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刑法2
(一)政治类犯罪
1、危害皇权与国家政权罪 在维护皇权方面,中国古代刑法经过长期 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谋反” 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谋反”、“谋 叛”、“谋大逆”、“大不敬”等罪名, 谋大逆” 大不敬” 并将其纳入“十恶” 并将其纳入“十恶”重罪,予以非常严厉 的处罚。另外对于泄露皇帝行踪、住所、 言语机密以及欺谩、诋毁、诬蔑、怨恨、 诽谤皇帝等行为,中国古代刑法都做出了 非常详尽的处罚规定,严格维护君主的权 威。
(一)政治类犯罪
在维护中央集权方面,中国古代刑法除了“ 在维护中央集权方面,中国古代刑法除了“谋 反”、“谋叛”等重要罪名外,还形成了一些独 谋叛” 具特色的罪名。如汉代规定:辅佐诸侯的大臣发 现诸侯有罪而不报告中央,为“阿党” 现诸侯有罪而不报告中央,为“阿党”罪;中央 朝臣结交京外诸侯,为“附益” 朝臣结交京外诸侯,为“附益”罪;舍弃朝廷的 官职而奉事诸侯,为“左官” 官职而奉事诸侯,为“左官”罪;诸侯王擅自越 出其封国国界,为“出界” 出其封国国界,为“出界”罪,等等。 此外,中国古代刑法还必须承担起制裁被统治人 们的反抗的使命,尤其是对农民起义进行严刑峻 法的镇压。如汉代形成的三人以上无故聚众饮酒 的“群饮酒”罪、为起义农民通告情报、充当向 群饮酒” 导、供给饮食的“通行饮食” 导、供给饮食的“通行饮食”罪等,都承担着镇 压人们反抗的重大使命。
(二)人身类犯罪
4、诬告罪 秦律开始对诬告罪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秦律开始对诬告罪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并且实行 诬告反坐的原则。 诬告反坐的原则。汉律继承了秦律关于诬告罪的 规定,出现了“告反逮受” 诬罔” 规定,出现了“告反逮受”、“诬罔”等律文与 罪名。唐律对诬告罪的规定则更加详尽, 罪名。唐律对诬告罪的规定则更加详尽,其对诬 告数罪采取区别对待原则, 告数罪采取区别对待原则,即重罪属实而轻罪为 或数罪轻重相等但一罪属实而余罪为虚, 虚,或数罪轻重相等但一罪属实而余罪为虚,则 不构成诬告罪;倘若重罪为虚而轻罪属实, 不构成诬告罪;倘若重罪为虚而轻罪属实,则以 重罪减去轻罪后所剩之刑反坐告者。 重罪减去轻罪后所剩之刑反坐告者。明、清律对 诬告罪的处罚较唐律为重,基本上采取的是“ 诬告罪的处罚较唐律为重,基本上采取的是“反 坐加重”的原则, 坐加重”的原则,并责令诬告者赔偿受害人一定 的损失, 的损失,如被害人及其亲属因诬告而在发配过程 中死亡,诬告者还要被处以死刑。 中死亡,诬告者还要被处以死刑。
(一)政治类犯罪
除了一般性的渎职犯罪以外, 除了一般性的渎职犯罪以外,中国古代刑法还规 定了名目繁多的司法渎职罪与军事渎职罪等特殊 性的渎职罪名。就司法渎职罪来说, 性的渎职罪名。就司法渎职罪来说,对于司法官 吏故意或者过失出入人罪、不依律论罪、 吏故意或者过失出入人罪、不依律论罪、私放在 押人员或者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 押人员或者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接受囚犯财 物而指使其翻供等行为, 物而指使其翻供等行为,历代律典都有相应的罪 名规定。就军事渎职罪而言,对于擅自发兵、 名规定。就军事渎职罪而言,对于擅自发兵、征 兵有失公平、主将临阵退却、 兵有失公平、主将临阵退却、军需供应延误等行 都规定有特别细致的罪名。 为,都规定有特别细致的罪名。
