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仰拱施工技术方案(非常全面)

隧道仰拱施工技术方案(非常全面)

隧道仰拱施工技术方案(非常全面)目录一、编制说明 (4)1.1 编制依据 (4)1.1.1招标设计文件 (4)1.1.2 相关规范、规程 (4)1.2 编制目的 (5)1.3 编制范围 (5)二、工程概况 (5)2.1大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5)2.1.1总体情况 (5)2.1.2地质构造 (5)2.1.3隧道分段工程地质条件 (6)2.2大山隧道底部构造 (9)2.2.1明洞段底部构造 (9)2.2.2 S5JQ段底部构造 (10)2.2.3 S5a段底部构造 (10)2.2.4 S5b段底部构造 (11)2.2.5 S4a段底部构造 (12)2.2.6 S4b段底部构造 (12)2.2.7 S3g段底部构造 (13)三、施工总体部署 (14)3.1 施工组织机构及职能分工 (14)3.1.1 组织结构 (14)3.1.2 职能分工 (14)3.2 施工进度计划 (15)3.3 主要施工机具人员配置 (15)3.4主要施工材料配置 (16)四、施工方法 (16)4.1 施工工艺流程 (16)4.2 各工序工艺、技术措施及施工要求 (17)4.2.1 施工准备 (17)4.2.2 施工测量 (18)4.2.3 栈桥铺设维护 (18)4.2.4隧道底部开挖 (18)4.2.5清底 (19)4.2.6地质核查 (19)4.2.7初期支护 (19)4.2.8仰拱衬砌 (21)4.2.9填充混凝土浇筑 (23)4.2.10行车安全 (24)4.2.11施工控制要点 (25)4.3隧道洞内施工步距控制 (25)4.4逃生管道及风、水、电供应 (26)五、质量保证措施 (28)5.1 质量保证体系 (28)5.2 质量保证措施 (30)5.3 质量检验标准 (30)5.3.1 钢筋连接质量检验标准 (30)5.3.2钢架质量检验标准 (31)5.3.3喷射混凝土支护 (31)5.3.4仰拱 (32)5.3.5仰拱回填 (32)六、安全保证措施 (32)6.1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 (32)6.2施工机械的安全控制措施 (33)6.3机电设备安全技术措施 (34)七、环保及水土保持措施 (35)隧道仰拱施工技术方案一、编制说明1.1 编制依据贯彻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隧道施工技术规范、隧道施工技术细则等施工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施工现场质量、安全,防止质量、安全事故发生,使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1.1.1招标设计文件序号名称1 《235国道金华婺城至武义公路婺城段工程TJ-2合同段招标文件》2 《235国道金华婺城至武义公路婺城段工程TJ-2合同段投标文件》3 《235国道金华婺城至武义公路婺城段工程TJ-2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第一册》4 《235国道金华婺城至武义公路婺城段工程TJ-2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第四册》5 《235国道金华婺城至武义公路婺城段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报告》6 《235国道金华婺城至武义公路婺城段工程TJ-2合同段安全总体风险评估报告》7 《中交一公局隧道四十项规定》8 相关勘察文件1.1.2 相关规范、规程序号名称编号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12-1修)》主席令第13号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9号3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45 《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四部联合印〔2014〕104号6 《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16年第9号7 《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浙江省人大公告2016年第45号8 《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浙政令2012年第300号9 《关于进一步加强隧道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浙交[2013]219号10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GB10204-200911 《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12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16 《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指南》ISBN978-7-114-10665-117 《公路工程建设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指南》ISBN978-7-114-10088-81.2 编制目的为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确保施工质量,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大山隧道仰拱施工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特制定本施工方案,以规范作业队施工,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实施安全质量生产管理标准化。

1.3 编制范围本施工方案适用于235国道金华婺城至武义公路婺城段工程TJ-2合同段范围内的大山隧道仰拱施工。

二、工程概况2.1大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2.1.1总体情况大山隧道进洞口位于丘陵坡麓,乔灌木比较茂盛,自然坡度7~17°。

表部覆盖较厚的含角砾粉质黏土,灰黄色,可塑。

下伏基岩为凝灰质粉砂岩。

隧道穿过坡洪积、残坡积、强风化~中风化岩体,青灰色,岩体呈碎块状镶嵌结构,裂隙较发育,岩质较硬,岩体较破碎。

隧道洞身围岩大部分为中~微风化的凝灰质粉砂岩,顶板最大埋深约170m。

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新鲜,岩芯面光滑新鲜,质较硬,围岩总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但洞身局部节理裂隙较发育及受断层F5、F1(武义段编号)影响,岩体破碎~较破碎,围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赋存于裂隙内,水量贫乏,由大气降水补给,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进洞口段隧道埋深浅,隧道开挖可能造成裂隙张开发展,浅部裂隙发育,连通性好,雨季期间隧道内可能会出现线状水流现象。

2.1.2地质构造大山隧道穿越1个断层破碎带,断层具体情况详见下表:表2-1 大山隧道断层分析情况汇总断层编号里程桩号产状特征及性质对工程的影响F5 K10+365~K10+390135°∠76°断层破碎带宽约25m,破碎带内为灰黄色、青灰色岩块夹泥,呈含角砾粉质黏土状,部分碎石状或碎块镶嵌状。

