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北京市出租车公司研究报告2018版

2019北京市出租车公司研究报告2018版

[摘要]受到油价、物价以及人工陈本的不断上升,使得出租车行业的改革迫在眉睫。

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和意见,但是执行力上有所欠缺。

在某些方面一些不平等的行业规定致使人们不愿从事这个行业。

行业内部的一些”惯例”及其有待消除。

出租车行业不健康的发展大大的影响了首都的形象,不仅是在国内,北京作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应该有一张最好的名片。

本文以目前存在的问题的现状为实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北京市;出租车;改革;北京市出租车市场现状分析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要想成为世界性的大城市,交通的发达与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

出租车作为城市交通的一部分,其发展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在2013年出租车调价以前北京打车难问题尤为突出,出租车拒载、挑活现象十分严重。

加上近几年油价也在节节攀升,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出租车从业者成本上升,使得司机不断出现违背行业规定的行为。

同时,各种黑车、套牌车、执法人员的不作为等行为更加剧了市场的混乱。

一、出租车市场的现状(一)行业垄断北京出租车市场在1996年迎来行业兼并潮。

大公司通过兼并小公司,将后者手中的出租车运营指标也一起收入囊中。

此前只有几十辆出租车的公司,随即迅速膨胀为掌握着数千辆出租车的大公司。

实力不断壮大的各出租车公司,在占有司机劳动成果和操纵市场之外,也在破坏着行业规则,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政府决策。

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生效。

本以为个人到主管部门提出个体出租车的申请的时机已到,结果无功而返。

因为主管部门说总量控制,北京有67000辆出租车,市场已经饱和。

经过了怎样的测算,怎么就得出了北京市只能是67000辆,这一切均未公示。

主管部门也拿不出有效的依据来。

这导致大公司不断地提高司机的份子钱,因而就有司机不按行业规定操作,就有了各种的拒载、绕路、议价等违法行为。

(二)黑车猖獗在北京这座大都市中,正规出租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就会有黑车的诞生。

黑车司机漫天要价,蒙骗顾客。

在各大火车站,长途车站外聚集着大量的黑车私自揽客。

有很多黑车的地方,出租车司机都不大敢停。

要趁着顾客离黑车远了,才把车靠过去。

由于正规出租不敢抢客,黑车司机互相勾结,客人完全陷入黑车司机的包围,致使许多外地来京人员打不到正规出租车。

黑车问题直接影响城市社会秩序,更扰乱了交通运营秩序,特别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也导致了黑车的大量滋生。

打击黑车已迫在眉睫。

(三)驾驶人员匮乏北京出租车驾驶员储备逐年下降,现在几乎已经降到了冰点。

原来都是人等车,需要有人退出才能进入,还要拉关系请客等才能进入。

现在是车等人,据了解,现在很多公司都有少量闲置车辆待租。

为什么许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呢?近几年油价的攀升,物价的上涨,加上北京出租有一个重要的限制就是只能拥有北京户口的人才有资格申请出租车驾驶员。

现在的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驾驶员全年365天没有休息日,公司的确没要求每天都“拉活儿”,油钱、份钱的压力下,驾驶员往往不敢休息。

收入不高,工作时间又长,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

统计显示,在8小时、22天的法定工作时间下,第一次司机的月净收入为609.03元,第二次仅为389.77元,这个收入里同时包括企业支付给司机的固定工资400元。

也就是说,如果不包括固定工资,司机在法定工作日下的收入分别为209.03元和-10.23元。

出租车行业以前一直是被当成一种特殊的劳动关系的形态,到底属于劳务承包还是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不是非常清晰。

只有实行员工制、明确了出租车行业的劳动关系,才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出租车行业的劳动纠纷。

(四)驾驶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北京出租车从业者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严厉打击司机各种违法行为,但是一些从业者还是屡教不改。

司机故意违反行业规定,致使一些老人打车困难,外地人打车绕路,不明目的地的议价等现象时有发生。

(五)出租车经营模式不合理现在北京的出租车大多都是以马路“扫活”为主,人们也习惯了去路上拦车招手即停。

但是在国外大多都是以预约模式为主的。

虽然北京也有官方的电话预约,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明显。

从2013年开始涌现了大批的打车软件,这也大大促进了北京出租车的改革发展但是其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与不足。

现在各大公司都在抢占市场,因此对司机给予抢单奖励的模式,致使一车安装多个打车软件,有的出租车上横着竖着装了三四个终端。

司机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大大增加了安全隐患。

虽然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要求每辆出租车只允许安装一个手机终端,对单个手机终端中的打车软件数量则不控制。

但是查处难度很大,司机安装多个终端的现象非常普遍。

北京交管部门从2013年8月开始在全市设置出租车扬招站。

随上随下,即停即走。

但是由于市民对扬招站的认知度较低,加上市民随时随地招手打车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扬招站使用率并不高。

此外,由于监管缺失,大量出租车位被私家车占用。

(六)出车成本比较高按规定,目前北京市出租车份子钱的上限是单班每车每月5175元,双班单人不超过80%即8280元。

的哥每天一睁眼,就“欠”了400~500元。

高额的承包费压的司机每天都在拼命干活。

虽然现在国家每月给予每名司机一定的补贴和所谓的“工资”,但是相对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