(二)人身类犯罪
就亲属间的奸淫罪而言,唐律的规定更加详细: 就亲属间的奸淫罪而言 , 唐律的规定更加详细 : 与缌麻以上亲、缌麻以上亲之妻、 与缌麻以上亲 、 缌麻以上亲之妻 、 妻前夫之女以 及同母异父姊妹通奸的,徒三年;强奸的, 及同母异父姊妹通奸的 , 徒三年 ; 强奸的 , 流二 千里;造成伤害的, 妾减一等。 千里 ; 造成伤害的 , 绞 ; 妾减一等 。 与小功以上 亲通奸的,流二千里;强奸的, 亲通奸的 , 流二千里 ; 强奸的 , 绞 。 与父亲或祖 父的妾以及伯叔母、姑母、 儿媳、孙媳、 父的妾以及伯叔母 、 姑母 、 姊 、 妹 、 儿媳 、 孙媳 、 侄女等通奸的, 如父、祖之妾未曾生子的, 侄女等通奸的 , 绞 ; 如父 、 祖之妾未曾生子的 , 则减一等处罚。 则减一等处罚。 就特定职务或职业者构成的奸淫罪而言, 就特定职务或职业者构成的奸淫罪而言,唐律对 于监临、 于监临、主守等地方长官于其管理领域内犯奸以 及道士、尼姑、僧人等犯奸者, 及道士、尼姑、僧人等犯奸者,也专门规定了罪 名。
(一)政治类犯罪
2、破坏政令罪 首先,在田宅、户口管理方面,规定了“脱漏户 首先,在田宅、户口管理方面,规定了“ 口”、“占田过限”、“在官侵夺私田”等罪名。 占田过限” 在官侵夺私田” 其次,在赋税、徭役管理方面,对于偷漏赋税、 逃避差役、擅自征纳税收等行为,中国古代刑法 都有相当繁多的罪名规定,如秦代规定:已下达 征发徭役命令而逃走不报到,为“逋事” 征发徭役命令而逃走不报到,为“逋事”罪;到 达徭役地点而又逃跑,为“乏徭” 达徭役地点而又逃跑,为“乏徭”罪。最后,在 货币、市场管理、交通秩序、社会秩序等方面, 中国古代刑法也规定了相当繁杂的罪名,对私自 铸造货币、扰乱度量衡、任意哄抬物价、赌博等 行为进行刑法上的制裁。
(一)政治类犯罪
4、渎职罪 就失职的犯罪而言, 就失职的犯罪而言,一般性的渎职罪对推举考试 不实、延期不施行官方文书、 不实、延期不施行官方文书、忘记办理皇帝诏书 所规定的事项、 所规定的事项、不报或者虚报所辖管理区域的灾 所辖管理区域田畴荒芜等行为, 情、所辖管理区域田畴荒芜等行为,都规定了专 门的罪名条款。就擅权的犯罪而言, 门的罪名条款。就擅权的犯罪而言,一般性的渎 职罪对官署人员设置过限或者不应设置而设置、 职罪对官署人员设置过限或者不应设置而设置、 州县地方长官私自出界、 州县地方长官私自出界、私自改定皇帝圣旨或者 官方文书、 官方文书、在任长官私自为自己树碑立传或者歌 功颂德、上言大臣德政等行为, 功颂德、上言大臣德政等行为,也都有相当繁多 的罪名条款。 的罪名条款。
(一)政治类犯罪
3、贪赃罪 夏朝的“ 罪就是对贪赃罪的最早规定, 夏朝的“墨”罪就是对贪赃罪的最早规定, 而商朝将“殉于货色”列为“淫风”之一, 而商朝将“殉于货色”列为“淫风”之一, 其实也是对贪污受贿的惩处。 其实也是对贪污受贿的惩处。西周时期的 五过之疵”专门规定了“惟货” “五过之疵”专门规定了“惟货”这种贪 污腐败导致司法不公的行为,秦朝称贪污、 污腐败导致司法不公的行为,秦朝称贪污、 贿赂罪为“通钱” 对其严惩不贷。 贿赂罪为“通钱”,对其严惩不贷。汉律 开始设立“主守盗” 开始设立“主守盗”、“受所监”、“受 受所监” 赇枉法” 假借不廉”等一系列贪污、 赇枉法”、“假借不廉”等一系列贪污、 贿赂罪名 。
(二)人身类犯罪