两侧围岩较破碎,完整性差断层带位于大山隧道洞身段,对围岩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2.1.3隧道分段工程地质条件①右线K10+785~K10+837段(左线ZK10+812~ZK10+859段)Ⅴ级围岩隧道进洞口处,位于丘陵坡麓,灌木比较茂盛,自然坡度约7~17°,表部覆盖较薄的含碎石粉质黏土,灰黄色,可塑。

下伏基岩为凝灰质粉砂岩。

隧道穿过坡洪积、残坡积、强风化~中风化岩体,青灰色、灰黄色,岩体呈碎块状镶嵌结构,裂隙较发育,岩质较软,岩体较破碎。

该段地下水主要为基岩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赋存于裂隙内,水量贫乏,由大气降水补给,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考虑浅部裂隙发育,连通性好,隧道开挖可能造成裂隙张开发展,雨季期间隧道内可能会出现线状水流现象。

考虑该段隧道围岩体,裂隙发育,岩体呈碎石状松散结构,围岩稳定性差,易发生大坍塌掉块,Rc=19.1MPa,Kv=0.49,[BQ]=169.8,综合评定为Ⅴ级围岩,建议加强支护及排水措施,及时衬砌,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建议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②右线K10+837~K10+877段(左线ZK10+859~ZK10+904段)Ⅳ级围岩处于隧道洞身,围岩以中风化岩体为主,岩性为凝灰质粉砂岩,青灰色,呈碎块状~柱状,节理裂隙少量发育,岩体较完整,局部岩体较破碎,质较硬。

该段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裂隙内,水量贫乏,由大气降水补给,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考虑该段隧道围岩属较硬岩,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岩体呈碎裂镶嵌结构,围岩稳定性稍差,易发生坍塌掉块,Rc=44.0MPa,Kv=0.57,[BQ]=294.5,综合评定为Ⅳ级围岩,建议加强支护及排水措施,及时衬砌,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建议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③右线K10+877~K11+375段(左线ZK10+904~ZK11+342段)Ⅲ级围岩处于隧道洞身,围岩为中风化~微风化岩体,岩性为凝灰质粉砂岩。

隧道穿过坡洪积、强风化~中风化岩体,青灰色,质较硬~坚硬,岩体较完整,呈大块状为主,岩芯面光滑新鲜,该段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裂隙内,水量贫乏,由大气降水补给,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考虑该段隧道围岩结构较完整,稳定性较好,但开挖不当时易产生掉块,Rc=61.4MPa,Kv=0.65,[BQ]=426.7,综合评定为Ⅲ级围岩,建议加强支护及排水措施,及时衬砌,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建议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④右线K11+375~K11+398段(左线ZK11+342~ZK11+367段)Ⅳ级围岩处于隧道洞身,围岩以中风化岩体为主,岩性为凝灰质粉砂岩,青灰色,呈碎块状~柱状,节理裂隙少量发育,岩体较完整,局部岩体较破碎,质较硬。

该段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裂隙内,水量贫乏,由大气降水补给,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考虑该段隧道围岩体,受断层F5影响,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呈碎裂镶嵌结构,围岩稳定性稍差,易发生坍塌掉块,Rc=44.0MPa,Kv=0.55,[BQ]=339.5,综合评定为Ⅳ级围岩,建议加强支护及排水措施,及时衬砌,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建议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⑤右线K11+398~K11+430段(左线ZK11+367~ZK11+401段)Ⅴ级围岩处于隧道洞身,发育断层F5,围岩以强风化岩体为主,局部夹中风化或夹泥,青灰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呈碎裂松散结构,质较软。

该段地下水主要为构造裂隙水,赋存于断层的构造裂隙内,受断层影响,裂隙发育,连通性好,隧道开挖可能造成裂隙张开发展,雨季期间隧道内可能会出现线状水流现象。

考虑该段隧道围岩岩质较软,受断层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呈碎裂松散结构,围岩稳定性差,易发生大坍塌掉块,Rc=26.6MPa,Kv=0.35,[BQ]=207.3,综合评定为Ⅴ级围岩,建议加强支护及排水措施,及时衬砌,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建议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⑥右线K11+430~K11+455段(左线ZK11+401~ZK11+429段)Ⅳ级围岩处于隧道洞身,围岩以中风化岩体为主,岩性为凝灰质粉砂岩,青灰色,呈碎块状~柱状,节理裂隙少量发育,岩体较完整,局部岩体较破碎,质较硬。

该段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裂隙内,水量贫乏,由大气降水补给,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考虑该段隧道围岩体,受断层F5影响,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呈碎裂镶嵌结构,围岩稳定性稍差,易发生坍塌掉块,Rc=44.0MPa,Kv=0.55,[BQ]=339.5,综合评定为Ⅳ级围岩,建议加强支护及排水措施,及时衬砌,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建议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⑦右线K11+455~K11+546段(左线ZK11+429~ZK11+521段)Ⅲ级围岩处于隧道洞身,围岩为中风化~微风化岩体,岩性为凝灰质粉砂岩。

隧道穿过坡洪积、强风化~中风化岩体,青灰色,质较硬~坚硬,岩体较完整,呈大块状为主,岩芯面光滑新鲜,该段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裂隙内,水量贫乏,由大气降水补给,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