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印度教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汇了许多其他宗教的思想和信仰,因此它是一个由多种哲学、道德体系相结合而成的复杂的综合体。
在印度教的内部,不同的教派、不同的种姓或社会阶层也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活动。
尽管各个教派在信仰。
哲学和伦理上有很大的差别,甚至相互矛盾,但是有一些最基本的教义和信仰仍然是广大印度教徒所公认的,如承认吠陀的权威。
梵我同一、业报轮回、精神解脱、瑜伽修行等理论。
(一)承认吠陀权威承认不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性,乃是区分印度教与其他宗教的分水岭。
凡是印度教的派别,都必须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性,否则就不属于印度教。
何谓“吠陀经典”?吠陀经典,就是指印度教的一批最古老、最富权威性的典籍,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
它们又被印度教徒称为“吠陀天启”,所谓“天启”,就是“神的启示”,因此这批经典都被看做是神的启示。
吠陀本集有四部,包括《梨俱吠陀》、《婆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阔婆吠陀》。
《梨俱吠陀》产生于公元前15op年至前1000年,是印度教最早的一部经典,全书共十卷,收集了1000多首赞颂神灵的诗歌。
《婆摩吠陀》是一部颂神的歌曲集,它把《梨俱吠陀》的大部分赞神诗都配上了曲调,供教徒在祭扫仪式中吟唱。
《耶柔吠陀》是讲如何举行祭祖的典籍,《阿阔婆吠陀》是一部巫术和咒语的汇编。
梵书形成于公元前lop年至前700年间,现存的有15种,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讲仪轨——祭祖仪式的具体规定,二是讲释义——对赞歌、祭词、咒语的解释等。
森林书也有许多种,它们是在梵书之后进一步阐述祭把理论的典籍。
奥义书大都产生于公元前700年至前500年间,现存的有100多种,其中主要有13种。
奥义书是专门阐述印度教宇宙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哲学经典,其中心内容是“梵我同一”和“业报轮回”等学说。
从吠陀本集,经过梵书、森林书一直到奥义书,这些典籍在内容上都是有联系的,先后依属的,因此它们被统称为“吠陀经典”。
按照印度教的观点,佛教后那教以及代表世俗文化的顺世论都否定吠陀经典的权威性,提出许多反吠陀的观点,因而被斥责为“沙门思潮”或“非正统派”。
印度教所属的各个教派,如毗湿奴派、湿婆派、性力派等,则都把吠陀作为最基本的经典。
印度教的各种哲学流派——数论、胜论、正理论、瑜伽论、吠檀多论和弥漫差论,也都是在承认吠陀权威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因此它们被称为“正统派哲学”。
由于吠陀在印度教中的至上地位,所以后代出现了许多阐释吠陀的经论。
有的人还从诗韵、字源、语法、天文学等方面研究吠陀,建立起所谓的“吠陀辅助学”。
《摩奴法典》曾明确规定:学习吠陀是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高级种姓必须履行的义务,而首陀罗由于等级低下是不允许学习吠陀的。
出身高级种姓的人把学习吠陀看做是最大的荣誉和精神的再生。
这些人一般在七八岁时就被送到宗教导师家专门学习吠陀,去前必须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即所谓的“人法礼”。
印度教徒认为,父母只给了他第一次生命,即肉体生命,而学习吠陀则可以使他获得第二次生命,即精神生命。
由此可见,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吹陀经典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二)梵我同一“梵我同一”论,是阐述印度教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学说。