2、奸淫罪 奸淫谓指“ 男女不以义交” 依照唐律, 奸淫谓指 “ 男女不以义交 ” 。 依照唐律 , 奸淫作为类罪可以分为三类: 奸淫作为类罪可以分为三类 : 一是一般的 奸淫罪, 二是亲属间的奸淫罪, 奸淫罪 , 二是亲属间的奸淫罪 , 三是特定 职务或者职业者构成的奸淫罪。 职务或者职业者构成的奸淫罪。 就一般的奸淫罪而言, 就一般的奸淫罪而言,又有和奸与强奸之 分,并因犯罪主体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份不同以及对象不 同而异其刑,如果奸而又伤的, 同而异其刑,如果奸而又伤的,则按斗殴 伤加一等处罚。 伤加一等处罚。
(二)人身类犯罪
6、过失杀 过失杀是指主观上疏忽大意或者不能预见 也无法避免而导致他人人身伤亡, 也无法避免而导致他人人身伤亡,一般 “以赎论”,即允许以铜赎罪。 以赎论” 即允许以铜赎罪。 唐律在伤害罪方面的设置主要散见于《 唐律在伤害罪方面的设置主要散见于《斗 讼律》 讼律》中,往往都是依伤害的轻重分别设 立定罪量刑的条款,并且规定有“保辜” 立定罪量刑的条款,并且规定有“保辜” 制度 。
(二)人身类犯罪
唐律对杀人、伤害罪的规定更为完备, 唐律对杀人 、 伤害罪的规定更为完备 , 尤其是在 杀人罪方面,还形成了所谓的“六杀” 杀人罪方面,还形成了所谓的“六杀”: 1、谋杀 谋杀是杀人罪中最严重的犯罪, 谋杀是杀人罪中最严重的犯罪 , 是指经过预谋与 策划的杀人。多数谋杀罪还被列入“十恶” 策划的杀人 。 多数谋杀罪还被列入 “ 十恶 ” 。 谋 杀属于阴谋犯罪,谋即成立犯罪,如果谋而未成、 杀属于阴谋犯罪 , 谋即成立犯罪 , 如果谋而未成 、 杀而成伤或者将人杀死,则属于不同的犯罪形态, 杀而成伤或者将人杀死 , 则属于不同的犯罪形态 , 处罚也分别由徒刑、流刑至死刑(绞与斩) 处罚也分别由徒刑、流刑至死刑(绞与斩)。 2、故杀 故杀就是故意杀人,但事先并无预谋, 故杀就是故意杀人,但事先并无预谋,往往是临 时起意或者情急杀人,一般处以斩刑。 时起意或者情急杀人,一般处以斩刑。
(二)人身类犯罪
3、掠夺、拐卖人口罪 掠夺、 以唐律为例,首先是规定了一般的“略人略卖人” 以唐律为例,首先是规定了一般的“略人略卖人” 罪,即对掠夺人口或者掠夺并拐卖人口的行为根 据受害人所受待遇不同而予以不同的处罚, 据受害人所受待遇不同而予以不同的处罚,受害 人被略卖后的身份越低贱, 人被略卖后的身份越低贱,略卖人所受刑罚处罚 越严厉;其次,由于奴婢没有独立的人格, 越严厉;其次,由于奴婢没有独立的人格,所以 专门规定掠夺、买卖奴婢与盗取、买卖财物一样, 专门规定掠夺、买卖奴婢与盗取、买卖财物一样, 按强盗或窃盗处理;第三,略卖亲属关系中的卑 按强盗或窃盗处理;第三, 与斗杀卑幼无异,按斗殴杀法论处;最后, 幼,与斗杀卑幼无异,按斗殴杀法论处;最后, 对被掠夺人口予以买受的一方进行严厉的处罚。 对被掠夺人口予以买受的一方进行严厉的处罚。
(二)人身类犯罪
1、杀人、伤害罪 早在三代之前,杀人罪已见于史料,称为“ 早在三代之前,杀人罪已见于史料,称为“贼”。 《法经》规定杀人者予以处死,并籍没其家,足 法经》规定杀人者予以处死,并籍没其家, 见惩罚的严厉。秦律中屡见“贼杀人” 见惩罚的严厉。秦律中屡见“贼杀人”、“贼伤 的提法,并对教唆杀人、 人”的提法,并对教唆杀人、拒捕杀人等具体杀 人行为以及伤害罪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汉初, 人行为以及伤害罪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汉初, 刘邦约法三章,杀人与伤害罪就占据了两项, 刘邦约法三章,杀人与伤害罪就占据了两项,后 来汉律还逐步对“谋杀” 来汉律还逐步对“谋杀”、“斗杀”、“戏杀”、 斗杀” 戏杀” 狂易杀人” 轻侮杀人” “狂易杀人”、“轻侮杀人”等不同情节的杀人 予以区别对待。 罪,予以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