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发展史(古代史部分)中国的农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我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进入到了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进入原始农耕阶段。
在这一时期,半坡原始居民掌握了种粟的技术,还有蔬菜和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
我国农业文明就源于这一时期。
大家可以说出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的特点吗?1.地域差异,受气候因素影响很大,因地制宜。
2.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实行集体劳作。
距今四五千年前,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养蚕缫丝,纺织技术有了新的进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的国家。
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们纵观历史会发现生产力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会加剧社会的贫富分化,这次也是,但它同时也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因为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出现,而国家正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奴隶主和努力两个阶级形成了。
夏商周时期,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的发展。
(五谷:稻、黍、稷、麦、豆),为了配合农业发展,历法也有较大进步,我认为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夏朝的《夏小正》,它记载着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气象、天象、和农事等内容。
(此外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的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回顾历史和现实我们还可以知道统治者所做出的一切决策和行动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经历夏朝和商朝之后,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井田制相适配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这里不多讲),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给诸侯臣下,授田者只能时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一定贡赋。
那是耕地沟洫(xù)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
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牛耕技术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运用和推广,这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与此同时水利灌溉事业也有很大发展,著名的都江堰就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筑的。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
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是改变成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样,耕种土地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就转变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
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而这种交租方式已持续就是2600多年。
直到2006年我国才完全免除农业税,这是后话。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变法。
新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有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如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cuī)征”(只根据土地的多少和田质地好坏征收赋税)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行按亩征税),都属于这一种情况。
战国时期,奴隶主地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时机已经成熟。
这样,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其中重要的有李悝(kuī)在魏国的变法(主要内容有,“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制定《法经》,加强地主阶级专政等)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从根本上瓦解奴隶制),变法运动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王嬴政以其雄才伟略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里我们只谈有关农业方面的,他在全国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让老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入户籍,户籍上有了年龄、土地等项内容,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和徭役。
这成为封建国家统治人民的根本制度。
在秦朝末年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十分沉重,土地兼并严重(整个封建社会没有一个朝代解决过这一问题,为什么?因为统治者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首先要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秦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九百多戍卒,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自公元前207年秦国灭亡到公元前202年初,这是楚汉之争的五年,公元前202年初项羽乌江自刎,刘备称帝建立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训,“反秦之弊,与民休息”。
他采取了一系列轻徭薄赋慎刑的措施。
例如,他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包括:大量士兵罢归家乡,复故爵田地,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抑制商人,减轻田租为十五税一。
(上述政策的实行有哪些好处?增加了农业劳动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等)【汉初规定:商贾及其子孙禁止出仕做官;商贾不得拥有土地,但要加倍征收人口税;商人不得穿名贵纺织品,不得乘骑车马、携带武器。
以限制商人势力的过度膨胀。
其实整个封建社会都不同程度的实行过重农抑商政策。
问: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对封建统治有什么作用?○1我们前面说过统治者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国家的统治基础;○2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地主阶级,他们是不能容忍商人的大量滋生和发展的,因为商业要和农业争夺劳动力,你愿意当一个没有农民为你种地的地主吗?○3商人的流动性比较大,这不利于国家的户籍管理和行政管理,还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4征兵征税比较困难。
等等】。
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推行修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一、文帝和景帝重视农业生产。
他们多次减免田租赋税,后定田租为三十税一。
(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下降。
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这证明了农业总产量的提高)开放山林川泽,鼓励农民进行副业生产,活跃商业市场(但统治者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二、改革法律;三、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俭省财政支出。
汉武帝即位后,西汉国库里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实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同样是一个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社会)。
同时,国家也存在着土地兼并,商贾膨胀,边境不安定等问题。
为此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这里不作详细阐述,只看一下经济方面: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的营业税和财产税,等等。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在他的大一统之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价钱,西汉统治达到鼎盛。
统治者是不愿意用鼎盛这一词的,因为鼎盛之后就是衰落了。
西汉后期,重用外戚和宦官(在中国封建史上宦官不止一次干政乱政,至于其原因大家自己想),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
公元9年,外戚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已经相当严重,而这个王莽,在即位后,为解决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不切实际的王莽改制(如对货币的改革,他推行新的货币去取代五铢钱,二此时五铢钱在社会上流通率相当高,人们不愿意用新的货币,于是就把新币放在一旁继续使用五铢钱)。
沉重的赋役,战争的破坏,残酷的刑法,使农民完全丧失了活路。
他们纷纷起义,最后汇成几支大的起义军,推翻了王莽政权。
(中国的农民非常善良,除非被逼的没有活路时才会起来反抗。
谁让农民没活路,谁就自寻死路!)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汉宗室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建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年,经济凋敝,社会动荡。
刘秀采取安抚的统治方法,即以“柔道”治天下。
在经济方面,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裁并地方官衙,消减官吏,复原军队,让大批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经过光武帝的多年努力,社会安定下来,经济得到恢复,户口增加,史称“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统治越来越腐朽。
皇帝大造宫殿,对百姓搜刮无度。
民不聊生,被迫铤而走险。
184年,巨鹿人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为号召,利用宗教,组织全国几十万人同时起义。
起义民众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
黄巾军焚烧官府,攻打豪强地主田庄,队伍一度发展到一百多万人。
但最终还是被镇压了下去。
两汉的农业发展:汉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备受重视,因此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广泛推广(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耧车;等);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黄河流域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如漕渠、白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制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一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西北则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进步较快;农学研究取得可喜成绩(农学家氾胜的《氾声之书》以关中为对象,细致地探索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总结出著名的区种法;《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特点明显:江南迅速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土地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江南农业的开发: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到岭南和闽江流域。
那时,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但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平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的粮区。
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大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二)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期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
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
主要表现在:第一、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