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快乐充满课堂

让快乐充满课堂

让快乐充满课堂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探索背景,让数学的课堂活起来。

新的课程理念也将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

而是更为关注的是: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感受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他们学习|成
长的数学。

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也不再是会解多少“规范”的数学题目,而是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能否应用数学思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这一理念也倡导了数学课堂活起来。

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学习快乐起来?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关键。

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彼此接纳和理解的关系,教育就能为学生接受,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主动积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老师有兴趣了,那么,他对数学课堂也会兴趣盎然的。

反之,如果学生觉得自己不被老师信任、不被理解,他就不会产生学习热情,让课堂成为死气沉沉,即使老师讲课有多么生动,也不可能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又特别是数学教学,如果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场所”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主动而愉快参
与数学活动从而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偶尔幽默诙谐的语言或是来几句english口语。

例如有一位数学老师在复习计量单位时,出示了一道改错题:今天早上,从2吨长的床上爬起的我,一看钟,哟,快8米了。

我赶紧将长30克的笔盒和一盒250平方厘米的牛奶放入书包。

一下子书包重了许多,有4公顷呀,我拿不动了……幽默如芬芳的花香,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激情会更高,只有学生的激情才能浇灌出活力四射的数学课堂。

二、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在入课就把学生吸引过来,整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我们可以选择在故事情境中引入新课,在问题情境中引入新课,在悬念情境中引入新课……
三、引导合作交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保护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也是课堂活起来的特征。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教师一言堂,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可以增强合作意识,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把自我置身于班级集体。

大胆发表
自己的意见,这也是现代化社会所必须的交往能力。

“学生讨论不起来,启而不发”这是开始时都会遇到的问题,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和大胆发表意见的习惯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起初多采用同桌二人议论的办法;以后可采用全班讨论,听别人发表意见,也可同桌二人互相复述一遍;然后再试着分组讨论,分组人数不要太多,分工要明确,教师要巡视,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

留有充裕时间让学生讨论,不要走过场,讨论的次数不宜过多,要选准讨论的问题,大家都会的不要讨论,大家都不会的也不要讨论。

有的会有的不会或大家都疑惑不解才有讨论的价值。

采用“小先生制”也是合作交流的一种形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提倡“小先生制”,就是让学生自己来试着当“老师”,可以分组准备,推代表上讲台讲课,比一比谁讲得好,谁讲得大家都听懂了,这样做会在课堂上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场面,课堂能够真正活起来了。

真所谓:“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惊喜”。

四、数学生活化,让课堂充满活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

生活是个大舞台,学生在生活中能碰到各种问题,他们若能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能体会出数学是“人人必需”的,从而产生要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强烈需求。

例如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情景:货柜上放着书包和文具盒等物品,书包标价11元,文具盒标价3元。

问题是:一个小朋友拿了50元去购物,买
了6个文具盒后,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书包?学生们纷纷列式解答,大多数学生认为还可以买2个书包。

这时生a说:我是这样算的:(50—3×6)÷11=32÷11≈3(个)四舍五入法等于3个,所以,剩下的钱可以,买3个书包。

他话音刚落,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不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这种方法,因为买3个要33元,钱不够。

大家听了都比较赞成这种说法。

生a急了,说:我可以让售货员便宜一些卖给我呀,剩下的32元钱,买3个书包,只少1员钱,我买了那么多文具,她会便宜1员钱卖给我的。

这是多么具有创意的想法呀。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学生从运用数学知识这个“工具”的过程中获得了心理满足。

精心设计数学开放题,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有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我设计的这样一道开放题:小红和小凤同时从学校出发,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凤每分钟走70米,10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由于“相遇问题”的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只从“相背而行”这一思考角度得出(60+70)×10=1300(米)这一结论,思维一时受阻,我及时启发他们画图帮助思考,学生思路拓展开来,又得出以下两种结论:如果小红和小凤走的方向为“同向而行”则(70-60)×10=100(米);如果既不是“相向而行”又不是“同向而行”怎么办呢?学生得出多种答案。

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既惊讶又欣喜,课堂上洋溢着勃勃生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以“生活”为桥梁和纽带,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进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引着学生,扶着学生,助着学生走向教材,回归生活,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取得成功,教师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

总之,“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合理地组织教材,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快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