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_现状及相关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_现状及相关问题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杰作”(“Masterpieces of the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的称号授予世界上19项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现形式,我国的昆曲艺术获此殊荣。

同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宣言》,这成为继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之后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内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在一些国家兴起,目前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之正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名目,它日渐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储量丰富,继昆曲之后,我国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也已被列入教科文组织2002~2003年间周年纪念的名单。

再如少数民族的诗歌、民谣、乐舞、口头文学及人们耳熟能详的杂技、相声等也都属这一范畴。

鉴于此,在对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开发保护之际,准确把握、清晰认识此概念本身及其发展源流,就显得必要而迫切了。

本文欲就此做些粗浅的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 概念的缘起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17届会议,会议通过了世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公约把对人类有整体特殊意义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自然风光和文化及自然景观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尽管在对文化遗产进行遴选的标准条款中,有几条完全能够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如“为一种文化传统或一种目前尚存活或业已消失的文明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或至少是非凡的证明”、“与事件或现有传统,与思想或信仰,或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1]等,但该公约对“文化遗产”的内容阐释显然却只针对有形文化遗产,并主要集中于建筑、古迹和遗址。

同样,世界遗产委员会此后几十年间的活动范畴也都始终未将无形文化遗产纳入。

可见,虽然隐约涉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该公约的制定与执行却都严格限定在有形文化遗产的范畴内。

因此在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获得通过之后,一部分会员国便立即发出了制订关于民间传统文化及非物质遗产诸多方面国际标准文件的倡议。

值此前后,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倡议和举措在一些国家提出并开展起来。

1950年日本政府首次授予拥有精湛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活生生民族珍宝”(Living NationalTreasures)的美誉;1962年韩国政府在《文化财保护法》中将文化财(即文物)分为四类[2] :有形、无形、民俗和纪念物,年开展了一项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缘起、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杨 怡的同时也珍视创作者本人的无形价值。

而在法国,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公众已燃起了对包括舞蹈、歌曲、烹饪和手工艺品和民间传说在内的非物质遗产的浓厚兴趣[3]。

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89年11月通过了“关于对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保护的倡议”(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4],在无形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迈出了第一步。

虽然它针对范围有限,但却是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第一份正式官方文件,其中对相关概念的定义及其保护举措的诸种建议为日后一系列的保护行动定下了主基调,并直接影响了我们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与分类。

因此,有必要对其中几点问题做一回顾。

(一) 概念和性质的界定。

该倡议指出,民间传说(或称传统及大众文化)是根植于社会文化传统之上的实体,它经由群体和个人予以表达传承,反映了该社会群体的意愿,同时也反映了其自身的文化、社会特性;它的标准和价值观经口头相承,并也外借模仿等途径。

其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竞技、神话、仪式、传统习俗、手工艺品和其它艺术形式。

民间传说作为人类广义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承继文化特性、促进同一文化群体间的认同感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因此,它在过去和现今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作用,是世界文化遗产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它本身口头传承性的特点,令它不同于以往概念上的遗产形式。

这里就明确提出了无形文化遗产(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概念。

并且指出,正是这种独特性令它很容易后继乏人而湮没消失,即口头传说的另一重要特性——脆弱性。

目前,有大量极具文化特性和体现当地民族文化渊源的口头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该倡议提出,会员国应对那些为民众和社团所有的具有象征性精神价值的非物质遗产予以更大的关注,应由政府出面保护,并加大国际合作。

(二) 保护措施的制定。

针对这种特殊的文化遗简言如次:建配备专人与专职博物馆予以保存;保护(preservation)——涉及此文化遗产本体而又包括对其技艺拥有者与传播者的保护,主要措施是通过展示、教授学习的方式保证其传承与发扬;传播(dissemination)——通过大众媒介、声像资料、主题研讨会和专题研究等来促进大众对它的了解与研究,并主动保护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与非主流性;保护(protection)——不同于前述的是这里强调它作为智力成果本身在当今社会法制中的权利。

另外,倡议还呼吁各地区组织与国家间应加深合作,共同促进对这种兼民族、社群文化个性与人类历史文化共性于一身的特殊遗产的保护。

(三) 意义及启示:该倡议为确认与保护这种特殊形态的遗产提供了总体框架。

对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的保护、发扬需要唤起文化、技艺持有者和公众的双重关注,实现的渠道主要是促进接触,鼓励传承、学习。

