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古典诗词中透视出得美学

从古典诗词中透视出得美学

从古典诗词中透视出得美学
摘要:文章从两个方面简单的谈了谈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

第一方面,古典诗画的意境,主要是从空间关系上进行分析和阐述的,中国古典诗词和文人画是分不开的,中国古典诗词对以后中国画的发展也有所影响。

第二方面边塞诗中表现的民族精神,这部分主要以唐代的边塞诗为主,简单的写到了初唐、盛唐和晚唐的三个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古典诗词;文人画;边塞诗;唐代
接触中国古典诗词对于我来说应该算是很早了,还没上学时就回背几首唐诗宋词。

当让那时候还只是会背而已,根本不明白那些是什么,更不知道他们在写什么,说什么啦。

现在上了这么多年的学,也算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了浅显的了解。

但自从学习艺术以后,我在理解很多事物(包括文学、自然学科等等)都会不自觉的会跟艺术或是设计扯上关系。

有一位我的专业老师叫这一现象为“通一”,我实在觉得很有意思。

在这里恐怕有要犯毛病啦。

一、古典诗画的意境
每当提到中国古诗词时,我就很自然的联想到中国的绘画(中国画)。

在古代诗画是不分家的,一首诗往往会配有一张画,古代文人只推崇文人画,他们觉得如若太写实就失去了诗词的魅力,也失去了画中的意境和韵味。

早在宋代一位博学家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里就曾讥评大画家李成采用透视立场“仰画飞檐”,而主张“以大观小之法”。

他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
仰画飞檐。

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榔角’。

此论非也。

大都山水之法,改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

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

又如屋舍,亦不应见中庭及巷中事。

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

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

似此如何成画?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能在掀屋角也?”
沈括认为上水画家,并非如常人一样站在一个固定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笼罩全景,从全体上来看,“以大观小”。

把全景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和谐的艺术画面,而不是机械的照相。

那么我想古代的文人、诗人和词人大底追求的也是这种气韵、节奏和和谐吧。

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地。

古典诗词也同中国画一样追求气韵生动、有节奏、有意境。

中国诗人、画家确是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而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也有诗云:“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在某些方面诗人和艺术家的气质也是十分近似的。

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

苏东坡论唐代大画家兼诗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画我们现在不容易见到(传世的现有两三幅)。

我们可以从他的诗中看他的画境(或者你也可以说是从画中看他的诗镜),不难发现他里面的表现空间的手法与后来的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基
本一致。

王维的诗中有一绝句云:
北宅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

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中国画中都有这一特点。

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云:“行道受穷处,坐看云起时。

”杜甫的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都是写出这“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精神意趣。

二、边塞诗中表现的民族精神
古典诗词中有典雅、唯美、婉约的一面,当然也有他豪放、大气的一面。

这里仅以唐代的边塞为主。

初唐时期,因为唐朝刚刚建立,这正和人的少年时代一样,带着一种活泼的朝气。

初唐是唐代三百年的一个开始时期,初唐的统治者唐太宗,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赶超古今。

而那时候的诗人,也能一洗六朝靡靡的风气,他们都具有高远的眼光,把我这显示努力的生活,他们都有投笔从戎,立功海外的壮志,抒写伟大的怀抱,成为壮美的文字。

就连当时的诗人都如此,当时的政治家魏征也有一首遇诗:《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我么看他的“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是何等的气概!这种有力的风格,对唐代诗坛的影响很大。

在初唐诗人之群里,首屈一指的,要数陈子昂了。

他是唐代文学革命的先锋,他的诗歌也流露着极强的民族意识。

到了盛唐,国家对外战争的次数更多,社会的组织也渐渐呈着不安状态,所谓“长安之乱”就是在这时种下的种子。

那个时期的诗人,目击“内忧外患”相因未已,他们一方面诅咒内战,如度少陵的《石壕吏》等篇,充满着厌恶战乱,悯恤无辜的意义。

另一方面都存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壮志。

以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代表。

王昌龄的诗: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读了一些唐代诗人的诗歌后,不得不佩服他们对于修辞学的讲
究,字句的美术化,使我觉得十分满足,而音律的婉转洋溢,真可谓”弦弦掩仰声声思”了!但其实晚唐的诗人颓废的,晚唐的诗是没落的。

虽然一直都有学习和接触古典诗词,但仍然觉得自己对诗词的了解甚少,着道的也十分有限。

因而文章大底从两个方面谈中国古典诗词。

学习中国古典诗词非一日(或一时)之功。

日后课虽然是结束了,但这并不代表对古典文学的关注减少,文章粗浅的从两方面谈了谈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和看法。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