它是印度教的主要信仰之一,在印度教的思想体系中从古至今都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种学说起源于奥义书,大成于公元8世纪商羯罗所建立的吠檀多不二论,后来一直延续至今,大约经历了近3000年的历史。
早在《梨俱吠陀》时代的后期,印度教的圣贤们就开始对宇宙的起源、人的本质等问题进行思考和争论。
他们从众多的神灵中概括出宇宙统一之神,如梵天——宇宙创造之神就是其中之一。
在后来的梵书中,梵天的概念已经演化为宇宙的实体,它不仅创造了世界万物,而且掌管着天、地、空三界。
继之而来的森林书又进一步发展了梵天的概念,宣称“万物从梵天而产生,依梵天而存在,在毁灭时又复归于梵天”又尽管如此,那时的梵天仍然是有形象的人格化的神。
到了奥义书时期,婆罗门学者则把梵天进一步抽象化,去掉它的人格形象,使它转化为纯粹的哲学概念——梵。
他们用梵文中的阳性名词“梵”(Brahma)取代了阴性名词“梵天”(Brahma)。
奥义书的著者们把梵作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万物的根本和始基。
它不具有任何属性和形式,是用人的语言所不能表述的。
为了突出梵的至高性,他们还采用遮诠法,即通过否定来达到肯定的方法,称梵“不是这个,不是那个”等等。
奥义书在把宇宙的本质概括为“梵”的同时,还把人的本质概括为“我”或“自我”(即梵文“阿特曼”,Atman)。
“我”实际上就是人的灵魂,它位于人的肉体之中,代表人的精神本质。
《歌者奥义书》这样描写“我”:“阿特曼是我的灵魂,处于我心,小于米粒、或麦粒、或芥子、或黍、或黍子核。
我这个心中的灵魂,大于天、大于地、大于空、大于万有世界。
”到底人与宇宙是什么关系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奥义书提出了“梵我同一”的学说。
所谓“梵我同一”,也就是说,人的灵魂或本质“我”只是宇宙灵魂或本质“梵”在人世间的一种显现,“我”是“梵”的一部分,“我”是“梵”在人体中的代表,两者同根同源同体,是同一不二的。
这种学说的建立,是为印度教的最终目标——精神解脱制造理论根据的。
奥义书的著者们一方面把梵视为宇宙的创造者,万物的本源;另一方面又把它描绘成具有无限欢乐的极乐福境,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
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我”就是“梵”降临世界,在人体中的一种显现。
“我”在人世间受到肉体各种欲望的束缚,它的无限欢乐和智慧的本性一时还表现不出来,但是它有恢复其自己本来面目的还原于梵的要求。
因此,一个人只要进行瑜伽修炼,克服私欲,就能使“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还原于梵,恢复其本来的面貌。
这样,人的灵魂就可以实现解脱,达到永生极乐的境界。
中世纪的吠檀多哲学继承了古代奥义书的“梵我同一”思想。
各种吠檀多论者在论述“梵”与“我”的关系上产生了分歧,从而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派别——吠檀多不一不二论、吠檀多不二论、吠檀多限制不二论、吠檀多二无论等,但是他们的学说都没有超出“梵我同一”的大范畴。
在吠檀多哲学中,以乔荼波陀(Gaudapada,640—690年)和商羯罗为代表的吠檀多不二论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
乔茶波陀所著的《梵经》把梵称为“最高我”或“最高者”,认为它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在空间上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在时间上也是永恒不灭的。
他还把人的灵魂称为“身我”或“生命我”,认为身我也是一种精神,是宇宙精神——梵的显现。
梵与我的关系就好比灯与灯光、火与火花、太阳与其映在水里的影子一样。
商羯罗继承和发展了乔茶波陀的“梵我同一”学说,并提出了上梵和下梵的观点。
他认为,以圣者之见,即以那些已经消除无明而获得真智的宗教圣者来看,梵是绝对、永恒。
惟一的实在,不具有任何形式和属性,这种梵称为“上梵”。
但是,以凡夫之见,即以那些仍受无明限制而具有愚智的俗人来看,本来无形无性的梵就变成了有形式有属性的梵,甚至把各种神灵以及世界万物都看成了梵,这种有形式有属性的梵被称为“下梵”。
上梵是超越时空、超越主客观的绝对实在,而下梵则是被无明的人所主观化了的现象存在。
