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

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项目管理中心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编制:审核:审批:中铁建设集团北京分公司第1项目部2018年3月19日目录1、编制依据 (1)1.1主要规范、规程、图集 (1)2、工程概况 (1)2.1总体简介 (1)3、施工准备 (2)3.1技术准备 (2)4、施工安排 (2)4.1组织管理机构图如下 (2)4.2人员部署 (3)5、通病产生的防治及处理 (3)5.1土方工程 (4)5.2混凝土工程 (5)5.3钢筋工程 (10)5.4模板工程 (11)5.5防水工程 (14)5.6砌体工程 (16)5.7外装工程 (17)5.8屋面工程 (20)5.9耐磨地坪 (21)1、编制依据1.1 主要规范、规程、图集规范、规程表1-1序号类别规范、规程名称编号1 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2 国家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 国家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4 国家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5 国家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6 国家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7 国家建筑基坑工程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8 国家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129 国家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10 国家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1 国家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12 国家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13 国家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50430-200714 国家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15 行业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2、工程概况2.1 总体简介本工程建设用地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用地范围北至拟建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后勤区,南至规划景观水系,西至环球主题公园预留用地,东至拟建环球大酒店及主题公园主出入口。

建筑层高:地上一层4.2米,地上二~三层为3.9米,屋顶设备层为3.6米。

建筑物室内外差0.15米,总建筑高度13.35m(含女儿墙),屋面机房高17.2m,东西长106m,南北宽43m。

建筑性质:多层公共建筑,属于三类办公楼。

总建筑面积:14196㎡。

建筑层数:地上三层。

结构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工程设计使用年限:50年。

建筑抗震设防烈度:8度。

工程总体简介表2-2序号项目内容1工程名称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项目管理中心2建设单位北京国际度假区有限公司3勘察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4设计单位北京市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监理单位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6施工单位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3.1 技术准备3.1.1 针对本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通病进行防治和处理,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同时满足观感要求。

3.1.2项目技术人员按照本方案对劳务分包单位做好书面技术交底、现场交底、安全交底。

4、施工安排针对本工程结构施工要求质量高、工期紧的特点,项目部为了更好地满足工程质量和进度的要求,从而做到合理有序安排施工及明确人员职责,项目部进行管理人员的编制:在总工程师的带领下,土建工程师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结合现场要求编制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并抓施工现场技术交底落实问题,由现场工程师按进度计划进行人机料协调和调度,现场工程师对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控制。

4.1 组织管理机构图如下4.2 人员部署人员岗位职责表3-1 序号姓名岗位岗位职责1 周昌纪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施工资源总协调2 孙鹏项目副经理负责协助施工资源总协调3 刘春辉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施工技术、质量工作4 许宝华计划经理全面施工总体协调工作;负责进度、方案的执行落实工作5 朱盼盼商务经理全面负责施工总成本核算及控制6 文李斌安全总监全面负责施工期间现场安全监督检查7 李新阳土建工程师负责现场施工土建技术管理8 丛培哲土建工程师兼任BIM工程师负责现场土建技术管理及BIM建模9 史怀浩测量工程师负责施工测量、放线工作10 李佳试验工程师负责施工试验工作11 温秀飞质量工程师负责现场施工质量验收及监督检查12 姚境水暖工程师负责现场施工水暖技术管理13 牛聪电气工程师负责现场施工电气技术管理14 张海云文控主管负责施工相关文件管理、资料的收集等工作15 雷晓艳文控负责施工相关资料的收集16 赵晨阳安全工程师负责施工期间现场安全监督检查17 徐宏祥安全工程师负责施工期间现场安全监督检查18 王保峰劳动力管理负责施工现场人员统计及资质管理19 梁凌霄计划工程师负责进度、方案的执行落实工作20 常亮商务工程师负责施工造价管理21 赵江物资主管负责施工物资管理及材料招采22 刘丹材料员负责施工物资资料管理5、通病产生的防治及处理5.1 土方工程5.1.1 超挖现象:边坡面界面不平,出现较大凹陷,基坑板底超挖。

原因分析:(1)采用机械开挖,操作控制不严,局部多挖。

(2)边坡上存在松软土层,受外界因素影响自行滑塌,造成坡面凹洼不平。

(3)测量放线错误。

预防措施:专人指挥机械开挖,预留0.3m厚采用人工修坡;加强测量复测,设高程控制桩,指派专人负责测量高程工作及严格控制拟建建筑物平面定位工作。

治理措施:若出现基坑超挖时应采用级配碎石进行回填。

5.1.2 挖土边坡塌方现象:在挖方过程中或挖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防治措施:根据不同的土层土质采取适当的开挖放坡;做好场地的地面排水措施,基坑开挖范围内有地下水时,采取有效的降水措施;坡顶上弃土,堆载,使远离挖方土方边坡 3~5m;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依次进行,并随时做成一定边坡,以便泄水;避免先挖坡脚,造成坡体失稳;相邻基坑开挖,应遵循先深后浅,或同时进行施工顺序。

