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答: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可作如下理解:(1)知识考古学的概念知识考古学是用以探讨知识何以可能的主体和客体条件以及“真理体制”得以建立的实践过程的方法。
福柯对历史的考古是在对古人知识的追忆中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和扭曲的根源。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2)福柯把现实放到历史过程中考查,这与他对现实的历史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
福柯像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解释学家一样,认为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捕捉到它嬗变的踪影。
(3)与解释学强调现实同历史不可分的一般论述不同,福柯认为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都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和联系着。
因此,对现实和历史都不能不加怀疑地理解和解释,而要在种种矛盾关系中开展批判性地阐释。
福柯像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在否定现实的前提下揭开遮盖于其上的种种假象,找出被人们忽视的真实规定性和网络联系。
并且,个性、自由、解放等价值理想从未被隐没,对现实的激烈抨击都是以这些理想原则为根据而提出的。
(4)福柯不仅要求现实按照理想原则发生变革,而且认为现实在历史中也是通过种种断裂性变化而展开的,福柯力图通过“停在表面”的方法去把握那些流变的、断层的、随机的具体现实。
因此,福柯反对历史仅仅是量变的进化过程的观点,而是在量变中看到了质变,在演进中看到了飞跃。
福柯在肯定变革的激烈言辞中追求多样异质性,而不是普遍规律性。
2.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方法论意义如何?答:(1)福柯建立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但不是一般的语言学理论,而是以语言为对象展开的社会学理论。
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异变的,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
福柯指出话语研究揭示了另外一项任务,就是把话语作为系统地形成这些话语所言及的对象的实践来研究。
(2)福柯的语言学研究是由语言触及人的社会行动或社会实践的社会学研究,是在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语言学研究。
(3)福柯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们面向实际的经验过程,虽然话语实践没有形成科学知识,但是这种处于实证性或经验性层面上的陈述,却是科学知识或思想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4)给人们新的启示,让人们更加关注面向实际经验过程的话语实践。
二、论述题1.如何理解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变迁?请举例说明。
答:(1)消费社会的产生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过去的生产社会转向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
在《物体系》中,布希亚分析了“物”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变迁。
他指出,所有社会成员都是通过物的生产、安排、使用和消费活动来组织其日常生活的。
(2)消费社会中物的存在方式的变化①物体系的功能变迁物体系的功能变迁,是指对物体系的客观性描述。
布希亚从家具摆设入手分析物体系功能的变迁。
他认为家具摆设不是简单的几件物品的集中,而是一个时代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反映与折射:古典时期的布尔乔亚家具摆设建立在传统及权威的父权制关系基础上,其核心是联系家庭成员间的复杂情感关系。
在家具摆设中,物和家具的功能不在于其客观的功用,而在于其象征意义。
人与物的关系紧密相连,家具摆设的紧密性与封闭性,与家庭生活的内在性和以父权为中心的情感性相对应,使房子与家具具有深度感,这就使家具本身具有象征作用,在空间中体现了家庭中的情感关系。
家具的这种摆置方式,体现了古典时期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这个时期的物也具有相应的风格与象征意义。
随着个人与社会及家庭关系的转变,家具的风格与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家具的庄严宏伟感消失了,占据着大量空间的宏伟家具让位于房间角落的小型家具,家具本身不再总占据着空间,而是变得可以消隐、伸缩,更具有可变换性。
风格与结构的变化,使家具的意指功能发生了变化。
当物具有象征意义时,物即使是在功能不调的情况下,也能体现家庭情感;而当物以功能凸显时,功能不调的物也就不必要留于家中。
在这种情况下,对物也不能投注过分的家庭感情和个人感情,家具不再作为道德感的载体而存在,而是突现了自身的功能,这就使物的功能从过去的道德束缚中解放出来。
②对物体系功能结构相对应的主观维度的描述对物体系功能结构相对应的主观维度的描述,即对物体系时代动机的分析。
布希亚认为我们进入一个功能化的世界,即传统拟人化世界的终结和物的世界的到来。
物的功能化构成了一个物体关系世界,这个世界不再以拟人性的道德来规定自己的本质,而是构成一个功能化的场域,这个场域构成了个人实现自己的舞台。
虽然表面上看来人在舞台上演出,而实际上人只是按照物体系的要求实现这功能化的出场。
与物的功能世界相对应的层面,就是人的功能化以及在这个功能化中产生的人的主体性幻觉,这是人融入物的世界的心理基础。