在商羯罗看来,世界万物就是这种被主观化了的下梵,是不真实的,正像人们把绳子幻现为蛇一样,产生这种幻觉的原因就在于无明。
因此,他主张一个人要获得解脱,就必须消除无明,变愚智为真智,证悟绝对的实在——上梵。
到了近现代,“梵我同一”的学说仍然是印度教哲学家所论述的重要课题。
近现代哲学家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自然科学的影响,开始对古代吠檀多哲学进行革新。
虽然他们都反对商羯罗的“世界虚幻”论,但是大多数人还是继承了吠檀多论的“梵我同一”思想。
即使他们对“梵我同一”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是基本思想还是一致的。
近现代印度教哲学家对古代吠植多的这种革新思潮,被人称为“新吠檀多思潮”或“新吠檀多主义”。
这个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奥罗宾多、薄泰恰里耶、薄格万·达斯、拉达克里希南等等。
如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行动吠檀多”、奥罗宾多的“整体吠檀多”和拉达克里希南的“完整经验吠檀多”等理论,都是在继承“梵我同一”学说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通过融会两者所建立起来的新型吠檀多哲学。
这些哲学理论作为印度教徒的主要信仰之一,对现代印度教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业报轮回“业报轮回”的理论,属于宗教伦理学说,是印度教的根本教义之一。
它与“梵我同一”、“精神解脱”等理论相辅相成,构成了印度教的基本信仰。
这种理论起源于奥义书,后来被印度教的各个教派所承袭,一直延续至今,对印度教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吉那教虽然反对吠陀权威,但是它们却接受了奥义书中的“业报轮回”学说。
因此,这种观念随着佛教的传播,也传人我国,对我国伦理思想的发展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业报轮回”说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灵魂不死的观念。
奥义书的圣贤们继承和发展了灵魂不死观念,提出了“业报轮回”理论。
他们把人看做是小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一样,也包括物质和精神两部分。
物质部分指人的肉体,而精神部分指人的灵魂,或称“我”。
灵魂是人体中永生不灭的精神,它与大宇宙的最高精神——梵是同一不二的。
人的死亡只是肉体外壳的断灭,而内在的灵魂却是不死的。
一个人死后,他的灵魂摆脱了原来的肉体,可以在另一个肉体躯壳中复活或再生。
人的这种生生死死的不断循环,就是所谓的“轮回”。
那么,人死后灵魂将在什么样的躯壳中再生呢?换句话说,人转世后的形态是什么呢?按照奥义书的观点,这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生前所做的行为。
人的行为,又称为“业”。
“业”包括身、口、意三个方面,也就是行动、语言、思想三个方面。
他们认为,人的任何行为,即“业’都会引起“果报”,“果报”是绝对不能避免的。
人死后,善业将有善报,恶业将有恶报——这就是所谓的“业报”。
根据人生前的“业”而产生的不同“果报”,奥义书提出了“三道四生”说。
“三道”是讲:一个教徒如果虔诚地崇信神明,奉行吠陀的规定,他的灵魂将达到“天道”(神的地位),转世为各种神灵;如果稍差一些,他的灵魂将投人“祖道”(人的地位),转世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高级种姓;如不崇信神明,违反种姓规定,他的灵魂就要沉沦为“兽道”(动物的地位),来世将变成首陀罗或各种动物。
“四生”是讲:灵魂依据人生前的行为而分别投入四种不同的形态——“胎生、卵生、湿生、种生”。
“胎生”是指从母体胎中生化出来的生物,如人和哺乳动物等;“卵生”是指从卵中孵化出来的生物,如鸟、鸡、鸭等;“湿生”是指从湿气中生出来的生物,如蚊、虫等;“种生”指从种子中生出来的生物,如草、木等各种植物。
由业产生果报,由果报产生灵魂转世的形态,善业善报,恶业恶报——这就是“业报轮回”学说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