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课件
经络学说
• 十二正经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 后)
• 上肢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 后)
• 下肢 •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 在后)
(三) 藏象
• 脏腑学说大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 理、病理;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组织 的关系,着重讨论五脏六腑。 • 五脏:心、肝、脾、肺、肾 •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 脏与腑构成表里关系,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 脏,脏属阴,腑属阳。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 包括症状和体征。 •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 律所作的概括。
•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 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 映了病变本质。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 ④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 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 则。 阳胜则热 —— 清热,阴胜则寒 — —祛寒 阴虚则热 —— 滋阴,阳虚则寒 — —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 —— 阳,酸苦咸 —— 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 • • (二)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 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 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 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 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 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 环境的相互关系。
• 1、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 •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 • 2、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 一般说来:
•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 • • • • •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 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 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 正确运用五行学说的“比类取 象”,可以帮助临床诊断、解 释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指导 治疗,制订具体的治疗法则。
(二) 阴阳五行学说
经络学说
•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路。 • 共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是主要部分,另 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这 是次要部分。 •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部位,是针灸 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 除此以外还有经外奇穴,阿是穴。这些穴位不 在经穴之列。
•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 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 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 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用传统而古朴的语言,表达 了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
• (一) 阴阳学说
•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3、 阴阳的基本内容。 • 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 4、 在医学中的应用。 • ①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1、整体观念 • (1)定义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 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 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 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
•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 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 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 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 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三) 藏象
• (一) 心与小肠
•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 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 1、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 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 2、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 动,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 •
(三) 藏象
3、开窍于舌:舌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心主血 脉的功能,心的病变也可从舌上反映出来 , “舌为心之苗”。 • 4、其华在面:心的功能及气血变化可以从面 部色泽有所反映。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② 说明生理功能 •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 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 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 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 着动态平衡。 • ③ 说明病理变化 •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
• 小肠的功能是泌别清浊,主化物。就是对胃下 传的饮食物消化吸收,分成清和浊两部分。
(三) 藏象
• (一) 肝与胆
• 肝的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 1、主疏泄:包括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 消化,调理冲任等。 • 2、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 止出血的功能。根据人体不同生理状态改变血 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