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xx县粮食产量因素分析
xx县位于豫东北平原,地处东经114°23′—114°59′,北纬35°12′—35°47′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属于黄河支流金堤河流域,西部和北部边界地带属于海河支流卫河流域,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理化性状好,光照充足,适宜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尖椒等生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xx县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其中小麦常年(近五年平均)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单产456公斤,总产74万吨,玉米常年(近五年平均)植株面积76.8万亩,单产518公斤,总产40万吨。
二、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xx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受流水分选规律的影响,不同地带冲击物的类型不同,造成xx县土壤的多样性。
表层质地主要分砂壤、轻壤、中壤和粘土四大类,其中砂壤型耕地42.8万亩,轻壤型耕地87万亩,中壤型耕地49.6万亩,粘土型耕地15.6万亩。
在xx县境内,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肥力的最主要因素。
在粮食生产中,作物品种、土壤肥力水平和管理技术决定了产量的高低和增产潜力。
不同的土壤特性、不同的肥力水平和不同的田间管理措施,常常导致各种作物之间、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之间和同一品种不同区域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异性。
一、不同土壤质地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粮食作物在砂壤、轻壤、中壤和粘土地都可种植,但由于土壤特性的不同,保水保肥能力不同,品质、产量都表现出不同的差异。
据调查分析(见表二),同一作物,在相同的田间管理措施下,由于粘土和中壤地,土壤肥沃,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能力强,小麦和玉米产量均偏高,而轻壤和砂壤地质地偏轻,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能力差,养分含量低,造成同一作物之间产量差异较大。
因此,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科学进行田间管理是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最重要措施。
表二不同作物在不同质地上产量调查表
单位:万亩、公斤
二、技术服务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近年来,xx县以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新型农民培训等农业科技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收到了显著效果。
从2005--2008年科技示范户与全县小麦产量对照看(见表三),科技示范户利用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生产成本降低,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因此,进一步加强主体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是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最根本的措施。
表三科技示范户与全县小麦平均产量对照表
单位:公斤
三、农田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xx县年降雨量在600毫米左右,与作物生长需要不吻合,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必须依靠机井灌溉,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是影响粮食稳定生产的重要因素。
2008年全县拥有机井35059眼,平均每眼井控制面积53亩,因个别地方机井老化,机井控制面积偏大,最大达70多亩,干旱年份浇一遍水需要十多天,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近年来,xx县全面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标准粮田建设和节水灌溉工程项目。
通过项目实施,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机械化耕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项目区5—7天就可以浇一遍水,比过去节省3-5天时间,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每年小麦亩产增加13.3公斤,玉米亩产增加16.8公斤。
因此,进一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