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心理发展一、填空(10分)1、鲍德令德(Baumrind)和麦考比(Maccoby)等人把父母教养方式主要分为__、__、__和忽视型四种。
2、对“毕生心理发展”观念做出直接的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是__。
3、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依次是:__、__、__、__。
4、关键期的概念,源于奥地利生态学家__提出的印刻现象。
5、哈维格斯特认为,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由一个时期过渡到另一个时期所必须完成的学习或训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__。
二、单选(10分)1、临床法实际上是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综合运用,它是()率先应用的。
A.霍尔 B. 普莱尔 C.皮亚杰 D.华生2、皮亚杰以()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A.认知发展 B.生理发展 C.情欲说 D.主导活动3、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
A.心理的种系发展 B. 心理的种族发展 C. 社会团体的心理发展 D. 个体心理发展4、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A.感知觉 B.记忆 C.思维 D.口语5、童年期的社会交往主要是()交往。
A.亲子 B.同伴 C.师生 D.亲友6、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
A.只有连续性,没有阶段性 B.只有阶段性,没有连续性C.既没有连续性,也没有阶段性D.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7、艾里克森认为建立同一性主要是()岁的发展任务A.6 - 12 B.12-18 C.18 - 25 D.25 - 508、皮亚杰认为,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特征主要是()。
A.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B.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根据行为的物质后果C.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D.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9、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A. 幼儿期B.青春期C.青年期D.更年期10、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特点是()。
A.交友范围的扩大B.交友范围缩小C.知心朋友是异性D.团伙人数最多三、判断(10分)1、影响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是遗传。
2、现代心理发展观就是毕生发展观。
3、柯尔伯格主要采用对偶故事法来评估儿童的道德推理水平。
4、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概念,源于生态学家对小动物发育过程中的现象观察。
5、广义的心理发展就是指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
四、名词解释(12分)1、个体心理发展2、关键期3、依恋4、自我中心五、简答题(共28分)1、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主要包含哪些问题?2、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3、什么是客体永久性?4、青少年期自我情绪体验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六、论述题(30分)1、传统心理发展观与现代心理发展观的区别?2、结合自己青少年期的经历,谈谈应如何看待“心理断乳期”中的亲子关系?第十章心理发展参考答案:一、填空(10分)1、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2、巴尔特斯3、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4、劳伦兹5、发展课题二、单选(10分)1、C2、A.3、D.4、D.5、A.6、D.7、B.8、B.9、B. 10、B.三、判断(10分)1、错2、对3、错4、对5、错四、名词解释(12分)1、个体心理发展:所谓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在一生中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是在各种先天、后天、生理、社会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个体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关键期: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3、依恋: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4、自我中心:儿童前运算阶段最主要的思维特点,即他们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别的事物,而认识不到还有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存在,也认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五、简答题(共28分)1、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主要包含哪些问题?(至少答出三点)(1)遗传与环境遗传是指经过受孕时到个体生命开始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
环境乃是指个体生命开始之后,其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一切因素。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活动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于是新质就代替了旧质而跃上优势地位,量变引起了质变,发展出现了连续中的中断,新的阶段开始形成。
也就是说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阶段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旧质中孕育着新质,新质中又包含着旧质,但每个阶段占优势的特质是主导该阶段的本质特征。
(3)心理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心理发展应该按照个体自身条件和要求主动地发展还是按照父母、教师等人的期望和要求发展呢?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一般不会明确说儿童是个消极被动的个体,但在实际中却往往这样认为。
将人看成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就必然会尊重人的主体。
将人看成是一个有独特气质、性格、兴趣、爱好,有探究性的独立的个体。
重视开发个体的“优势领域”,充分发挥个体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4)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早期智力测验成绩高的儿童,长大后的儿童是不是一定也高?早期因体验与父母分离而常焦虑的儿童,长大后会不会依然有较高的焦虑感?幼年攻击性强的儿童,长大后是否依然是个攻击者?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发展的特征是不是相对稳定的问题。
