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私塾教育答问】第三集错解经典班主任、家长: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我们继续这个【传统私塾教育答问】这个节目。
班主任:老师,我们班上讲的这个刚才老师说的这个扬善环节它是这样的,我们每个星期让孩子们回家去,然后落实【弟子规】,但是落实得怎么样呢?就是这一个星期以来有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家长上去说自己的孩子在哪个方面做得比较好,然后就是家长当着所有的家长和孩子的面去说孩子哪个地方做得非常好。
陈老师:说自己的孩子是吧?班主任:说自己的孩子。
陈老师:对,这个依据就是【弟子规】里边讲的「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这个是理解错了,这个人指的是谁?我们仔细地去查查【弟子规】,这句话出自『泛爱众』。
你从这个出处你就知道它这个“人”指的是谁,「道人善即是善」,那人指的是谁?大众,不是父子。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伦常的关系,五伦的关系。
说到最后我们还是发现,现在传统文化这些学校、私塾没有五伦的概念,没有,都把这个孩子就当成大众了,这是错的。
告诉给孩子,你看【弟子规】教给什么?告诉给孩子长大之后怎么跟大众相处?不要说人家不好,「扬人恶即是恶」,「道人善即是善」,这是对大众,所以伦常要懂,五伦里边这是指朋友,『泛爱众』是指朋友,「首孝悌」是指父母,五伦在里边。
但是现在大家把这个,完全没这个意识,拿来【弟子规】他就乱用,就误会了,让家长站在台上去,“我儿子如何如何好”,这是破坏了家长的羞耻心,这此话怎讲呢?孩子是自己的,我教的,我养的,我说他好那不是夸我自己吗?大家听了之后,这个人怎么这么脸皮厚,这是过去我们那个年代都知道的,人总有羞恶之心,大家在一起,“你这孩子真不错”,你说“确实真不错,我的孩子真好”。
现在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人自性里本有的羞耻之心,他就说不出来这话,犬子,过去都叫自己的孩子小子,叫犬子,就是小狗,不要当回事,所以为什么过去农村很多把那孩子起那个名字狗剩、狗蛋,为什么叫这个?从小让这个孩子谦卑、低下,是这个意思。
不要傲慢,傲慢不好养活,又是金又是玉的,那个林黛玉她早死,真的是这样。
所以说家长不可以傲慢,如果你们老师给了家长这么一个上台去抬高自己的这么一个机会,这错了,那是谁做的这个主张?校长,那他得要承担这个责任,将来还有个什么弊端呢?家长就会攀比,“你有什么了不起的,看我儿子”,他下来“看我闺女”,大家都比这个了,这就缺德了,缺德缺在哪?孩子都学,“家长都夸我,我更得夸自己了”。
夸自己的人是好人吗?【弟子规】教「闻誉恐」听到赞叹要感到害怕,他怎么好意思张嘴夸自己?「闻过欣」,听到别人批评我感到欣喜,我感恩别人,感到欢喜。
现在是调过来的,“你不夸我,我妈妈都夸我,你算老几”。
我都听到有的孩子说这话,“你们算什么,我妈妈爸爸都夸我”,一切问题都从这个夸这开始来的。
所以说「道人善」不是讲对孩子,这是误会得到所以然的程度了,这误会极深了,这不可以。
所以说它的流弊,他的做法都是错的,总是希望让孩子检省自己的毛病。
那你说孩子会不会受打击?这些话都是西方的教学理念,哪部中国的经典里写着说孩子会受打击?你给我找出来,「父母责须顺承」,括号受打击除外,有吗?告诉给他,“批评你两句你就受不了,你怎么那么没出息?你要敢哭”?你看这是谁教的?印祖,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打小沙弥,【印光大师文钞】里边就写两个规矩:第一个不许跑,第二个不许哭。
你这样的话那打得更重,为什么?没出息,这点教训算什么。
所以将来这孩子坚强、有毅力,男子汉大丈夫这算什么,屁股打烂了没关系,为的是我把毛病改了,都是这个,古来圣贤都是这么教出来的。
