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目录(1)、草鱼出血病 (1)(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1)(3)、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2)(4)、鲤痘疮病 (2)(5)、鳗开口病毒病 (2)(6)、鳗狂游症 (3)(7)、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 (3)(8)、斑点叉尾鲴病毒病 (4)(9)、高首鲟虹彩病毒病 (4)(10)、烂鳃病(乌头瘟) (4)(11)、赤皮病 (5)(12)、烂尾病 (5)(13)、头白嘴病 (5)(14)、肠炎病 (6)(15)、打印病(腐皮病) (6)(16)、细菌性败血症 (7)(17)、竖鳞病(松球病、鳞立病) (7)(18)、鲤白云病 (8)(19)、疥疮病 (8)(20)、罗非鱼溃疡病 (9)(21)、鳗赤鳍病 (9)(22)、鳗红点病 (9)(24)、病霉病(水霉病) (10)(25)、鳃霉病 (11)(26)、卵甲藻病(卵鞭虫病、打粉病) (12)(27)、隐鞭虫病 (12)(28)、锥体虫病 (13)(29)、内变形虫病 (13)(31)、粘孢子虫病 (14)(33)、球孢虫病 (15)(34)、肤子虫病(单孢虫病) (16)(35)、车轮虫病 (17)(36)、斜管虫病 (17)(37)、半眉虫病 (18)(38)、杯体虫痛 (18)(39)、毛管虫病 (18)(40)、肠袋虫病 (18)(41)、指环虫病 (18)(42)、三代虫病 (19)(43)、双身虫病 (19)(44)、鳜鱼锚首吸虫病 (19)(45)、血居吸虫病 (20)(46)、扁弯口吸虫病 (20)(47)、侧殖吸虫病 (21)(48)、九江头槽绦虫病 (21)(49)、鲤蠢病 (21)(50)、舌状绦虫病和双线绦虫病 (21)(51)、毛细线虫病 (22)(52)、嗜子宫线虫(红线虫)病 (22)(53)、长棘吻虫病 (23)(54)、似棘头吻虫病 (23)(55)、湖蛭病(颈蛭病) (23)(56)、尺蠖鱼蛭病 (24)(57)、桡足类引起的疾病 (24)(58)、锚头蚤病(针虫病、铁锚虫病) (24)(59)、新鱼蚤病 (25)(60)、鲺病 (25)(62)、钩介幼虫病 (26)(63)、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27)(64)、淋巴囊肿病毒病 (27)(65)、虹彩病霉病 (28)(66)、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28)(67)、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29)(68)、病毒性红细胞坏死病 (29)(69)、师幼鱼病毒性腹水病 (29)(70)、弧菌病 (30)(71)、链球菌病 (30)(72)、屈挠杆菌病 (31)(73)、假单胞菌病 (31)(74)、爱德华氏菌病 (31)(75)、气单胞菌病 (32)(76)、细菌性肾病 (32)(77)、水霉病(肤霉病) (33)(78)、鱼醉菌病 (33)(79)、变形虫性鳃病 (33)(80)、淀粉卵涡鞭虫病 (34)(81)、隐鞭虫病 (34)(82)、球虫病 (34)(83)、微孢子虫病 (35)(84)、增生性肾病(胀鳔病) (35)(85)、昏眩病 (35)(86)、车轮虫病 (36)(87)、瓣体虫病 (36)(88)、隐核虫病(海水鱼白点病) (36)(89)、杯体虫病 (37)(90)、三代虫病 (37)(92)、布娄克虫病 (38)(93)、鳞盘虫病 (38)(94)、双阴道虫病 (39)(95)、锚头蚤病 (39)(96)、绦虫病 (39)(97)、线虫病 (39)(98)、棘头虫病 (40)(99)、鱼虱病 (40)(100)、鱼蛭 (40)(101)、对虾杆状病毒病 (40)(1)、草鱼出血病【本病特点】病原体为呼肠孤病毒属双链RNA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

病鱼症状为各器官组织不同程度充血、出血,鱼体暗黑而微红,小鱼在亮光透视下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鱼体侧皮肤下的肌肉呈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病鱼口腔、上下颌、头顶部、鳃盖、鳃、鳍条基部充血,出现“白鳃”,有的眼球突出;肠壁充血,但有韧性不糜烂,肠道无食物;有的病鱼因失血,肝、脾、肾呈灰白色。

该病在我国是草鱼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疾病,各养殖区都有发现,主要危害5—20厘米长的草鱼种,有时2龄以上的草鱼也发病。

每年6~9月水温20~33~C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27-30℃,死亡率可达60%~80%。

人工感染,一般7~10天发病死亡。

【防治方法】①彻底种塘前用聚乙烯毗略烷酮碘(PVP-I、伏碘)60毫克/升药浴25分钟。

②注射或浸泡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袋内充氧0.5%疫苗浸浴夏花74小时,8厘米以上草鱼腹腔或背鳍基部注射疫苗0.3~0.5毫升,免疫力可保持14个月。

③发病季节夏花鱼种每两周用伏碘拌饵投喂1次,每尾0.01克,同时每15~20天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15千克生石灰溶水全池泼洒1次。

④每100千克鱼每天用O.5千克大黄、黄柏、黄芩或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加0.5千克食盐拌饵投喂7天。

⑤每100千克鱼每天用水花生8~10千克,大蒜头和盐各0.5千克~起打浆后拌米糠制成药饵投喂7天。

(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本病特点】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PNV)。

病程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型病鱼体色无大变化,肛门常拖有一条线状粘液便,突然离群狂游、翻滚、旋转,间隔片刻又重复发作,直至死亡,病程仅1~2小时,病鱼胸腹部呈紫红色,鳍基部有出血点。

