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字当头读能得法读中得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摘要】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实际经验简单探究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措施
朗读是学习一种语言不可或缺的方法,它其实就是把文字转变成语言的过程。
朗读使学生实现从基础的语言文字背诵积累,到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悟的跨越,再到感悟汉字、汉语带来的无限魅力,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的终极跨越。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并优化朗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师们的共识。
可在实际操作中,效果总不如意,看似形式多样、现状热闹的朗读,往往没有做到读前要求,读中指导,读后及时评价,学
生只是在被要求下为读而读,没有用头脑、用情感去读。
一、小学语文朗读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错过,无法弥补,所以这个阶段就应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朗读,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对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甚至要做到熟读成诵。
只有通过大量的、持续的有感情朗读训练,学生才能构建起自己的语言体系,提高感受语言的能力、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从而,能够准确地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
书面语言能力直观而言就是学生的写话、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写”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高层次表现。
作文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是师生共同认为最难的一个环节。
优化语文教学效果,就必须抓好作文教学,攻克这一难题,必须培养写作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句古训就直观地告诉我们朗读与作文有着密切的联系。
朗读了不一定会写,但是要想会写就必须会朗读。
朗读文章,引导学
生学习作者如何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宏观上的谋篇布局、微观上的遣词造句。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朗读的文字对象很重要,我们在用的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比如本人上个学期教过的人教版三年级描写大自然主题的一个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大兴安岭》、《荷花》、《珍珠泉》,这些文章运用优美的文字富含情感地描绘了大自然,字字珠玑,感情诚挚,非常适合孩子们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去朗读。
那样不仅能够让孩子们感受文字和形象带来的美好,还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在字里行间文章作者的情感流动。
长此以久,学
生对美的解读认知能力会提高。
做一个会发现美的人,审美的人。
二、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从学生自身体验入手,身临其境,确定初读的感情基调。
朗读需要读出声音,读出情感。
但是学生常常对文章中的情感不能做到很好的感悟,或者是感悟了也不能在读的时候有意识地去做。
在教学时,我总会结合课文内容,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假如换作是你,你的心情如何,从而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找骆驼》中,商人和老人的一段对话:
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
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边走,就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没看见一只骆驼?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到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愤愤地说:别骗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
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自由朗读一遍之后,我开始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
我问:如果你是这个商人,找不到骆驼了,心情如何?
学生1:很着急。
我追问:你们有找不到东西的时候吗?
学生2:考试的时候找不到铅笔。
我问:那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2:很着急。
我问:如果是你呢?
学生2:焦急。
学生3:急得手心都冒汗了。
……
我皱着眉头说:是啊,这真挺令人着急的。
可是这时,你同桌说他看到了,可是当你问在哪里的时候,他又说不知道,此时你的心情又怎么样?
学生4:很生气。
学生5:愤怒。
学生6:愤怒至极。
学生7:恨不得揍他一顿。
……
这个时候学生的体验出来了,情感被激起来了。
于是水到渠成,我说:好,就请大家带着这种焦急、愤怒的心情来朗读语段。
这样不断的情境导入,学生朗读的感情基调就定准了,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就有了初步的效果。
所以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学生的生活遥远,但是只要情感基调抓准,让学生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经验去感受,就能读出感情。
而且学生也在其中获得乐趣,乐于去做这样的朗读。
(二)从品味语言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找准朗读方法。
汉字,音形义结合一体,汉语丰富的形式和意蕴,让朗读有了更大的开拓空间。
作者对文字的推敲,语句的雕琢,都成为了我们朗读的财富。
让学生拥有反复朗读字词句的机会,老师进行不断的指导,让学生有不断的进步,直至朗读达到最佳效果。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一课,在描写翠鸟捕鸟敏捷时有这样一个文段: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学生感受到了翠鸟的动作敏捷,但当我要求他们带着这种感受去朗读时,却还是慢慢腾腾一个调子。
于是我说:你们这样的读法,还是没有和理解联系起来,文中‘蹬、飞、叼、贴、飞’这几个动词体现了翠鸟动作的敏捷干脆,语速要快,突出翠鸟的敏捷,读得要有节奏感,最后一句速度放慢,松弛结合。
我进行了一番示范朗读,并让学生观看了翠鸟捕鱼的视频,老师带动,范读引路,使朗读达到语气效果。
(三)从教师的朗读意识入手,言传身教,突出朗读重要的理念。
学生对朗读的重视程度,和所执教的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有着直接关系,新课标对朗读的要求定位为“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或许因为自身的原因,而羞于开口朗读,孩子们无法真正富有感情地去朗读,读也只能是肤浅地读一读,渐渐的,朗读在他的课堂上越来越少,学生越来越不爱不习惯朗读。
所以首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就应该去读,和学生共同去探究,不断去实践,教学相长。
其次我发现恰当的朗读指导语以及朗读评价语也能提高朗读的质量。
如“谁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明白课文的意思?比“谁愿意来读一读?要有响应多了;你不但朗读的技巧好,而且对作者的感情体会得深刻到位。
这样的评价言之有物,学生们也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这样就会读好。
来,听老师读一遍。
这个的评价有具体的指导性。
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处处能听到带有情感的朗读的场面,充分体现了朗读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朗读渐有成效。
(四)从学生个体感悟入手,尊重差异,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有法可依,但它更应该是个体情感感悟的表现,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经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违背课文原意的前提之下,应该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会,以学为主。
如本人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中的《亡羊补牢》一课中,有这样一段人物语言: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
这一段人物语言没有任何提示语,于是我先让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神态。
我:街坊怎么样地说。
学生1:慢慢地说。
我:为什么?
学生1:因为他非常希望养羊人听进去。
我:恩,有道理。
所以他的语气怎么样?
学生1:很老实。
我:你想说的是很诚恳:,对吗?你来读一读吧。
我:读得真不错!
我:还可以怎么样去读?
学生2:急一点,街坊焦急地说。
我:为什么呢?
学生2:为丢羊的人而焦急。
我:那么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2:快一点去读。
我:还要把“赶快”读得重一点。
对吗?你来读一读。
大家来读一读。
一句话,两种读法,读出了不同的味道,但都很符合课文的情境,尊重学生的感悟,让他们保持自己的思考,发展不正是因思考而存在吗?
总而言之,朗读对于语文教学乃至小学生个体成长都至关重要。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多下功夫、巧下工夫,寻找有效的途径,达到有效的成果。
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的重要性,科学地进行朗读的指导。
那么相信我们的孩子会学会朗读,爱上朗读,在朗读中得益,在朗读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M]学科教学策略系列.2012.(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j]2011.02)
[3]李少茹.试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学周刊,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