5.1.3 回填土下陷现象:基坑、槽回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造成散水坡空鼓下沉原因分析:下陷原因可能为回填时未分层碾压,没有控制最佳含水率,对回填土的施工未进行有效控制。

预防措施:(1)回填土应按规定每层取样检测夯实后的干容重,在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回填上一层,回填土前必须将基底清理干净。

(2)严格控制每层回填虚铺厚度,以保证土层的夯实密实度。

(3)严格选用回填土料质量,控制含水量、夯实遍数等是防止回填土下沉的重要环节。

(4)机械夯填的边角位置仔细夯实,并应使用细粒土料回填。

(5)雨天不应进行填方的施工。

且宜采用碎石类土和砂土、石屑等填料。

现场应有防雨和排水措施,防止地面水流入坑(槽)内。

5.2 混凝土工程5.2.1 混凝土麻面现象: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和碎石外露。

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

(2)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灌注混凝土时缝隙漏浆。

(3)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

防治措施: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木模板灌注混凝土前,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填严,防止漏浆。

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捣,每层混凝土均匀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5.2.2 蜂窝现象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浆少碎石多,碎石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原因分析:(1)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2)未按操作规程浇注混凝土,下料不当,使碎石集中,造成混凝土离析。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允分振捣又下料。

(4)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稳定性不足,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

防治措施:(1)混凝土拌合均匀,颜色一致,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的坍落度及扩展度符合施工和设计要求。

(2)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3)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筑10~20mm厚与构件材料相同的水泥砂浆,之后再浇上部混凝土。

(4)加强模板施工工艺,控制好模板之间的拼缝,模板缝隙拼接严密,缝隙过大的应用双面胶带密封,防止漏浆。

加强混凝土振捣手的责任意识,个别振捣手缺乏责任心,几次出现振捣不到位,漏振现象;项目部对缺乏责任心的振捣手进行更换,对新老振捣手进行技术交底,严格要求按浇筑秩序进行振捣,再以后每浇筑混凝土前对振捣手再次进行交底,加强振捣手的责任心意识,严禁出现振捣不到位,漏振现象。

严格按照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搅拌,控制好混凝土的和易性,对和易性差的混凝土重新搅拌。

浇筑时加铺3-5cm同配比无石子砂浆,加设厚度用标尺控制;并随浇筑砼随铺设,长度不能超过1m随打随加;打灰前4小时向墙壁内浇水,但不能有积水;模板底口与地面之间缝隙封堵采用砂浆进行封堵,外墙及楼梯间模板下部与墙体之间粘贴海绵条,确保不漏浆。

振捣过程中采用50棒间距不大于45cm;振捣时快插慢拔,分层浇筑,设专人用标尺检查,振捣上层混凝土时,将棒插入下层不少于5cm。

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返浆,不再出气泡,且上表面不再下沉为准;控制插棒,快插慢拔;控制插入深度,对上层混凝土振捣须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

难振部位振捣时须设专人用橡皮锤不停打击模板保证密实。

混凝土浇筑中不定时的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

治理方法:混凝土有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的碎石和突出颗粒剔除,尽量形成喇叭口,外口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润,再用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

5.2.3 孔洞现象:混凝土结构内有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

原因分析:(1)在钢筋密集处或预埋件处,混凝土浇注不畅通,不能充满模板间隙。

(2)未按顺序振捣混凝土,产生漏振。

(3)混凝土离析,或严重跑浆。

(4)混凝土中有硬块和杂物掺入,或木块等大件料具掉入混凝土中。

防治措施:(1)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细石混凝土浇注,使混凝土充满模板间隙,并认真振捣密实。

机械振捣有困难时,可采用人工捣固配合。

(2)预留孔洞处在两侧同时下料。

下部往往灌注不满,振捣不实,采取在侧面开口灌注的措施,振捣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然后往上灌注。

(3)控制好下料。

要保证混凝土灌注时不产生离析,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 2m 。

(4)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或冰块等杂物,发现混凝土中有杂物,及时清除干净。

5.2.4 露筋现象: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裸露在表面,没有被混凝土包裹。

原因分析:(1)混凝土浇注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