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慢慢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会逐渐感受到语文丰富的内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又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
参加工作十年来,我一直坚持把朗读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兴趣不仅来自于课文自身的语言魅力,更在于教师的引导。
因此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用最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引导说:孩子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最关心你?孩子们大多数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妈妈。
”,我因势利导说:“是啊,母爱是伟大的,母亲用她那最无私地爱哺育我们成长。
从古至今,歌颂母爱、赞扬母亲的诗篇数不胜数。
然而,我们却忽视了来自我们生命中的另一份爱——那就是父爱,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一同去感受那如山的父爱。
”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自然而然地就把真情带到了文章之中,渐渐地学生喜欢用朗读来流露对语文的热爱,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二、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与现实存在着时空差距,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在设计中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范读、引读、齐读、默读、指名读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以情促读,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三、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
朗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
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掌握。
选择比较集中体现作者某方面强烈思想感情的句段。
比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中“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一段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
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
像最后一个过程—
—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着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
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
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读出“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注重情感体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
四、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标要求我们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
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范本。
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就能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运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
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技巧的培养与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潜心研究。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苍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