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传动系统设计说明
ua3
24 48
1/
2
1/1.412
1/2
II轴-III轴:变速组b
ub1
42 42
1 1.410
0
ub2
22 62
1/
2.82
1/1.413
1/3
III轴-IV轴:变速组c
uc1
60 30
2
1.412
2
uc2
18 72
1/
4
1/1.414
1/4
IV轴转速: 322 12
转速图的基本规律
须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I轴上装有双向摩擦片式离合器,轴向尺寸较长,为使结 构紧凑,第一变速组采用了双联齿轮,而不是按照前多 后少的原则采用三个传动副。
(四)主变速传动系的几种特殊设计
1.具有多速电动机的主变速传动系设计
多刀半自动车床 采用双速电动机, 电动机变速范围 为2,转速级数共 8级。公比1.41, 其结构式为电变 速组作为第一扩 大组,I一Ⅱ轴间 的变速组为基本 组,传动副数为2, Ⅱ一Ⅲ轴间变速 组为第二扩大组, 传动副数为2
(三)主传动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3.变速组的降速要前慢后快(前慢后快) ❖ 从电动机到主轴之间的总趋势是降速传动,在分配各变速
组传动比时,为使中间传动轴具有较高的转速,以减小传 动件的尺寸,前面的变速组降速要慢些,后面变速组降速 要快些,但中间轴的转速不应过高,以免产生振动、发热 和噪声。
❖ 中间轴的最高转速不超过电动机的转速。 ❖ 上述原则在设计主变速传动系时一般应该遵循。但有时还
▪ 要使主轴转速为连续的等比数列,必须有一个变速组的级比指 数为1,此变速组称为基本组。应尽量使变速组的扩大顺序和 传动顺序一致。
▪ 基本组的级比指数用X0表示,即X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31); ▪ 后面的变速组因起变速扩大作用,统称为扩大组; ▪ 第一扩大组的级比指数为X1一般等于基本组的传动副数P0,即
X1=P0; ▪ 第二扩大组的作用是将第一扩大组扩大的变速范围第二次扩大,
❖可简化机床的机械结构,使用方便,并可在运转中变速,适 于半自动、自动机床及普通机床。 ❖机床上常用双速或三速电动机,多速电动机总是在变速传动 系的最前面,作为电变速组。当电动机变速范围为2时,变速 传动系的公比应是2的整数次方根。
1.具有多速电动机的主变速传动系设计
(四)主变速传动系的几种特殊设计
3.4.2主传动系统分类与传动方式
(一)主传动系分类 : ▪ (1)按驱动主传动的电动机类型
可分为交流电动机驱动和直流电动机驱动。交流电动机 驱动中又可分单速交流电动机或调速交流电动机驱动。调 速交流电动机驱动又有多速交流电动机和无级调速交流电 动机驱动。 ▪ (2)按传动装置类型
可分为机械传动装置、-液压传动装置、电气传动装置 以及它们的组合。 ▪ (3)按变速的连续性
▪ 1) 变速系统的变速级数是各变速组传动副数的乘积。 ▪ 2) 机床的总变速范围Rn是各变速组变速范围的乘积。 ▪ 3) 变速组的传动比之间关系
变速的基本规律是:变速系统是以基本组为基础,再通过扩大 组(可以有第一扩大组、第二扩大组……)把转速范围(级数)加 以扩大。若要求变速系统是一个连续的等比数列,则基本组的 级比等于,级比指数X。=1;扩大组的级比xj ,级比指数 xj应等于该扩大组前面的基本组传动副数和各扩大组传动副数 的乘积。
电动机的传动件转速较高,传递的扭矩较小,尺寸小一 些;反之,靠近主轴的传动件转速较低,传递的扭矩较 大,尺寸就较大。 ▪ 在拟定主变速传动系时,应尽可能将传动副较多的变速 组安排在前面,传动副数少的变速组放在后面,使主变 速传动系中更多的传动件在高速范围内工作,尺寸小一 些,以便节省变速箱的造价,减小变速箱的外形尺寸。 按此原则,12=3X2X2,12=2X3X2,12=2X2X3
▪ 通用机床中多数机床的主变速 传动系都采用这种方式。适用 于普通精度的大中型机床。
▪ 特点是结构紧凑,便于实现集 中操纵,安装调整方便。
▪ 缺点是运转的传动件在运转过 程中所产生的振动、热量,会 使主轴产生变形,使主轴回转 中心线偏离正确位置而直接影 响加工精度。
3.4.2主传动系统分类与传动方式
▪ 2)机床传递动力要求。机床的动力源和传动机构应能够输 出和传递足够的功率和转矩,并有较高的传动效率。
▪ 3)机床工作性能要求。机床的传动结构,特别是末端执行 件必须有足够的精度、刚度、抗振性能和较小的热变形。
▪ 4)产品设计经济性要求。应该合理地满足机床的自动化程 度和生产率的要求。
▪ 5)机床的操作和控制要灵活,安全可靠,噪声小,维修方 便。机床的制造要方便,成本要低。
其级比指数X2等于基本组的传动副数与第一扩大组传动副数的 乘积,即X2=P0P1。
(二)各变速组的变速范围及极限传动比
▪ (1)变速组中最大与最小传动比的比值,称为该变速组的变 速范围:
▪ (2)变速组的极限传动比 一般限制降速的最小传动比min≥1/4,对升速的最大传