几乎每天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为承包费而工作,车辆的各种维修养护费用都要司机自己承担,许多公司规定,司机必须到公司指定的修理厂去进行维修保养,然而公司指定的修理厂大多都要比外面的昂贵。

加上多数出租车司机都是来自郊区的人,每天的吃喝和往返城里与住地的成本也都在大大提高。

甚至有些人还需要租房来住,这更是加大了司机的每天的出车成本。

二、几点建议(一)完善相关法律目前,各种报废改装车、克隆车、黑车以及私自改动计价器等重点违法行为的违法成本过低是导致违法人员猖獗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2013年共查处各类非法违法违章“黑车”12095辆,其中查扣“黑出租车”10832辆,克隆出租车1061辆。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从其中就能看出北京市场的需求以及供需矛盾,也能看出其中的乱象。

查处不是目的,主要是要杜绝这种违法行为,那就要增加违法人员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犯,不再犯。

导致这些违法人员有空隙可钻,有人去做黑车的根本还是市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为正规车不足,才使得一些黑车有了可乘之机。

(二)增加从业者相关福利相信对于市场上的行业来说全年365天五休息日是不可能接受的,然而出租行业的现状就是如此。

无论怎样都要交承包费,想让各大公司从利益中做出让步是很难的,让从业者和公司谈也是不太现实的。

一些所谓的行业隐性规定也导致司机不敢和企业主来谈。

这就要求政府出面来协调,或者政府拿出一定的补贴来增加驾驶员的收入,减少开支,增加一些应有的福利,让从业者不再迷茫。

(三)改革经营体制目前北京的出租车公司大概有200多家,但是其主体都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来控制。

大公司的车一般都在上千辆以上,其行业的各种规定也大多都由他们来制定和控制。

而且北京市几乎不在审批新公司以及个体的申请。

所以他们是典型的垄断市场。

这就导致了许多不规范的行业规定出台,使他们与从业者签订不平等的合同。

只有打破垄断,开放市场加上政府的合理调控才能使行业健康发展。

在2013年六月对出租车每公里和等候租价进行了调整,但这与上一次调价已整整隔了八年的时间。

有关部委应该改变其价格体制,灵活调整,联动调整。

北京市新近出台了《关于加强出租汽车管理提高运营服务水平的意见》,其中提到一揽子政策,笔者对《意见》持乐观态度,但是对具体执行力不太看好。

希望政府能给出具体的时间明细和增加改革管理的相关督促部门。

从长远来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新思路不仅引发了期待,也带来了新的考题。

(四)提高从业者水平各个出租车公司应该积极开展从业人员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从严处罚。

相关部委应出台更加严厉的制裁措施,使乘客的投诉得到妥善处理,让乘客满意才是服务的最好标准。

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北京的每一个市民,他不仅能弥补公交地铁所带来的不便也能作为北京的一张明片来向外界展示北京首都的风采。

这就要求各个执法部门、租车公司、从业者以及政府其他部门全力协调。

才能促使行业健康、有序、和谐地发展。

北京市出租车市场垄断特征、效应及其治理研究庞世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摘 要: 本文从有关垄断的一般理论分析入手, 重点以北京出租车市场为案例, 分析出租车市场的垄断特征及其效应, 针对目前出租车市场因垄断引起的矛盾和问题, 提出治理对策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出租车; 市场垄断; 政府管制; 市场治理 中图分类号: F29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 4513 ( 2007) - 01- 068- 05作为一个区域性市场, 而且又不是一个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 城市出租车市场可谓小之又小, 本不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频发的群体事件、广受争议的出租车调价听证, 以及不时见诸报端的司机猝死事件, 不断将它拉入我们的视角, 成为许多学者、人大代表乃至普通市民都极为关注的焦点。

人们纷纷质疑 政府出租车管制政策, 强烈呼吁打破目前出租车市场垄断局面。

本文以北京出租车市场为案 例, 着重分析它与一般经济性垄断市场的区别, 针对出租车市场垄断特征及其效应, 提出治理对策和政策建议。

一、有关垄断的一般理论分析1. 垄断的实质垄断是市场经营主体在有效市场范围内占有特定行业的主要资源, 并凭借市场优势地位采取排他性行为, 以获取高额市场利润的一种经济现象。

垄断的实质是限制竞争。

某一特定市场或行业一旦形成垄断, 占有市场优势地位的垄断企业便对经济运行过程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可以操控市场价格、影响产品或服务的供给, 从而对社会福利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2. 目前我国经济中的垄断根据形成的原因, 我国目前经济中存在的垄断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经济性垄断, 即由经济性原因形成的垄断, 包括生产集中、资本积聚或技术原因等。

其中, 最特殊的一种经济性垄断就是具有规模经济性的自然垄断。

另 一类是行政性垄断, 即由非经济性原因形成的垄断, 包括因法律授权形成的法定垄断, 以及因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干预经济生活而形成的行政垄断, 主要表现为市场进入的限制、地方保 护主义和固定价格等行为。

国内学者关于行政性垄断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行政性垄断是行政权力加市场力量而形成的特殊垄断[ 1]; 也有人提出行政性垄断是指地方政府和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凭借其经济管 理权力对经济活动进行排它性控制, 排斥和限制竞争的行为[ 2] ; 还有人认为, 行政性垄断是指用行政权力管住市场进入, 在一个市场只允许一家企业独家经营或几家企业垄断经营的市场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