与此同时,倡议提出了对“智力成果”(intellectual property)产权的尊重,并将保护问题切实划分为不同意义与侧重点的三类,这些都为其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在1989年这份倡议提出后,从1995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正式以它为标准,分地区、分阶段地进行无形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并最终于1999年将各地区的普查结果汇总,制成了全球范围的调查报告。

基于同样思想,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11月召开的第2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关于建立一个国际鉴别的决议。

与此相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会于第154次会议指出,由于“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不可分的,因此在以后的鉴别中,在“口头遗产”的后面将加上“非物质”的限定。

接着,执委会在155次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的评审规则。

其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6月正式设立《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杰作名录》项目,于2001年5月公布了首批入选名单[5]。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畴的几点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又被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就教科文组织的定义[6],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集体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包括所有形式的传统、大众或民间文化。

它们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

其形式有:头口作品、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传统医术和药典、饮食文化及所有与物质文化(比如工具和聚居地)相关的特殊技艺。

这里,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的界定。

《公约》第一条指出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文化人类学或人类学价值的古迹、建筑群和遗址[7]。

可见,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式界定,文化遗产的内涵大大拓宽,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间搭起了桥梁,并且随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相互联系的逐渐紧密(如近年“文化景观”的提出),有形、无形及自然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遗产不可或缺的三个领域。

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在本次《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杰作》的评定中提出了两个概念范畴——文化空间(cultural space)和文化表达形式(forms of popular and traditional expression)。

前者指大众和传统文化集中出现或在某段特定时期内频繁发生的的场所,后者则指音乐、舞蹈、仪式、习俗、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传统、大众文化的具体形态[8]。

后一种文化遗产比较易于理解,并且随着我国昆曲艺术获此殊荣,在该方面的介绍已非常详实,故本文将着重对文化空间做一些说明。

文化空间不同于遗址。

从文化遗产角度来讲,遗址是有形物质文化遗存被发现的地点,主要包括纪念性建筑和废墟。

而文化空间则属于人类学的范畴,它是一处或多处相关的传统、大众文化形式频繁发生的场所。

但许多文化表达形式的发生却并不必然地依赖一定的场所。

举例来说,一些说书艺人常常在一些特定的地点、场所展现其技艺,而另一些却更喜欢游吟的方式。

所以,UNESCO将文化空间同文化表达形式一起纳入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便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二者间的关联与相对独立性。

如这次《杰作》中摩洛哥马拉喀什城内的杰马・埃勒・弗纳广场(The Cultural Space of Djamaa el-FnaSquare——Morocco)[9]就与其说书艺人一道入选。

它在城内是最繁华的地方,每当午后,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观看广场上的露天表演。

马拉喀什的民间文艺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以来自山区和沙漠地区的小型歌舞队表演的带有乡土气息的阿拉伯民间歌舞最为著名,平常在广场上自由演出,每年5月在这里举行盛况空前的联欢节。

同时,当地人和游客还把这个文化交叉点作为聚会的中心场所,来这里娱乐、做生意,甚至就医看病。

自从1070至1071年马拉喀什市建成,Djamaa el-Fna广场便出现了,现已成为该市的显著标志。

1920年广场得到国家立法的保护。

但随着马拉喀什的现代化进程及政治性的社会波动,广场文化日益受到威胁,交通问题、环境污染、城市扩展和旅游业也为它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列入《杰作》之后,针对Djamaa el-Fna广场已制定了切实明确的保护计划。

在未来十年的短期计划里,政府将联合各相关机构加入保护工作。

从业者权利会得到有效保护,研究广场历史的国家口头遗产研究院也将建成。

另外,社区中心设特色工艺品陈列室、博物馆、档案室和图书馆,并开办教育及发展项目。

一些传统将在学校课程里得到介绍,予以更为有效的传播。

而长期目标则是将之建成该市的一个模范区域,为公众与文化、传统的接触创造一个优良场所。

另外,与无形文化遗产有关的一些活动也在积极开展,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致力于“活的人类财富”(living human treasures)[10]的保护计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