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六)、治疗方法
在疾病早期,外泼消毒药2-4次,同时内服药饲7-10天, 一定效果。 1、外用药 泼洒二氧化氯、伏碘、双链季铵盐络合碘等。 2、内服药 (1)每千克饲料中加鱼复药2号0.5g,拌匀后制成水中稳 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喂7-10天。 (2)每千克饲料中加200g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 (单用或合用均可),再加170g食盐,拌匀后制成水中稳 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喂7-10天。 (3)每100千克饲料中加双链季铵盐络合碘0.5-1毫升, 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喂7-10天。
草鱼出血病—全身出血、眼球突出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在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时,必须注意以下区 别: (1)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 活检时,前者的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病情严 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而后 者的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病情严重时,肠腔 内有大量黏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4. 诊断
5. 防治 (1)严格执行检疫,实施健康养殖 (2)免疫预防
第四节 鲤春病毒病
1. 病原: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病毒。 2.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主要流行 于春季,水温超过22℃时一般不再发病;流行 于欧洲各国,发病后存活的鱼很难再感染。 3. 症状及病理变化 (图13、14) 4. 诊断 5. 防治
(3)环境条件 20~33℃时发生
(4)流行地区广 全国各地都有该病的流行。
3. 症状及病理变化 (图1、2、3、4、5、6) (1)红肌肉型:以体长7-10cm的草鱼多见 (2)红鳍红鳃盖型:以13cm以上的草鱼多见 (3)肠炎型 4. 诊断
5.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 实施健康养殖 (2)人工免疫预防 (3)药物防治
病毒的特性
病毒颗粒很小,测量单位为纳米(nm),病毒一般小于 150纳米。 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不具备 完整的细胞结构。 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 当病毒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时,可引起细胞形成一种特殊的 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经特殊染色后,可在普通显微镜 下看到 。 专性细胞内寄生,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值。
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预防。
一、草鱼出血病
病毒的特性 (一)、病原体 (二)、流行情况 (三)、症状 (四)、诊断 (五)病毒(也叫呼肠孤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 病毒为20面体球形颗粒,直径为60-80纳米,具双层衣壳; 病毒基因组由 11条双股核糖核酸(RNA)组成。 病毒耐酸(pH3),耐碱(pH10),耐热( 56℃)。 病毒复制部位在细胞浆,最适复制温度为25-30℃,其生 长温度范围是20-35℃。 尚未发现在非鲤科鱼类细胞株中增殖。 毛树坚等( 1989)报道,在浙江地区患出血病的草鱼中 还分离到一种小病毒颗粒,大小为20-30纳米,六角形, 为单股核糖核酸病毒,经初步鉴别,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4. 诊断
(1)根据症状与流行病学进行诊断 (2)病理组织学诊断 (3)电子显微镜诊断 (4)病原学诊断
4. 防治
(1)适当稀养有预防作用 (2)流行地区改养不敏感的鱼类 (3)发病鱼置于含氧量高或流水中痘疮会自 行脱落
第三节 鲤鱼鳔炎
1. 病原:鲤鳔炎病毒,为弹状病毒科病毒 2.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2月龄以上的鲤鱼,流行 水温15~22℃,在欧洲国家流行。 3. 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2)
第六节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第七节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第八节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第九节 斑点叉尾鮰 病毒病
第一节 草鱼出血病
草鱼出血病是严重危害当年草鱼鱼种的一种传 染性疾病。 1. 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的草鱼出血病病毒 2. 流行情况 (1)危害对象 草鱼,体长2.5~15cm的鱼种 (2)流行季节 6~9月
第二节 鲤鱼痘疮病
1. 病原:鲤疱疹病毒,有囊膜的DNA病毒 2. 流行情况:流行于欧洲,现在日本及我国均有 发生。主要危害鲤鱼、鲫鱼及圆腹雅罗鱼等。 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10~16℃时),及水 质肥的池塘水库、网箱内。
3. 症状及病理变化(图7、8、9、10、11)
小白点 直径1至数厘米的石蜡样结节 融合成大的 石蜡样斑块
二、鲤痘疮病
【病原】 鲤疱疹病毒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体表出现薄而透明的灰 白色小斑状增生物,以后小斑逐渐扩大,互联成 片并增厚,形成不规则的玻璃样或蜡样增生物, 形似癣状痘疮。背部、尾柄、鳍条和头部是痘疮 密集区,严重的病鱼全身布满痘疮,病灶部位常 有出血现象。
