弱”或“太强”):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__________填“10”、“15”或“25”)cm 左右.18.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梭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我们在白屏上能看到;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绿色纸板.我们能看到.19.我们利用金属钨作灯泡的灯丝,是因为钨的_________高,不易熔断;饺子在水中怎么煮不会变黄变焦,而放在油锅却很快变黄变焦,是因为油的_____高;20.月亮在河里倒影的“影”、立竿见影的“影”、雨过天晴后悬挂在天空的“彩虹”,分析它们的成因其原理不同,它们分别是由于光的、和引起的。
21.如图:这是一款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脸信息,并将所拍图像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比对。
该摄像镜头相当于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作用(会聚/发散),可用来矫正眼(近视/远视);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cm。
2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距透镜20cm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增大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23.(1)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大小为;若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折射角的大小为。
(2)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呈现了烛焰倒立清晰的像。
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在A 处(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这个像,原因是。
24.有A、B、C三块凸透镜,现用这三块凸透镜做成像实验,在保持各凸透镜跟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下,得到的实验记录如下:由此可知A、B、C三个透镜的焦距f A、f B、fc 从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_.透镜像的性质A 放大倒立实像B 缩小倒立实像C 放大正立虚像三、作图题25.(1)完成甲图的光路(2)在图乙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虚像.(3)一条光线照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这条光线经水面折射后的光线如图所示.请在图丙中画出它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4)如图丁,路灯下站着小芳,小刚两人,请根据小芳和小刚的影长,标出图中路灯灯泡S的位置.四、实验题26.如图所示是小刚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支竹笛,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①竹管开口②管侧劈形小口③竹管④木劈⑤布团⑥铁丝(1)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2)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出声音音调最高的位置是,音调最低的位置是.(3)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还有哪些乐器的发声原理与此相似? 请举例:.27.实验桌上有高度不同的发光物体A和B,焦距分别为5cm、10cm的凸透镜两个,刻度尺、光具座和光屏各一个.小华选用这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是否有关”.小华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①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将发光物体A、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两侧.调节发光物体A、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②用刻度尺测出发光物体A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③将发光物体A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 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④将发光物体A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 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小华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请你针对小华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措施:.2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如图乙,要使像能够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选填“上”或“下”)调整.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适当(选填“左”或“右”)移.29.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_____(填“镜面”或“漫”)反射.(2)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3)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4)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①_____;②_____.30.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台[来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在此实验中:(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3)实验时,小红应在(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4)实验中,小红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样得出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5)该实验最好在(选填“较明亮”或“较暗”)的环境下进行.31.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如图所示.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__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2)如图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面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________点,此成像规律应用在_____________上(填种器材名称).(3)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小莉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________(左/右)移动或将蜡烛向________(左/右)移动.((((((((((((((((((((((((((_______)A(乙甲B(丙甲C(乙丁D(丙丁32.某小组选用了图甲中光源、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屛(带刻度)等器材,用于完成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1)使用可折转的光屛,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2)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O点,不断改变入射角,读出刻度盘上对应的折射角,将实验结果画在图丙中,其中1和1′、2和2′…4和4′分别表示各次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位置.由此可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且折射角(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折射角等于度.参考答案1.D【详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按住鼓面,等于使其停止了振动因此声音消失了.2.B【解析】试题分析:各个图像的意义是:A——晶体熔化图像;B——晶体凝固图像;C——非晶体熔化图像;D——非晶体凝固图像.考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3.D【解析】试题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由题意知,烛焰在屏上成一缩小实像,所以此时蜡烛在凸透镜的2f之外,即u>2f;当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倍焦距的距离.则此时u>f,那么有可能是2f>u>f,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也可能是u=2f,则成等大的实像;也可能是u>2f,则成缩小的实像,所以只有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可能出现.故选D.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4.B【详解】用木棒敲过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铁护栏的长度不同,体积和质量都不同,振动快慢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一定不同,故B正确,都是木棒敲打铁护栏,物体的材料和结构都相同,音色不会有明显改变故A错误(用力大小不同,铁护栏的振动幅度不同,则响度可不同,如果用力大小相同,则响度相同,故响度不一定改变,综上所述答案应该是B(【点睛】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5.B【解析】试题分析:(1)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六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放热的是:凝固、液化和凝华.A图中的冰雪消融,是固态冰变为液态水的熔化现象,熔化吸热,不符合题意.B图中的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现象,液化放热,符合题意.C图中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不符合题意.D 图中的冰雕变小,是固态冰直接变为水蒸气造成的,这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不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升华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6.C【解析】试题分析自然界中的光现象主要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结合思维导图中的分类,可确定所要填写的内容.