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轰鸣下的尊严
汤仁泽撰写的《话说中国》一书,向读者讲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1年清朝覆亡这一晚清时期的历史。
这是一个中国面临千古变局的时代;这是一个边警频仍,烽烟弥漫的时代;这是一个中国人走向世界、见贤思齐的时代;这是一个欧风东渐,观念更新的时代;当然,这也是一个中国开始觉醒,走向近代化的时代。
这一时代,我们曾惨遭列强的侵略,我们也曾奋力反抗。
这一时代,我们被封建束缚,我们却也在努力发展。
这一时期,一头连着古代,一头连着现代,这一时期对现在的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依旧有我们需要学习思考的地方
1840-1911,晚清的这段历史只有短短的70年,可在这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却发生了过去难以比拟的事。
1840年以前的中国,闭关锁国,交往也只停留在那些文化较低的民族,所以那时的中国,依旧自大,依旧以天朝自居。
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却彻底打开了江河日下的中国的大门,中国强行被拖入世界格局,这一切来得那样突兀,让人猝不及防。
这时,清政府才惊觉在大洋的彼岸竟有如此强大的国家。
此时,西方早已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将科技化为生产力的时代,我们却仍旧是老牛破车,在封建社会里爬行,我们之间的差距已经不少以百年。
可即使是这样,我们的皇帝仍旧是无所用心,固步自封,守着祖制,不愿做出努力。
在此等志大才疏的帝王领导下,中国依然守着老本过活,不创新,不改变,最终走向沦陷。
可是为什么曾经接受朝拜的天朝却落到俯首求饶的境地.在我看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思想的封建,而是因为统治者的私欲。
他们害怕与世界沟通,害怕知道其他国家的强大,害怕自己的帝位不保,他们舍不得自己的天子权利,都是因为一己的私欲,他们封起国门,他们制造出向百姓制造出中国依旧强大的假象,借此,他们才得以仍然稳坐江山。
皇位是那么的诱人,金钱、权势、美女,所以他们舍不得,舍不得这样华丽的生活,他们害怕当百姓了解了这虚华背后难掩的衰败后会揭竿而起、起义反抗,那时,他们不再拥有一切,他们不敢想象。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我想大抵可以用在这里。
他们生在帝王之家,若要让他们由奢入俭,也断是没有可能的。
日将暮矣,气息奄奄。
晚清,正应着历朝皇帝盛衰规律:一代不如一代。
这样的一个天朝,最后竟落得仁尽可欺的地步。
各路军队攻进,而中国连连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辛丑条约》、《天津条约》等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割地赔款,开放通商,最后竟然沆瀣一气地对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进行镇压。
可是,即使是那样的中国也出现了一群聪明人。
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他不止在禁烟运动中取得了成绩,他更是带动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认知与渴望。
所以中华大地将夷物改为洋务,掀起了向西方学习洋务的热潮。
奕 、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是其中最为积极的人。
他们在亲眼目睹了洋人的船坚炮利之后决心改变。
江南制造局,南通办厂,苏州办厂,一时间工厂企业很是兴旺。
官营,民营企业都开创了新纪元,在中国过去都是没有的。
但是为什么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却没有拯救中国。
中国依旧是那个破败的景象。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确实迫使晚清政府走向世界。
我们也开始有洋装在身,我们也开始有各种新鲜玩意。
但是,我又不得不再次表达我对晚清政府的愤慨了。
那时的中国,虽然在洋务运动的带动下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巨额的战争赔款早就亏空了国库,使民不聊生。
可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慈禧老人家竟然为了一己的私欲挪用了军费,建造乐园,把所有的新鲜玩意都搬进去,竟然因为讨厌火车的声音而改用人力来拉拽。
统治者享乐,最痛苦的莫过于人民。
洋务运动的正面影响我们不能抹杀,但是一味的只学习器物,却没改变观念,我想这样的话,就不会有人对慈禧的做法感到惊异。
她的脑中依然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固有思想,未曾改变。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我很庆幸,中国人中还是有一些保有不挠之心的志士。
他们在清政府的一次次低头下失去了对政府的信心,他们在一次次的加重赋税下不堪重荷。
他们选择反抗来维持自己的权益。
其中,我最想讲的就是太平天国。
这个轰轰烈烈了十余年的起义,最终却也是失败。
洪秀全起初也是有着一腔热血,他也在努力学习西方,寻找真理。
他一度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让清政府措手不及只能联合列强来镇压。
我承认,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与列强的实力强大分不开,但这只是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失败进程。
我认为最根本的失败原因的还是洪秀全的私欲显露。
随着不断的胜利的,太平天国也占领了十多个省。
所以,渐渐地,他也想要开始过上富丽堂皇的日子。
他也开始变相得成为了另一个皇帝。
所谓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彼此都开始为财产权利
的分配和再分配,放野火,窝里斗。
内讧,让辛辛苦苦构筑的堡垒从内部崩溃。
当他们还在一心一意地为百姓,当他们为了不公而反抗时,太平天国达到了鼎盛。
土地、钱财的增多,又怎能让他们不眼红。
他们都不是圣人,他们都会有一己私欲,一旦私欲踢走了理智。
失败,也只是个或早或晚的必然结果。
读,这本书的时候,它对戊戌变法做了一个精简的概括“百日维新,十日政变,全部推翻,除了留了个愿意停办的京师大学堂摊子后来恢复,一切都是老样子”。
就这样一句话,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爱国运动的失败。
他们看清了形势,顺乎潮流,为补天寻找救国济世的灵丹妙药。
可是最后,永垂不朽的,却只有那些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戊戌志士。
可笑的是,终是有人为了性命,为了私欲,发出了保皇的言行。
实是让人惆怅。
但是两相对比,孙中山领导了民主革命,他言起行随,他像华盛顿一样,没有统治欲和世袭欲,不在乎名位,只是一心一意,群策群力我国家建设好,做人民的公仆。
这也是他能成功的原因吧。
书上说“晚清七十载春秋,风风雨雨,大江东去,浪淘尽百代人事,于世间留下几多激励,几多慷慨,几多耻辱,几多悲凉。
笙歌散尽游人去,新事陈事,凭人诉说,自此中华历史又开创新篇章。
”
其中的是是非非,我们未曾经历,我们只是捧着史料去了解。
其中真真假假,我们也无法去考证了。
但我们能做的,以史为鉴,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