【流行情况】 该病早在1563年就有记载,流行于欧洲, 现在朝鲜、日本及我国的湖北、江苏、云南、四川、河北、 东北和上海等地均有发生,大多呈局部散在性流行,大批 死亡现象较少见。主要发生在一足龄以上鲤鱼,鲫鱼可偶 尔发生,同池混养的其他鱼则不感染。该病流行于秋末至 春初的低温季节及密养池。水温在10~15℃时,水质肥沃 的池塘和水库网箱养鲤中易发生。当水温升高或水质改善 后,痘疮会自行脱落,条件恶化后又可复发。本病通过接 触传播,也有人提出单殖吸虫、蛭、鲺等可能是传播媒介。
(五)、预防措施
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 用生石灰、漂白粉、漂粉精、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 尿酸等消毒。 2、实行检疫制度,严禁携带病毒的鱼卵输人及运出鱼卵。 用伏碘1%水溶液药浴10-20分钟。 3、夏花鱼种用每立方米水体中加5毫升双链季铵盐络合碘 药浴10-20分钟。 4、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 如投放光合细菌;保持水质优良、稳定;投喂营养全面、 含免疫增强剂的优质饲料, 5、培育抗出血病草鱼鱼种
(2)免疫途径 (1)注射法 8厘米以上草鱼鱼种,采用连续注射器进行腹腔或背鳍基部肌肉注射, 每尾注射组织浆灭活疫苗0.3-0.5毫升。 (2)浸浴法 (3)口服法,特异化的饲料效果优于浸浴法。 7、药物预防 据报道,在草鱼出血病流行季节,每月外泼消毒药1-2次,内服药饲1-2 个疗程,有预防效果。 (1)外泼消毒药 二氧化氯、伏碘、双链季铵盐络合碘。 (2)内服药饲 ①每千克饲料中加170g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均可), 再加170g食盐,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喂3天。 ②每千克饲料中加170g刺槐子、170g苍生2号、170g盐,拌匀后制成水 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3天。 ③每千克饲料中加鱼复药2号2.5g,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 饲投喂,连喂3天。
各 论
第五章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六章
第七章
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
水产动物真菌性疾病
第八章
第九章
水产动物原虫病
水产动物蠕虫病
第十章
水产动物甲壳类动物性疾病
第十一章 水产动物非生物性疾病
第五章
第一节 草鱼出血病 第二节 鲤鱼痘疮病 第三节 鲤鱼鳔炎 第四节 鲤春病毒病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五节 鳜爆发性传染病
【防治】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患有痘疮病 渔场进鱼种,不用患过病的亲鲤繁殖。 (2)流行地区应改养对本病不敏感的鱼类。 (3)做好越冬池和越冬鲤鱼的消毒工作, 调节池水PH,使之保持在8左右。 (4)秋末或初春时期,应注重改善水质或 减少养殖密度。 (5)发病池塘应及时灌注新水或转池饲养。
(三)、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反应迟钝,摄食减少或停止。 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 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 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均呈红色,鳃瓣 则严重失血,出现“白鳃”。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小的草鱼种 (体长7-10cm)较常见。 (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基、头顶、口腔、 眼眶等明显充血,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 显,或仅局部出现点状充血。这种类型一般见于在较大的草鱼 种(体长13cm以上)上出现。 (3)“肠炎”型。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明显,但 肠道严重充血。肠道部分或全部呈鲜红色,肠系膜、脂肪、鳔 壁等有时有点状充血。肠壁充血时,仍具韧性,肠内虽无食物, 但很少充有气泡或黏液。这种类型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都可 见到。 上述三种类型的病理变化可同时出现,亦可交互出现。
三、鲤春病毒血症
【病原】 鲤弹状病毒(R.carpio)。 【症状】 病鱼呼吸缓慢,沉入池底或失去平衡侧游,体色发 黑,腹部膨大,眼球突出,肛门红肿,鳃丝颜色变淡并有出 血点;腹腔内有积液,肠壁发炎,内脏有出血斑点,肝、脾、 肾肿大,颜色变淡;肌肉也有出血斑块,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血浆中糖原及钙离子浓度降低。 【流行情况】 在欧洲广为流行,死亡率可高达80~90%,主 要危害一龄以上的鲤鱼,鱼苗、夏花很少感染,春季(水温 在13~20℃)时适宜流行,水温超过22℃时就不再发病,所 以叫鲤春病毒血症。 【防治】 (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水温提高到22℃以上。 (3)选育有抗病能力的鱼种放养。
(二)、流行情况
草鱼出血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流行地区广泛、流行季节 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 主要危害全长2.5-15厘米的草鱼鱼种及1足龄的青鱼,有 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青鱼以及麦穗鱼等也可患 病。 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每 年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 但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 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 抗力低下,病毒的数量多及毒力强时,则在水温12℃及34. 50℃时也有发病。 该病可通过被污染的水、食物等进行水平传播,也可通过 卵进行垂直传播。
6、人工免疫预防 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培养灭活疫苗(效果好,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