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论文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班级:08物流姓名:綦淇学号:************日期:2011年6月22日关于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990—2005年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以粮食产量为应变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和成灾面积五种可量化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
同时,对模型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于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一、文献综述1、《近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赵俊晔,李秀峰,王川著……采用逐步回归和灰色关联分析对1991~2004年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粮食产量变化主要来自稻谷单产变化及玉米和小麦播种面积的变化。
有效灌溉面积与粮食产量一直保持高的关联度;成灾面积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剧烈变动,其关联序仅次于有效灌溉面积;化肥、农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用塑料薄膜等用量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逐渐下降。
2、《中国粮食产量分析及展望》新浪财经……自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发展,产量不断提高,但这一过程也呈现出我国粮食产量存在周期性波动的特点,而且粮食产量的动波动基本上与粮食价格相吻合。
未来我国粮食供求形势还不容乐观,粮食价格从长期看仍然有上涨要求。
3、《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王玉斌,蒋俊朋,王晓志,陈慧萍著……基于最小信息准则采用扩展ADF法对1949—2004年中国粮食及水稻、小麦、玉米产量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其在原始序列水平上均为平稳时间序列;采用TARCH 模型与EGARCH模型对以上数据的增长率数据进行非对称性检验,结果表明,波动具有"杠杆效应",负面影响比等量正面影响导致更大波动;根据扩展C-D函数运用1978—2004年中国粮食生产相关数据构建了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实证模型,结果说明,投入变动对粮食产量波动有同向影响,经济作物比较收益情况对粮食生产有反向作用,粮食本身收益情况并非影响生产的关键因素,粮食生产对气候等自然条件依赖性较强。
4、《我国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杨巍著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农业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长期短缺向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18万吨增长为2005年的48402.2万吨,年均增长速度5.85%,技术进步带来的单产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为我国粮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着转化率低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30%~40%,很多成果没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很复杂,既有推广应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也有成果应用主体的科技意识和接受能力差的问题,还与成果本身适用性密切相关。
科技成果只有适应了生产力的要求、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5、《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利用协整理论分析1983—2003年数据》张驰,乔现伟著……利用1983—2003年数据,运用协整理论来对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误差修正模型。
发现我国近年来粮食产量的连续下降不是由于自然原因和对农业的投入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农业的政策和其它的原因造成的。
6、《多元统计分析在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为例》任平,王广杰,何伟,蒋贵国著……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四川省作为全国的人口大省、粮食大省,粮食安全不容忽视。
采用多元统计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四川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确定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7、《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熊吉峰,王雅鹏著……通过通径分析,认为单产与化肥施用量是影响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因素。
应通过科技进步与精耕细作来增加粮食产量。
8、《1978年以来,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薛国琴……1978年至今,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增长的趋势,但1978—1984年这段时间比1984年至今增长率要高。
本文就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尤其是近几年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期粮食产量更上一层楼。
9、《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赵鹏,陈阜,刘斌,卢中民著……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省域(河南省)、市域(安阳市)、县域(滑县)三级粮食产量影响因素(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农用化肥、农用柴油、农药)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对市域、省域两级粮食产量的影响均居第一位,农用化肥施用量对县域、市域两级粮食产量的影响均居第二位,农药与其它5个因素相比,对省、市、县三级粮食产量的影响相同,都是最小。
农用柴油、农村用电、农用化肥、农药对县、市两级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均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位,化肥和农药对省、市、县三级粮食产量的贡献率都据第三和第四位。
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区域尺度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决策依据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据重建与未来耕地面积预测》朱红波著……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据的准确性一直受到质疑。
针对该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1996年全国土地利用祥查数据作为数据重建的基准点,通过耕地资源增减变化情况对1980-1995年间耕地资源数据进行了重建。
并在此重建数据的基础上,选用灰色模型GM(1,1)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耕地资源面积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中国未来耕地递减的速度将逐年减慢,这与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越来越严厉的现实十分吻合。
11、《近20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动态分析》柳长顺,杜丽娟,陈献,乔建华著……有效灌溉耕地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本文在全面分析近20年有效灌溉面积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保护有效灌溉面积的相关建议。
研究表明,1986年~2004年我国年均已有灌溉面积减少量为81.81×104hm2,占年均有效灌溉面积的1.60%。
2000年以后有效灌溉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灌溉设施损坏、建设占地和退耕。
我国每年因有效灌溉面积减少至少导致粮食减产48.90×108kg。
建议水利部门抓住2006年将开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机会,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调研,提出保护有效灌溉面积的具体对策。
12、《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促进我国有效灌溉面积稳步增长》叶树石,程骏著……建国以来,我国灌溉面积增长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高速增长期,由1950年的1666.7万公顷发展到1980年的4866.7万公顷;十年徘徊期,由1980年的面积下降到1990年的4840万公顷;稳步增长期,1991~1993年面积增长143.9万公顷,占计划指标72%,1993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983.9万公顷。
完成计划好的共同特点:各级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贯彻“巩固改造,适当发展”的方针,加强灌区改造,依靠农民投劳集资,新增了灌溉面积控制了灌溉面积的减少。
影响灌溉面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灌区工程老化损坏严重,灌溉水源设施和面积被占用,投资缺口大。
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13、《农业机械总动力变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郑文钟,应霞芳……农机总动力是反映和评价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此,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选择农业劳均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劳均产值和农民年纯收入等4个指标作为影响农机总动力变化的因素,并依据浙江省1981~2003年有关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农机总动力变化的因素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表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劳均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农机总动力变化的最直接因素。
14、《基于灰色—马尔柯夫模型的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预测》朱登胜,陆江锋著……灰色一马尔柯夫预测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既有趋势性又有较大波动性的数据序列的预测问题,且具有计算简便、精度高的特点。
为此,利用该方法对我国农机总动力需求进行了预测分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依据。
15、《不同阶段化肥施用量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基于1952—200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张利庠,彭辉,靳兴初著……通过把1952—2006年全国30个省市的大样本面板数据分成5个不同时期,首次使用引入时间变量的变截距双对数模型,并根据不同结果的各方面检验进行模型改进,对不同阶段我国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显著的正增产效应一直保持到近期才变得不显著;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增产弹性先增大后减小;单位质量化肥投入带来的实际粮食产量增加量不断减少。
16、《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分析》徐浪,贾静著……化肥投入量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化肥和粮食产量的关系,有利于揭示粮食增产的规律、指导粮食生产;研究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贡献率的变动,有利于揭示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计划合理的化肥投入。
在宏观上通过对四川省历年的粮食总产及化肥投入量的建模,分析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及其变动的规律,为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17、《定量评估旱灾的一种方法——利用降水量估算农田受灾面积》黄朝迎国家气象中心……干早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全国每年平均农田受灾面积在5亿亩以上,其中早灾面积约占60%,损失粮食200—250亿公斤,造成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然而,对早灾的评估长期以来都是采取逐级调查上报的办法,不仅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而时效也慢,还由于各部门调查的目的和采用的方法不同,收集到的早情材料往往出入很大,给灾情分析带来困难,为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客观评估方法。
我们利用质量较好的80年代灾情资料序列和同时期的年18、《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粮食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
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生产单位的产量。
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
其产量计算方法,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
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如马铃薯等)按鲜品计算,并且不作粮食统计。
其他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
1989年以前全国粮食产量数据主要靠全面报表取得,1989年开始使用抽样调查数据。
二、问题的提出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一个国家的粮食问题是关系到本国的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