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区域特征与差异比较【知识建构】自然因素(基础)人文因素(决定)施【知识精析】一、区域特征1.自然地理特征描述2.人文地理特征描述二、区域地理特征差异比较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地区比较的侧重点(1)比较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南亚等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比较我国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的差异。
(3)比较中亚地区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4)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的异同比较(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5)马达加斯加岛与台湾岛都有回归线穿过,可以比较两者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异同。
(6)南极洲和北冰洋都位于极地地区,可从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科学考察、特有动物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和黄河站的位置进行比较。
三、区域差异分析1.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
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不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和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图所示:2.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1)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类型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2)区域差异比较的技巧①四步审题是关键。
②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
③“二定”力求答案要周全。
“二定”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
根据分值定要点,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
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
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四、区域图的判读1.宏观区域地图的判读方法(1)判断区域位置:抓住图中的地名、经纬度等相关信息,定位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或相对位置。
(2)明确图例类型及分布:抓住图例类型,看其在图中分布,归纳分布特点。
(3)判断区域自然环境特点:主要依据地理位置,推论图示区域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并结合图中地物分布总结区域的地形、水文、生物等自然特征。
(4)分析区域环境的影响:联系材料及问题要求,推论区域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影响。
2.微观区域地图的判读(1)确定区域范围与位置:微观区域图中区域范围相对较小,对其位置分析应特别关注相对位置的确定。
(2)明确图例类型与分布:明确不同图例的含义,找准其在图中的分布状况。
(3)微观图中地物的分布:尤其注意图中线性地物(河流、道路等)的延伸走向,点状地物的分布位置、密度等,以及点线地物的组合状况或位置关系等。
(4)分析区域的环境。
①抓住自然要素的分布状况:主要依据区域的河湖、山脉、地形、植被等的分布状况,推知自然环境特征。
②抓住人文要素分布状况:主要依据区域的道路、农田、城镇等的分布状况,推知人文环境特征。
(5)分析区域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尤其注意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读图技巧】区域分布图的判读(1)读图名。
一幅区域分布图的图名往往反映出该图的专题属性或体现出该图展示的重要地理事物。
(2)读图例。
图例反映出区域分布图中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含义,依据图例可以在图中看到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
(3)析组成。
一般的区域分布图往往标注了经纬度信息,对此可以进行区域定位,结合图例可以分析分布图中地理事物的类型及组成,从而明确图中的基本组成要素。
(4)判特征。
区域分布图反映的是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因此判断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往往是考查的着眼点。
五、区域特征类试题的答题模板(1)自然地理特征【高考例析】(2018·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
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
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
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
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艾菲尔铁塔相当。
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
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
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
图9示意该项目的位置。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
(2)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
(3)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4)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
【答案】(1)对本项目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运输量巨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
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2)(该项目)工程量巨大,设计成不同模块,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工厂同时生产,缩短工期;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减少现场(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时间和难度。
(3)中国、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国家)是其主要销售市场;开通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与苏伊士运河—大西洋航线相比,)大大缩减产品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其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竞争力。
(4)俄罗斯优势:资源(能源、天然气)丰富,(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技术强。
中国优势:资金雄厚、制造业实力强、运输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等。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以“一带一路”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为背景资料,考查了交通建设的影响、工业分散等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一带一路”对我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1)首先审题要准,题目要求港口的建设对该项目和周边区域发展的影响,且特别强调经济价值。
据材料可知,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具有资源优势,而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所以俄罗斯配建港口可满足运输量大的要求,保证该项目的建设和顺利运营,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
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应从扩大对外联系角度考虑。
据图可知,该项目基地位于北极圈以内,纬度较高,可以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活动基地;同时扩大周边区域对外联系路径,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2)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和工业分散的好处。
由材料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
据图可知,该项目纬度较高,永久冻土层和极寒气候对建设不利,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可减少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难度;同时工业分散生产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不同区域的工厂同时生产,可缩短工期,降低建设成本。
(3)结合世界石油运输航线分析。
据材料可知,该项目的主要目标市场是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开通该航线后可大大缩短太平洋沿岸国家进口石油的距离,节省燃料和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从而降低运输成本,降低销售价格,占领销售市场。
(4)据材料可知,俄罗斯具有天然气资源优势,为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资源勘探、开采和液化技术;中国参与设计和建造,大部分模块在中国工厂生产建造,说明中国在制造业实力、运输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且我国经济发展较快,能源需求量大,具有市场优势。
【素养提升】一、选择题(2017课标卷II)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1.C 根据题干信息:目前,淮河已经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
其实这里就给出了隐性信息,淮河在洪泽湖以东已经没有河道实体存在(从图上也可以看出),即秦岭——淮河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对应的自然标志。
而该线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向东继续延伸,仍然具有划分指标的依据(随不同的依据而划分不同的区域,比如水田、旱田;亚热带、温带;年均0摄氏底等温线等),A不符合;淮河向南经长江入海了,但秦——淮线的分界线并不是向南沿河道而变,B错;因为此线的划分的是不同的自然或人文区域,没有明显的界限,而呈过渡性,所以D错。
故本题选C。
2.D 根据材料提示,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由于长江阻隔,导致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由于长江对两岸交通的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习惯上把苏南和苏北的划分依此为界。
对两岸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不大。
3.D 早期由于长江”天堑“而苏南苏北交往不便,现今合作更加广范,题干信息里也提到”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很明显是因为交通区位因素的改变导致,而市场、技术、资金都有一定的流动区间,它们是因为区域间存在着联系,才产生的流动,如市场有受腹地范围(交流的区间)限制。
所以ABC错,D 对。
(2017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