慢性型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

腹部膨大、腹水,鳍基部及腹中线出血,病鱼常停于水底或口网栅两侧。

解剖可见内部胰腺充血,肝、脾、肾苍白贫血,消化道通常无食物,有乳白色或淡黄色粘液,呈卡他性肠炎。

该病广泛传播于北美洲和欧洲,在我国东北、山西、山东、甘肃等地也出现流行,主要危害虹鳟、红点鲑等14~70 H龄的鱼苗和幼鱼,流行水温10~15℃,死亡率可达80%~100%,鱼越小死亡率越高。

15厘米以上的鱼很少发病,多呈隐性感染。

带病毒的成鱼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也可通过卵子、精子、粪便及被污染的水和渔具传播。

该痫最明显的持征是胰脏坏死,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肠道内粘液物在5%~10%福尔马林溶液中不凝固,对本病有诊断价值,用直接荧光抗体法可迅速正确地检出组织及培养细胞内的病毒。

【防治方法】①建立检疫制度,严格隔离病鱼,不用带病毒的亲鱼、鱼卵、鱼苗及鱼种。

②严格进行消毒,切断感染源,强化鱼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的消毒处理。

③对发眼鱼卵用50~60毫克/升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碘(PVP-Ⅰ)浸浴15分钟。

④发病早期每千克饵料拌伏碘1.5~2克投喂,连喂15天,可降低死亡率。

(3)、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本病特点】病原体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

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肌肉、鳍条基部充血,体侧肌肉组织呈典型的出血斑块,肛门常拖有一粗长的白色粘液便。

病鱼严重贫血,鳃苍白,肝、肾、脾颜色变淡,肾脏和脾脏的造血组织严重坏死,肠出血。

鱼苗突然死亡是该病特征之一,发病初期病鱼游动缓慢,呈昏睡状,随水漂流,时而出现痉挛,常狂游后不久死亡。

该病流行于北美洲,1985年传入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危害虹鳟,大麻哈鱼,特别是刚孵出的鱼苗到4周龄的鱼种,2龄以上鱼不发病。

水温4~13~C时流行,以8~10%发病率最高死亡率可达50%-100%。

患过IHNV残存下来的带病毒鱼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鱼卵、精液、排泄物、水等传播。

根据症状可初步诊断,如鱼苗突然死亡、病鱼肛门拖有二条较粗长、结构粗糙的粘液便,用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法可确诊。

【防治方法】参见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防治。

(4)、鲤痘疮病【本病特点】病原体为鲤疱疹病毒。

病鱼初期体表出现小的斑点,并覆盖一层薄的白色粘液,以后变厚增大,且形状大小各异,直径1厘米至数厘米,厚1~5毫米,形状如痘疮,严重时融成一片,蔓延至全身。

增生物表面初为光滑,后变粗糙、玻璃样或蜡样,颜色由浅乳白色、奶油色渐变成淡红色至灰色。

病鱼的生长受影响,脊椎受损害,甚至骨骼软化。

鱼体消瘦、游泳无力而死亡。

该病流行于欧洲、日本、朝鲜及我国,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和鲫鱼,流行于冬季和早春低温季节,水温10~15~C、水质肥沃的水体易发病,水温升高时会逐渐自愈。

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电镜观察或分离培养可确诊。

【防治方法】①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检疫制度,隔离病鱼。

②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

③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睨落。

④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有预防效果。

⑤用红霉素0.4~1毫克/升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过。

(5)、鳗开口病毒病【本病特点】现认为由一种DNA病毒引起。

病鳗身体暗灰色,口张开朝上,口腔上颚发红,口腔粘膜充血、浮肿,口腔肌肉糜烂,用手轻压头部有血液从口腔流出,严重时下颌骨断裂,口腔完全失去张闭能力,不能进食和呼吸。

头部肌肉出血,严重的肝脏充血肿大,甚至溃疡,脾肾略肿大,有的还出现鳍条充血、蛀鳍或烂鳍症状。

该病1982年在我国福建养鳗场首次发现,发病水温25~30℃,发病季节6~10月,7~8月为发病高峰期。

该病流行不普遍,可一旦发病,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①投喂新鲜饲料,保证饲料中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B6)和无机盐的添加量。

②一旦发病,将鳗鱼转入新池,原池用30毫升/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

③每25千克饲料添加大蒜素5—10克,每星期投喂2~3次,对预防该病有一定效果。

④发病池可施用聚维酮碘、大黄等药物。

(6)、鳗狂游症【本病特点】病原体为鳗冠状病毒样病毒。

发病初期体表无明显症状,病鳗逆水游或成曲线状快速游动,随后头部露出水面,间隔性窜游,食欲减退,几天内大量病鳗集中于排污口或池边死亡。

病鳗头吻部、鳃部出现明显肿胀,下颌充血,体表粘液减少,肛门红肿,严重的头尾出现溃烂,肝脏肿胀,肠道暗红。

死鳗身体僵硬,头上扬,口张开。

该病是欧洲鳗鲡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水温24~30~C,流仃于夏秋高温季节,养殖各阶段均可发生,传染性强,常造成毁灭性死亡。

可根据鳗群体症状及病情发展情况加以诊断,如死鳗身体僵硬、头上扬开口等。

【防治方法】①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尽量使用“冷”性水源,加强水质管理,定期对池水消毒。

②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维生素C及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

(7)、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本病特点】病原体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

病鱼出现缺氧症状,身体失去平衡,应急反应减低,体表变黑、出血,鳃苍白,解剖发现脾肾脏肿大,肝脏上有出血点呈土灰色,脾肾是该病毒的主要感染器官,被感染器官细胞异常肿大和组织坏死。

心脏、鳃、消化道和脑也有不同程度病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