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医学课件
19
❖ 阴虚则热:人体之阴气虚衰,不能制阳,则 阳气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 体阴虚,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 干舌燥、脉细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症是虚证,阴虚出现虚 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精气夺则虚。”
医学课件
20
❖ 3)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 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 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
❖ 1)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 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 盛则寒。”
❖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如温热之邪侵犯人 体,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阳 胜则热”的热证。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 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气,致 使津液减少,而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 滋润
医学课件
12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 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 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 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 说用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医学课件
13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 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 能失常的结果。而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 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 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寒邪、湿邪 为阴。
❖ 4.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其气收敛, 类似秋季肃杀之象,故以金来代表肺脏。
❖ 5.肾藏精,主水,而称为水脏,肾对精 的固藏,有如严冬万物生机潜藏之意, 故以水来代表肾。
医学课件
43
❖ 与自然和致病的联系如:金行中,秋季 气候多燥,燥气过盛最易伤肺,使肺失 津液濡润而宣降失常,则症见干咳少痰, 或痰中带血、胸痛等。此时便可多吃银 耳、黑木耳、雪梨、桑椹等滋阴润肺的 食物;而狗肉、茴香、羊肉、辣椒等则 不宜多食。
医学课件
16
❖ 而干燥的表现,即所谓“阳胜则阴病”。故 外感温热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口干 唇燥、舌红少津等“阳胜伤阴”之症。
医学课件
17
❖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如寒邪直中太阴, 可出现面白形寒,腕腹冷痛,泻下清稀,舌 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阴胜则寒”的 寒症。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气亢盛时必 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 故说“阴胜则阳病”。仍以寒邪直中内脏为 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蜷缩、 脉迟伏或细微欲绝等“阴胜伤阳”或“阴胜 阳衰”之症。
医学课件
32
❖ 五行学说形成之后,木、火、土、 金、水已经不是指五种物质的实体, 而是五类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每 行属性的含义是:
医学课件
33
❖ 木——其性为生发、 柔和,既可弯曲,又 能伸展的特点。凡是 具有上述特性的事物, 便可归属于木行的范 畴。
医学课件
34
❖ 火——其性为阳热、上炎(火 焰上升的意思)的特点。凡是 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 属于火行的范畴。
❖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症是实证,阳偏盛导致
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邪气盛则
实。”
医学课件
18
❖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 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 寒;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根据阴阳相互 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 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 阳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盛出现寒象。 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 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阳虚则热” 的虚寒证。
医学课件
11
❖ 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同时又是由于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和消长变化,维系着协调平衡的状态, 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各种胜利功 能才能得到稳定发挥。若人体内的阴阳二气 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 止。“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 气乃决。”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 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 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份为二也”。
❖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 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 阴。
医学课件
3
二、事物的阴阳性
❖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 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 其各自的属性。阴阳,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 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 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
李桂锋
医学课件
1
阴阳学说
❖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 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 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医学课件
2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医学课件
29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 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医学课件
30
医学课件
31
一、五行学说
❖ 五行是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 的抽象概念。利用这五种物质属性的抽象概 念来规类事物,并说明一切事物之间相互资 生、相互制约的运动规律,这就是“五行学 说”。中医借用这个学说来阐明人体的生理、 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从而指 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医学课件
4
❖ 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如:天与 地,日与月,水与火等;
❖ 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 方面的如:寒与热,升与降,明与暗等。
❖ 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 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 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 都属于阴。
医学课件
44
二、四气五味
❖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 同的性质,所以又称“四性”。寒凉与温热 是两类绝对不同的食性,而寒与凉,热与温 仅是区别其程度的差异,寒性较小的即称凉 性,又称微寒;热性较小的即为温性,大温 即相当与热。
医学课件
45
❖ 寒与凉,温与热虽然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因 其属性一致,故在功效上有一定的共同点: 即寒凉食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 常适宜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症;温热食物具 有温里、祛寒、助阳等作用,适宜于虚寒体 质或寒性病症。
医学课件
5
❖ 阴和阳的对立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 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 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 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 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脏为 阴而腑为阳,精为阴而气为阳,营气为阴而 卫气为阳,等等。
医学课件
6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1.肝的功能是主升发、疏泄,与木性生发、 伸展类同。肝在人体生机活泼的作用,又 象春天气候温和,万物向荣的升发之气, 故以木来代表肝脏。
❖ 2.心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内藏君火,故以火 代表心。
医学课件
42
❖ 3.脾主运化,能升化和输布水谷精微, 以营养全身。脾运化机能正常,则全身 受益,类似土能生长万物一样,个土代 表脾。
医学课件
48
❖ 甘:即是甜的滋味。如大枣、甘草、甘 蔗、枸杞子等,具有滋补、和中、缓急 的作用。一般药膳用滋补性药物及调和 药性药物大多有甘味。
❖ 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都导致“阴阳两 虚”。
医学课件
21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 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识症 候两个方面。“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 阳”。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 分析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症候的阴 阳属性两个方面。
医学课件
22
1、分析四诊资料
❖ 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资料, 包括即时的症状和体征,以阴阳理论辨析其 阴阳属性。
医学课件
46
❖ 除寒热温凉四性之外,还有一种平性,这类 食物寒凉与温热性质不显著,作用比较平和。
❖ 所谓“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 不同的味道。除此五味之外,还有一种 “淡”。其对应的功能如下:
医学课件
47
❖ 辛:辛味往往兼有辣味,如生姜、辣椒、 葱、蒜等,具有发散、润养、理气的作 用。辛味多兼有香味,所以又成为了餐 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芳香性食物具 有醒脾、开胃、化浊、化湿、开窍等作 用。一般药膳用补阳药物,也具有辛味, 具有润养作用。
❖ 色泽分阴阳:观察色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 的阴阳属性。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 暗为病属于阴。
医学课件
2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气息分阴阳: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 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 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 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 虚、属寒,为阴。
❖ 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 多属于阳证。
❖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 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 阴阳的对立统一。
医学课件
10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 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 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说明。
❖ 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 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正是由于 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 动着人体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
❖ 阴阳对立制约 ❖ 阴阳互根互用 ❖ 阴阳交感与互藏 ❖ 阴阳消长 ❖ 阴阳转化 ❖ 阴阳自和平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