读思维导图可知,图中Ⅰ处要求填写的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A、镜子中的“自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B、湖水有青山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是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形成的,不合题意.故选C.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7.D【解析】试题分析:当将凸透镜的部分挡住后,光屏上仍能成物体完整的像,只是凸透镜会聚光线数量比原来减少,像比原来变暗.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触摸了凸透镜,由于凸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会聚光线而成像,所以光屏上呈现的仍然是烛焰完整的像,只是此时的像比手指指尖触摸前的像要暗一些.故选D.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8.C【解析】试题分析:①太阳产生能量的方式为氢原子核发生聚变而产生巨大的能量;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其热效应很强,故我们感受的太阳的热主要是由于太阳光中红外线的作用造成的.②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夜视仪、电视遥控器等.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能杀菌,制成灭菌灯;能促成维生素D的合成.③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④长度单位有:km、m、dm、cm、mm、μm、nm;另外,光年也是长度的单位,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A、太阳的能量的产生是通过聚变的核反应方式,它把热传到地球上主要以红外线的方式;故此选项错误;B、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可以用来检验钞票中的荧光物质,从而辨别真假;故此选项错误;C、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此选项正确;D、纳米、光年都是长度的单位;故此选项错误;故选C.考点:红外线;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紫外线.9.A【解析】试题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根据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进行分析.由题意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根据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可知,为了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光屏应该向左移动.故选A.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10.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分析.在阳光下,有光进入水中,水中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由于在四个图中都可以有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故四个图中都可看到鱼.故选D.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11.C【分析】实像和虚像的不同点:(1)成因不同,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2)像的正立、倒立不一样,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而虚像是正立的(【详解】①针孔照相机属于小孔成像原理,因此成的是实像,它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②从潜望镜中观察景物,观察到的是虚像,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属于光的反射现象;③用放大镜看物体,利用的是光的折射现象中成虚像的情况;④看幻灯机屏幕上的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综上所述,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属于虚像的是②③;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③④⑤;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②,故只有选项C正确.故选C.12.C【解析】试题分析:(1)当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据此比较甲乙两图中凸透镜焦距的大小关系;(2)显微镜有物镜和目镜组成,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解:(1)由甲图可知,物距u=35cm-5cm=30cm,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即f<30cm<2f,可得15cm<f<30cm;由乙图可知,物距仍为30cm,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30cm>2f,得f<15cm,所以A的焦距大于B的焦距.(2)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靠近物体的称之为物镜,另一个称之为目镜,物体首先由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再经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物镜成像原理相当于投影仪,与图甲相同;目镜成像原理相当于放大镜.可见ABD错、C正确.故选C.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显微镜.13.振动;声源【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1)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2)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禁止噪声传播(此题主要考查噪声的定义及减弱方法(14.次声波低于【解析】试题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2)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由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所以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人耳无法听到.故答案为:次声波;低于.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15.正确物质受热均匀【详解】要知道熔化过程需要吸热,为使一些固态物质能够被均匀加热,可以将固体物质弄碎,并放入试管中,利用水浴法进行加热,若固态物质的熔点较低,低于常温,也可用空气浴法.由于实验是常温下在教室内进行的,室内温度高于冰的熔点,可以使冰吸收到热量,这样熔化更慢,更容易观察和记录数据,因此甲缺少酒精灯加热是正确的.乙装置将需要加热的物质放入试管中,并用水进行加热,这样可以使物质受热更加均匀.16.熔化、液化是乎放热【解析】试题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放热.冰糕放在碗里,受热会熔化成水.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碗壁上会形成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答案为:熔化、液化、放.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17.太强;25【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抓住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眼睛看近处物体最舒服的距离是25cm,这个距离是明视距离.近视眼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明视距离25cm左右.故答案为:太强;25.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18.光的色散;红光;绿光【解析】试题分析:(1)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2)透明物体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光的颜色相同.其它光被吸收.解:(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2)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在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绿色纸板,白屏上只在原来出现绿光的地方出现一条绿色光带;我们能看到绿色.因为绿色纸板只能反射绿光.故答案为:光的色散;红光;绿光.考点:光的色散.19.熔点沸点.【解析】试题分析:灯泡里的灯丝通电时放热,温度很高,灯丝需要耐高温.饺子在水中煮,怎么煮也不会发黄变焦,而在油中炸,过一会儿就会发黄变焦,主要是因为油的沸点大于水的沸点,且油沸腾后,会保持沸点温度(远大于水的沸点100()不变,饺子内的水分会很快蒸发掉,而变黄变焦.金属钨的熔点很高,所以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作.将饺子放在水中煮不会变黄变焦,而放在油中煎就会变黄变焦,这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高温把饺子烤焦、烤糊.故答案为:熔点;沸点考点:熔点和凝固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20.反射;直线传播;折射【解析】试题分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等;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就会发生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就是光的反射,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也是由于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就是利用光的折射,光折射的实例还有:筷子变折、池水变浅、彩虹等等.月亮在河里倒影的“影”,这个“影”不是影,而是平面镜所成的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立竿见影的“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雨后天空的彩虹是光的空中的小水珠对太阳光进行折射形成的现象.故答案为:反射;直线传播;折射.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21.凸;会聚;远视;20【解析】试题分析:摄像机成的是缩小实像,所以镜头是凸透镜,此时u>2f,所以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用来矫正远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