若回答是肯定的,就意味着早期的行为可以预示以后的行为。
有不少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结果并不一致。
研究者中有的强调有机体的变化和适应性,有的强调稳定性和一致性。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取决于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年龄阶段,有些行为就比另一些行为更为稳定。
(5)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2、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广义的心理发展包含三个方面:一个是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一个是指作为同一种类的人类心理的产生、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即民族心理发展;一个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即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的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在一生中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是在各种先天、后天、生理、社会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个体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我们平常所指的心理发展更多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3、什么是客体永久性?所谓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儿童理解了物体可以独立于人们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运动。
刚生下几个月的婴儿会用眼光追随物体,但当物体消失在视野之外,他们就会移开眼光,就好像物体从他们的心灵中消失了一样。
但在3个月大时,儿童开始会盯着物体消失的地方看。
在8到12个月大时,儿童开始搜索消失的物体。
到2岁时,儿童已经肯定,消失的物体继续存在着。
4、青少年期自我情绪体验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主要表现表现出敏感性、丰富性、深刻性、闭锁性与起伏性等特点。
敏感性:随着青少年自我认识的发展,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增强,自己在团体中地位与威信的提高,他对他人的言行与态度极为敏感。
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及男女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更易引起强烈的自我体验。
丰富性:青少年自我体验日益丰富。
例如,由于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性格与道德品质的特点,个体产生了自豪感或自卑感、成功感或羞耻感、自尊、自信或内疚等。
深刻性:青少年的自我体验与自己的信念理想、人格倾向相联系。
当意识到自己的信念理想与人格倾向符合社会的要求,为团体及他人所赞同的时候,青少年就体验到愉快的情绪;否则就产生懊丧、焦虑的情绪体验。
闭锁性:由于青少年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日益增强,他们需要人们的尊重与理解,但又不容实现。
他们往往不愿把这种心情向他人表露而隐藏于内心,表现为情绪的闭锁性,使人难以捉摸其内心体验。
起伏性:青少年的情绪起伏大,可因某种情景的作用而信心百倍,充满乐观主义的激情;如遇困难则情绪低沉、灰心丧气、悲观失望。
六、论述题(30分)1、传统心理发展观与现代心理发展观的区别?传统的心理发展观主张心理发展从生命之初开始,儿童青少年是发展的主要年龄阶段,到成年期处于稳定,到了老年阶段,心理衰退则成为其主要特征;强调早期发展经验对以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后继的发展直接取决于先前的经验。
现代心理发展观即毕生发展观,主张心理发展不仅取决于先前的经验,而且也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关;一生发展中任何阶段的经验对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哪一个年龄阶段对于发展的本质来说特别重要;发展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功能上的增加,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任何发展都是新的适应能力的获得,同时也包含已有能力的丧失,只是其得与失的强度与速率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2、结合自己青少年期的经历,谈谈应如何看待“心理断乳期”中的亲子关系?初中前,父母在孩子眼中是至高无尚的,儿童对父母既尊重又信任。
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总会向父母求助。
但到了初中就开始发生变化,首先,在情感上与父母不如以前那么亲密了,不再像小学时把事事都说给父母听,此时,不但不再和父母无话不谈,甚至开始挑剔父母,力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
青少年产生的在心理上要求摆脱父母控制,从家庭独立出来的现象称为心理断乳。
心理断乳期的到来,打破了以往亲子之间的平静关系,儿童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明显地表现出来。
矛盾的产生一般是来自双方的:从父母的角度看,父母往往不能随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对孩子的态度,仍以对小学或幼儿的方法对待他们,使孩子深感不满。
还有一些父母持有错误的教养方式,例如把孩子当作其发泄工作中不满的对象,或是认为孩子应无条件服从父母的一切要求而无需任何理由,否则就应实施惩罚。
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施加的压力太大,但对孩子指导却不多。
也有部分家长过分放纵孩子,致使孩子不知道父母的期望,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变得惹事生非。
父母的这些行为都会加剧孩子的反抗心理;从孩子的角度看,要摆脱对父母的依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们既想摆脱父母而独立,又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依赖父母的,他们常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斗争,在独立与依赖、反抗与自责、爱与恨、希望与恐惧之间波动,在这期间他们会变得任性、自私,对父母表现出冷漠、处处与父母对着干。
由于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不同步,致使儿童由自我意识而带来的成人感和对成人社会地位的追求难以得到满足,往往导致儿童极为敏感的自尊心受挫。
从青春期开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便会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子女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却增加了反抗性情绪,这种情况一般在初中高年级达到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