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今社会知识越来越重要,人民对精神文明关注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
提高,特别对图书馆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在大学图书馆更是广大大学生有待开发的巨大宝藏,所以对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情况作出调查,通过了解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情况改善图书馆,以
便更利于服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提高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学识,给未来祖国建设打
下坚实的基础!
一、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1、1 是我们在校大学生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学校图书馆的问题。
(1)对图书馆的了解和使用程度普遍不高
对图书馆馆藏资源位置的了解应该是很好的利用图书馆的一项最起码的要求,调查结果(见表4)却有点出人意料,只有8.1%的调查对象选择“都很了解”,与“完全不了解”(5.9%)的人所占的比例相近。
选择“小部分了解”的近书馆利用过程中的片面化倾向有关,上图书馆大多只是集中于去图书馆借书,还书。
而图书馆的阅览室很少涉足,这一现象可以通过表5得到说明.
有近40%的学生“几乎没有去过”或“每学期几次”去图书馆阅览室阅览图书,这
一比例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都是太高了。
调查结果(表6)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平均每月借书量为1-4本,其中借阅1-2本的比
3-4本的人数还要稍多,为了更清楚的分析这一问题,我们还查阅了两份有关“大学生人均借阅量”的文献资料。
第一份是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于2003年十月对每个院系的人均
借书量的统计,统计显示月均借书量最高的院系为4.1册/人,最低为2.2册/人,也就是说,各院
系人均月借书量大致在2-4册.这一范围与我们的调查结果相符合,另一份文献是清华大学图
书馆顾鋆文研究员对1955-1994年清华大学人均年借阅量的统计.这里有两个数据值得我们重视:1984-1988年清华大学学生人均借书量为49.18册/年,1990-1994为41.06册/年.若取我们
调查数据的人均借书量的众数3.5册/月,则有人均借书量26册/年(一学年按8个月计算).这
一数据远远低于清华大学1984-1988年人均借书量的49.18,也低于清华大学1990-1994年的41.06。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和大学校园中的学风和文化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80年代
的大学生经历了精神荒漠的文革,有着普遍的知识饥渴,图书馆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之一.90年
代以后,随着大学校园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倾向的加强,大学生在书本和图书馆中能得到的精神“刺激”少了,所以为之付出的时间也就相应的减少了.
调查显示,有百分之八十的同学提出自习室的位子太少,要求再开设一间自习室;有百
分之八十五的同学反映,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机子太少,也希望图书馆再增多电子阅览室的机子;还有近百分之六十的同学提出,图书馆专业参考书目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要求图书馆多进
一些专业参考书目。
2.
图书馆的需求很大而且在不断上涨!
针对同学提及的自习室位子少,电子阅览室机子太少的问题,我又做了进一步的实地调查,据调查学校图书馆已在图书馆一楼和五楼分别设立了自习室,在图书馆一楼和五楼分别开设了一个电子阅览室,其规模可以说是不小的了,在自习室,我发现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同学喜欢占位子,早上来了,随便扔下几本书这位子今天就属于我的了,当有事或有课的时候,我就出去,会来了位子仍然是我的,这样就使资源没有能充分的利用,图书馆不可能为在校的每一位学生的提供一个位子,做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要多为别人着想,当你有课后有事的时候请把你的书带走,把位子让给需要看书的同学,所以我说是我们的问题,而不是学校图书馆的事情。
对于电子阅览室更是叫人气愤,学校图书馆开设电子阅览室是给同学学习用的,不
是开网吧的,更不是娱乐场所,当走进阅览室,近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学都是在聊QQ、玩
游戏,这是学习的地方,不是网吧!也不是娱乐场所!所以这也是我们的错,不是学校
图书馆机子少的原因!只要同学们都端正态度、提高认识,真正把现有的资源利用好,
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所以我说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1、2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
对于同学提出的专业书目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这一问题,我认为主要还是我们的
问题,因为我们没有充分地利用学校图书馆给我们提供的资源。
据调查有百分之七十的
同学不会用图书馆设立的网上数据库、电子书刊;百分之四十的同学不会到图书馆四楼
样本库找自己所需要的专业参考书目,图书馆能外借的专业参考书目本身就很有限,不可能为每一位同
学的提供一本所需的书目吧!可是近百分之五十的同学借了专业辅导书就据为说独用,很长时间,
甚至是到学期末了才还,这就没有走到资源共享,而是资源被个别人所独享!
所以我还是说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不是学校图书馆的问题!
二、开设一间考研和考公务员辅导书目的阅览室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据调查近百分之十的同学选择考研,提高自己的
专业知识水平,为以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添金镀银!但是要在短时间类在浩如烟海的
馆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给喜欢读书、有上进心的同学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借书途径,特此建议图书馆
成立一间专门针对考研和考公务员的阅览室。
在调查之后,我们思考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大学生利用图书馆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被部分学生漠视,在另一方面被作为单
一的工具利用.图书馆被漠视自然应受到警惕,而将图书馆作为单一的工具利用是否可
取了?我们利用图书馆的好坏是否只取决于利用的多少?利用图书馆的质量又如何衡量?
这些问题在这个校园氛围里是不适宜提出来的,因为图书馆在大多数的眼里便是一个工
具,专业学习的工具,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工具.图书馆里的书籍资源都是供我们达到一定
目的的东西,利用得多则可以达到目的,也是校园良好学风的一部分.不从这一出发点思
考,我们的调查可能无法进行.但是在调查之末,我们仍将提出这一问题:图书馆不只是
一个外在的工具,通过它我们也可以得到自身精神素质的提高.
2、学校图书馆的困境也是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困境,这里所说困境是根本上的.面
对网络的突起,一台电脑便可以装下整座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并且检索更加方便.也许可
以说图书馆同样可以利用电脑储存资源.但在这个意义上,图书馆和机房又有什么区别.
除了提供书籍资源,图书馆是否还可以直接与学生"对话",比如把人文讲座设在图书馆,
图书馆定期开展文化,学术活动.以这种方式,图书馆或许更能体现其在信息时代存在的必要.
3、最后一点,反思我们的调查,在数据面前我们确实感到束手无策,却又不甘心只是一番不得要领的描述,因此在讨论调查报告大纲和撰写调查报告过程中,加入了自己许多的价值判断.一方面它使调查更具问题意识,但是同时它也破坏了调查的客观性,调查中的许多观点仍有主观假象的意味.特别是第三部分.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下次调查的理论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