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上篇中医基础理论(30%)一,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二,气血精津液气的含义:1,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2,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
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血的含义: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的生成:血,主要有营气和律液所组成。
血液生成的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而上输于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主要来源。
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津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
二、血为气母。
(1)血能载气(2)血能养气。
三,五脏六腑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心:君主之官肾:先天之本肺:华盖之官脾:仓府之官肝:将军之官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在窍为舌,在体合脉,在腑合小肠。
②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主宣发肃隆,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在窍为鼻,在体合皮,在腑合大肠,在时为秋。
宣发,既宣布发散,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发散的作用。
肃降:既清肃下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治节:既治理调节,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脏腑及其功能的作用。
③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在窍为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在腑合胃,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④肝主疏泄,主藏血。
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在窍为目,在体合筋,在腑合胆,与春气相通。
⑤肾主水,主纳气,主藏精。
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在志为恐,在窍为耳和二阴,在体合骨,在腑合膀胱,与冬气相通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六腑的生理特性: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气和血的关系。
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血液的生成和运行的关系。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情志两个方面。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与火、精与血两个方面。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的代谢方面肝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化生两个方面。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与血互生和阴液互养两个方面。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和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
三,病因与病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又称六邪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
2、季节性。
3、区域性。
4、相兼性。
5、转化性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②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③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暑易夹湿。
④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易阻气机。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⑤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忧心神。
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
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
火毒结聚,易致肿疡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疫疠的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险恶2、传染性强,病状类似3、一气一病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感情反应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诱则气郁。
3、影响病情变化淤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活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淤血的形成:1、各种不利于血液运行的因素,致使血行迟缓不畅,迟缓至极,凝聚停留为淤血。
2,照成各种出血的因素,由于血已离脉,却又停留于皮下或脏器,未能及时消散而成为淤血淤血的致病特点:1、易于阻滞气机2、影响血脉运行3、影响新血形成4、部位固定,病症繁多四诊:望、闻、问、切中篇中药学基本知识(60%)一,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四气:是指寒热湿凉四种药性,是反应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以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反应药物补泄散敛等作用特点。
五味特点: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特点。
甘:具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作用。
酸:能收、固涩等作用。
苦:能泄、能燥。
咸:具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
淡:具有渗利水湿的作用。
中药的炮制目的:①增效②减毒③纠性④矫臭味⑤改性状净药材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十八反: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芫花,甘遂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二,常用中药一,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①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苏,生姜,羌活,白芷,细辛【麻黄】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麻黄汤》宣肺平喘:用于喘咳实证。
《三拗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恶寒发热,脉浮等。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桂枝】性味辛、甘,温肺心膀胱发汗解肌:用于风寒表证温经通脉:用于胸痹痛,虚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心悸。
通阳化气:用于脾肾阳虚水肿,痰饮。
【荆芥】祛风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风热表证。
透渗止痒:用于风疹,麻疹,皮肤瘙痒等。
止血:用于多种出血证。
【防风】祛风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
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痹证。
止痉:用于破伤风,小儿惊风。
②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桑叶,菊花,牛蒡子,蝉蜕,柴胡,葛根,升麻【薄荷】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及热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无汗等。
《银翘散》清头目、利咽喉: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或咽喉肿痛等。
透疹毒:用于麻疹初起,或风热外袭疹发不畅。
《加减葛根汤》疏肝:用于肝郁气滞证【菊花】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
《桑菊饮》清肝明目:用于肝阳上亢或风热、肝火目疾。
《杞菊地黄丸》平抑肝阳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肿。
【桑叶】性味甘苦,寒;肺肝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
清肺润肺:用于肺热或燥热咳嗽。
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及视物昏花等。
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眩晕。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鼻出血。
二,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①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石膏】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白虎汤》清肺胃热: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鼻翼煽动等。
《麻杏石甘汤》收湿敛疮:用于湿疹、疮疡溃而不敛,水火烫伤等。
【知母】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白虎汤》滋阴润燥: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及消渴证。
《知柏地黄丸》《二冬汤》【栀子】性味苦,寒,心肝肺胃三焦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临床应用1、用于热病烦闷2、用于湿热黄疸3、用于血热出血4、用于热毒疮疡②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
【黄芩】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湿温、黄疸、热淋等。
《黄芩汤》清热泻火:泻上焦肺火,用于肺热咳嗽或温热病高热烦躁。
《清肺汤》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肿及咽喉肿痛。
《黄连解毒汤》凉血止血:用于内热炽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出血。
清热安胎:用于胎热不安。
《当归散》【黄连】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所致的多种病证,多用于肠胃湿热引起的腹泻、呕吐。
《香连丸》清热泻火:泻中焦心火,用于心、胃、肝、胆等脏腑的实火证,尤心火见长。
《朱砂安神丸》《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疔毒、湿疮痒疹、耳脓、口舌生疮等。
【黄柏】性味苦寒,肾膀胱大肠清热燥湿:用于湿热带下,热淋,足膝肿痛,泻痢,黄疸清热泻火:退虚热,用于肾阴虚证骨蒸潮热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毒,湿疹湿疮③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大血藤,白头翁,马齿苋【金银花】性味甘寒,肺心胃清热解毒:疮痈疔肿,热毒血痢。
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清解暑热:用于暑热中暑。
【连翘】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
《银翘散》《清营汤》疏散风热:用于温病初起卫分证及风热表证。
消痈散结:用于热毒所致的各种疮疡肿毒、乳痈或瘰疬结核等。
“疮家圣药”【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喉④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生地】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斑疹隐隐等。
《清营汤》《青蒿鳖甲汤》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
《犀角地黄汤》养阴生津:用于热病伤津,口渴多饮或消渴证。
《益胃汤》《玉泉散》【牡丹皮】性味苦、辛,微寒心肝肾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临床应用1、用于血热斑疹吐衄2、用于虚热证3、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4、用于疮痈,肠痈⑤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银柴胡【青蒿】退虚热,凉血:用于阴虚内热证。
解暑热:用于暑热证。
截疟:用于疟疾。
三,泻下药(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①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大黄】泻下攻积:用于胃肠积滞,大便燥结,热结便秘尤为适宜。
《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泻火解毒: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之吐血、衄血及火热上炎所致咽喉肿痛、目赤口疮等。
《泻心汤》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阻滞的多种症候:产后腹痛、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等。
《下淤血汤》清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郁结所致的黄疸。
《茵陈蒿汤》四,祛风湿药(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①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木瓜【独活】祛风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重疼痛。
《蠲痹汤》《独活寄生汤》发散风寒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挟湿,肢体沉重,关节酸痛。
羌活治上治表,独活治下治里关联药物(发散风寒药)【羌活】发散风寒,用于风寒表证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及头痛等②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豨莶草【防己】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痹证利水消肿:用于水肿【秦艽】性味苦、辛,微寒,胃肝胆祛风湿,舒筋络:用于风湿痹证,中风不遂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湿疹等退虚热:用于阴虚内热证③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五加皮【桑寄生】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筋骨痿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