③对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的批判对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的批判,即揭示物在消费社会中如何叙述自己并实现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企图。
“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但“物”本身只是一个被动的、无意义的存在,它必须同其他东西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
布希亚对物的谈论,实际是在谈论人和人的行为关系。
如此一来,“物”就成为一种“符号系统”,那么对“物”的消费便可能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及其内在区分的主要基础。
布希亚从消费的“意义”层面上对作为“符号”的物品进行考察。
有关“物体系”的话语必须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相关联才能更好地得以体现。
在物质性功能之外,被消费的物品往往构成了一种认同体系,但它连接或附属于一些其他的体系,诸如手势、仪式、语言、道德价值筹码等。
所以消费的对象不仅是劳动产品,而且可以是一切东西。
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劳动的结晶,而是作为符号存在着。
对于这种符号的消费,消费者已不再是消费的主体,他们在符号的组合和计算中被取代,他们所剩的只是吸收符号和被符号秩序吸收的过程。
符号秩序是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和大众传播媒介合谋的结果。
按照一种社会逻辑或欲望逻辑,大型技术统治集团以一种生产和消费的颠倒形式深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了伦理和日常意识形态中。
实际上,消费者已经沦丧,只剩下空洞的消费欲望。
大众传媒宣传的图片、新闻和信息使人们在空洞的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2.怎样评价布迪厄关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论述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答:(1)布迪厄关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论述①经济资本a.实践经济布迪厄在论述经济资本时把经济资本放到惯习与场域的特殊关系中,亦即放到实践中来讨论。
布迪厄提出了“实践经济”概念,即把经济活动放到实践的总体性关系中考察。
b.经济资本的非经济因素布迪厄以经济资本的投入来说明它的非经济因素,他指出:“我所说的投入,首先是一种行为倾向,它来源于一个场域和一套性情倾向之间的关系,这种性情倾向,根据场域所引发的游戏,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
其次是指一种游戏感和一种利害感,这种感觉,同时暗含了参与游戏的趋向和能力。
”这就意味着纯粹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行为仅仅是理论的抽象,实际的经济实践过程是包含各种非经济因素的,性情倾向、惯习、兴趣、场域结构在经济实践活动中都发挥着作用。
②文化资本a.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不仅超越了常识性的观点而且也超越了经济学的人类资本理论。
常识性观点把人们获得和占有文化资本解释为人们的自然能力,也就是从人的天赋来解释对文化资本占有的多寡,这是一种简单而片面的观点。
在经济学方法原则上建立起来的人类资本理论,仅从金钱、投资和利润率等纯经济学视角来解释文化资本。
这种人类资本理论虽然比常识内容丰富,但是同样是十分片面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家庭传统、阶层差异、社会结构、学术制度、教育策略等社会因素或实践因素,所以,它们无法解释不同的行动或不同的社会阶级,为什么分配在经济投资和文化投资上的比率会如此地差异悬殊,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系统地思考不同的利润的可能性结构,这一结构是各种各样的市场提供给那些行动者或阶级的,这一结构的差异在于,财产的数量与构成的情况各不相同。
更主要的是,因为经济学家没有把学术投资策略与整体教育策略联系起来,没有把学术投资策略与再生产策略的体系联系起来,因而他们必然会通过某种悖论,无可避免地遗漏最隐蔽的、最具社会决定性的教育投资,即家庭所输送的文化资本。
b.文化资本的三种状态第一,具体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指与个人的身体直接联系的文化资本,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储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文化修养。
具体化文化资本的形成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
第二,客观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以文化商品形式存在的,它是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物化。
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具有两种基本特征:物质性和象征性。
第三,体制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它的常见的或典型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毕业证书、单位证书和职称证明等确定的学术资格或文化程度。
③社会资本a.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或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b.社会资本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