现在一批评两句流眼泪了,就要死要活的,这就说明什么?这就说明我们讲的「父母责须顺承」没有,这六个字没人教了。
现在都讲究温和的,温和吧,温和你教不出人来,你教不出真君子来。
所以我们大家要听得明白,用这种教学的方法错了,增长家长和孩子傲慢习气,就这点事情家长上去说“我的孩子什么什么优点,把这锅碗瓢盆什么的都刷好了,打扫干净了”,应不应该说?不应该说,为什么?那是你的本分,有什么好说的?上去说不怕丢人吗?你把这锅碗瓢盆刷好了,刷好了刷好了呗,父母把你养这么大那得天天怎么说?那得多么赞叹自己的功德?那装不下了呢,父母的本分。
孩子把这个,说这回我把这个放好了,这个杯子放好了,仰着小脸等着你夸,看都不看他,该干嘛干嘛去,越是在他期待你奖励,你夸奖的时候,你越别搭理他,你想干什么?这叫会教。
你想要夸奖就给你夸奖?错了。
那你说孩子那你要不夸他,不夸他怎么样?不夸他他就没信心了。
你们总说夸奖能给孩子信心,哪一天到社会上没人夸他了,他真没信心了,你不就把他毁了吗?你说这道理该有多难懂?这些教法都错了,鼓励教学法,谁告诉你的?你的师承、哪部经典?你说我没老师,私淑也行,你从这个淑,「私淑弟子」,是那个淑。
没见过面,以古书上的老师为老师也行,他没有啊,现在人都是发明创造,所以把学生毁掉了。
你这是妈妈也是老师是不是?你听到现在有什么感受?孩子妈妈:我感觉我全教错了,而且自己的知见全是错的,教给孩子们的也是错的。
自己都没明理,然后就开始去教孩子,现在心里面有一个特别大的感觉就是对不起这些孩子和这些家长。
陈老师:所以我觉得你们作为传统文化老师,也作为父母,那孩子,你们家的孩子也受害,所以我觉得这种学术的研讨太重要了。
大家就是因为不见面不谈这些东西,所以我们要做正事,要务正业,老师不研究教学研究什么?所以你们也是传统文化的老师,他们也是,大家坐在一起,我们来交流这个多好。
我们,包括他们都未必说得对,我们把自己的这些说法都放在桌面上,不是我们发明创造的,我们有老师,我们有经典,放在上面,咱们一块来研讨,这个好。
我们鼓励、赞叹这种学术交流,现在就这个没有了。
我们真的不敢说自己对别人错,自赞毁他,不敢,我们是什么意思?总是看到现在教不出来孩子,而且孩子都被误导了,我们看着难过。
所以很感恩你们这些家长、老师,你们到这个地方来咱们做这个交流。
孩子妈妈:老师,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比如说我的孩子今天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今天到下午就对他进行惩罚,进行教育,这是第一天;到了第二天了以后我就想,就不是第二天,有三四个小时以后我就在想,我就记住颜回的那句「不二过」了,孩子这个事情错误犯了以后三个小时以后我就过去了就过去了,不管了。
陈老师:也就是说您这个孩子犯了一次错误之后您就教训他,教训他之后关于这个错误以后就不说了,您是这么理解这个「不二过」的是吧?孩子妈妈:是,所以说就导致了我的孩子就是错误经常犯,经常当面承认,但是事情过去以后他同样还是再会去犯。
陈老师:对,这个确实是误会了,过是指过失、过错、罪过,不对的。
那么「不二过」是什么意思?是指犯错误的人自己,他怎么样呢?他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那三次就不要说了,就是后不再做,真忏悔,是这个意思。
这个不是指父母、老师,是指学生,犯错误的这个学生自己,他发誓这样的错误以后再也不犯了,这个叫不二过,同样错误就犯一次,以后再也不犯了。
孩子妈妈:后面还有一句,思想错就错在这里了,「不迁怒」,孩子这个错误他没有用心地去改,他自己没发心真正去忏悔,但是我就已经不管了。
所以说今天孩子犯错了,到明天过去了那就不管了。
陈老师:这个迁怒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事跟别人没关系,我把这个怒火撒到别人身上去了,迁怒于人,这个是不对的。