动比max≤2~2.5。这样主传动系统各变速组的变速范围限 制在r=8~10之间。 ▪ 为使最后传动组的变速范围不超出允许值,最后扩大组的传 动副一般取P=2较合适。
检查变速组的变速范围是否 超过极限值,只需要检查最 后一个扩大组。
12 31 23 26
变速组c
R2 1.416(21) 8
12 21 22 34
R2 1.414(31) 16
确定左图的转速图、结构式及 各级变速范围
(三)主传动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传动副前多后少原则 ▪ 主变速传动系从电动机到主轴,通常为降速传动,接近
(一)转速图与结构式
1.转速图—设计和分析主传动系统的工具
转速图的作用: (1)表示出传动轴的数目; (2)传动轴之间的传动关系; (3)主轴的各级转速值及其传动路线; (4)各传动轴的转速分级和转速值; (5)各传动副的传动比。
转速图由一组相互平行和垂直的格线组成。 ▪ 1)距离相等的竖直线代表传动系统的各轴。从左到右依次标注。 ▪ 2)距离相等的横直线与竖直线相交点,代表各级转速。 ▪ 3)坐标取对数坐标,在相交点直接写出转速的数值。 ▪ 4)相邻两轴之间相应转速的连线代表相应传动副的传动比,从左向
传动副为2; 下标表示各变速组的级比指数。 级比:主动轴上同一点,传往从动轴相邻两条传动线的比
值,用xj 表示,其中xj,称为级比指数,相当于相邻两传 动线与从动轴交点之间相距的格数。
2.结构式—比较和分析不同传动方案
▪ 以12级转速为例,传动方案有:12=4 3;12=3 4;12=3 2 2;12=2 3 2;12=2 2 3
3.4 主传动系统设计
3.4.1 必须满足的设计基本要求 3.4.2 主传动系统分类与传动方式 3.4.3 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 3.4.4 无级变速主运动传动系统设计 3.4.5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设计
3.4.1 须满足的设计基本要求
▪ 1)满足机床使用性能要求。机床的末端执行件(如主轴)应 有足够的转速范围和变速级数。
上斜是升速传动,从左向下斜是降速传动。
1.转速图
传动线
31.5-1400:12级 公比:
45 1.41 31.5
电-I轴
u 126 1/ 2 1/1.412 1/ 2 256
I轴-II轴:变速组a
ua1
36 36
1 1.410
0
ua2
30 42
1/1.41 1/1.411
1/1
第三章
第四节 主传动系统设计
▪ 主传动系组成
主传动系一般由动力源(如电动机)、变速装置及执行 件(如主轴、刀架、工作台),以及开停、换向和制动 机构等组成。
▪ 动力源:给执行件提供动力,并使其得到一定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 变速装置:传递动力以及变换运动速度; ▪ 执行件:执行机床所需的运动,完成旋转或直线运动。
(四)主变速传动系的几种特殊设计
3.采用公用齿轮的传动系设计
❖在变速传动系中,即是前一变 速组被动齿轮,又是后一变速 组主动齿轮,称为公用齿轮。 ❖可减少齿轮的数目,简化结构, 缩短轴向尺寸。按相邻变速组 内公用齿轮的数目,常用的有 单公用和双公用齿轮。 ❖采用公用齿轮时,两个变速组 的模数必须相同。因为公用齿 轮轮齿受的弯曲应力属于对称 循环,弯曲疲劳许用应力比非 公用齿轮要低,因此应尽可能 选择变速组内较大的齿轮作为 公用齿轮。
2.具有交换齿轮的变速传动系设计
❖为了减少交换齿轮的 数量,相啮合的两齿轮 可互换位置安装,即互 为主、被动齿轮。反映 在转速图上,交换齿轮 的变速组应设计成对称 分布的。 ❖可用少量齿轮,得到 多级转速,不需要操纵 机构,变速箱结构大大 简化。缺点是更换交换 齿轮较费时费力;如果 装在变速箱外,润滑密 封较困难,如装在变速 箱内,则更换麻烦。
▪ 无级变速传动可以在一定的变速范围内连续改变转速,以便 得到最有利的切削速度;能在运转负载中变速,便于实现变 速自动化。无级变速传动可由机械摩擦无级变速器、液压无 级变速器和电气无级变速器实现。
3.4.2主传动系统分类与传动方式
(二)主传动系的传动方式:
1.集中传动方式
▪ 主传动系的全部传动和变速机 构集中装在同一个主轴箱内, 称为集中传动方式。
可以分为分级变速传动和无级变速传动。
3.4.2主传动系统分类与传动方式
▪ 分级变速传动在一定的变速范围内只能得到某些转速,变速 级数一般不超过20~30级。传动方式有滑移齿轮变速、交换 齿轮变速和离合器(如摩擦式、牙嵌式、齿轮式离合器)变速。 传递功率较大,变速范围广,传动比准确,工作可靠,广泛 应用于通用机床。缺点是有速度损失,不能在运转中进行变 速。
3.4.3 分级变速主传动系统
分级变速主传动系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根据已确定的主变速传动系的运动参数,拟定结构式、转速图,合理分 配各变速组中的传动副的传动比,确定齿轮数和带轮直径等,绘制主变 速传动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