他跟这个「不二过」也没有关系。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现在孩子的这个毛病习气有好多是前世带过来的,换句话说我们学佛了都知道,你说有的孩子爱偷东西,他也没怎么跟人学,他就会偷,前世不知道多少世他有这个习气,偷盗的习气,所以他这一世他缘分成熟了,他自己也长大了,也有自己行为能力,他就去偷,他前世带来这习气,阿赖耶识里有这个种子。
所以说我们要知道,多生多劫积攒起来的习气就像冰山一角,很厚啊,那现在轮到你做他父母,你做他老师了,你要不厌其烦,偷一回打一回,偷一回骂一回,不厌其烦地提醒他,他不偷你还得告诉他呢,这个孩子经过十几年、二十多年,把这习气改了。
所以说只教一次、只教学一次不行,真的不行,尤其是这个孩子很多习气,他是养成了很长时间了,七八年了,三四年了,你指望一两次根本教不好,所以要有耐心,家长要有耐心,老师也要有耐心。
班主任:老师,刚刚这位妈妈在讲到,每周自己的家长会在台上夸自己的孩子,这个我们有一个什么体会呢?就是「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就孩子做这个事情,他本分没有教给他,就没有教给他这是他应该做的孝道,而是说用外界的这些鼓励,那这些孩子他以后有人夸我我就做,没人夸我我就不做。
陈老师:跟自己的孝敬没关系。
班主任:对,没有任何关系。
陈老师:换句话说跟自己的自性、本有的德行没关系。
“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有表扬,没表扬不做。
”你说这是不是污染?这是不是盖覆他孝敬之心?越来越少,为什么?不夸了嘛,那有什么意思!班主任:而且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长了孩子的浮华。
陈老师:对。
班主任:我们看他写的日记,确实是这个孩子很浮华的,而且在看这个孩子的日记我们发现有很多的问题是家长跟老师引导错了。
你比如说,老师,这个孩子在一篇日记中讲今天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起床赖床,第二个错误是今天跟妈妈顶嘴,但是下面的老师在引导的时候对于跟妈妈顶嘴的这个问题没有讲,直接去讲起床的问题,这就是把孩子最根本的孝,他的根没有了,而是说在枝末上去下功夫。
陈老师:次第乱了。
班主任:对。
陈老师:次第乱了。
次第就是孝,就是敬,没有比这个再重要的,【弟子规】四句话那就是孝,就是敬,其他的不重要,这是根。
根没有,你想要有花有果不可能。
他做出来花果那都是假的,骗你的。
班主任:还有就是这个老师在引导的时候很多也是引用的这种名言警句,而且还有很多话。
陈老师:对着说,孩子说老师也说,对着说,这个确实此风不可长。
你们大家听我们这些汇报,很少引经据典,我们讲了一大堆事最后用一个经典,是这么回事,经典说多了容易把人说乱了,一定要记住。
所以老师讲课如果以这种方法来教,孩子满嘴都是经典,最后结果是什么呢?第一个他脑子是乱的,第二个生活当中的事他看不懂,因为生活中这就是个茶杯,这跟经典没关系,他永远也想不起来「执虚器如执盈」是怎么回事。
「执虚器如执盈」这六个字,说实在话我们可以给它讲一年,大家不要不相信,真的,一天一堂课,我们说讲半个小时吧,讲一年没问题,就这个「执虚器如执盈」。
这里边有孝,有敬,有仁,有义,有廉耻,有信用,都在里边,你说这能讲得完吗?所以它是活的。
这个东西总用经典,一下用一堆不通,一句都没通,一句通了讲一年,什么经典他都不用,就用这一句,通了。
这叫什么呢?推十合一,这叫士,士就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所以在中国古代谁当老师?秀才,不想做官去了,在附近有这个延聘老师来的,他去教书培养人才。
所以那些秀才过去都是士,他通过世间的这些事情、万物,十在数字里是圆满,代表一切的意思,一是代表道,通过这个他能够看得出来一切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