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狄仁杰的选拔任用看武则天用人之道_张欣

从狄仁杰的选拔任用看武则天用人之道_张欣

文史哲专题研究公元660年,唐高宗病重,上至国家大事,下及民生琐事都不能审理,而武则天在太宗时就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自然成为高宗的得力助手。

从那时起,“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1]。

到705年武则天病逝,她实际执掌大唐政权将近50年。

她的掌权一开始就同传统的关陇军事贵族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培养一支既拥护自身统治,又能铲除异己的政治力量就显得极为迫切。

一、从狄仁杰科举出仕看武则天发展科举(一)狄公科举出仕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630年出生于一个庶族官僚家庭,良好的教育背景为其日后从政打下了基础,后以明经及第,步入仕途。

在唐朝,科举考试包括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只要熟读儒家经典和相关注释就能中试,而进士则需要较高的才华和文学水平,因此进士“为时所尚”,莘莘学子都竞相攻取此科,所得人才也是最多的。

但就进士而言,既可以博览群书积淀文学素养,又能接受良好教育的多是世家子弟,不利于寒门学子的选拔。

狄仁杰以明经出仕并且能两次拜相,这就与武则天重用寒门子弟,发展和改革科举制度密切相关。

(二)武皇革除选官弊端武则天虽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但却以经商发家,寒微的出身给她的政治生涯带来了诸多不便。

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就曾因此极力反对她成为皇后。

为提高武氏一族的政治等级和社会地位,她通过唐高宗下命修改《氏族志》,把武氏列入第一等级,但这一举措收效甚微。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突厥默啜起兵进犯河北,武则天曾经希望以武氏女儿嫁与突厥可汗默啜以止兵革,但突厥以‘我可汗当嫁天子儿,武氏小姓,门户不敌’为由,拒绝与武氏联姻”[2]。

这一系列事件,加深了武则天与族望高贵的士族地主的矛盾,也迫使她在政治上开始寻求庶族地主的支持。

为此,武则天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

首先,改革选官重心,“永徽以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之后,凡由文学一举子有司者,竞集子进士矣”[3]。

由此拓展了人才选拔的来源,使许多有天赋的寒门子弟得以依靠自己的才学脱颖而出;其次,改革考试内容,“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4]。

多方面选拔各种人才。

690年首创殿试,亲自在洛成殿考问贡生,使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有效避免了结党营私和党派纷争现象。

702年初,设武举以选拔将帅之才。

另外,为了防止考官在考试中徇私舞弊,又颁布了《停试糊名考制敕》,令考生“试日自糊其名,从狄仁杰的选拔任用看武则天用人之道张欣(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沙410081)摘要:在武则天登上皇位及建立武周政权的过程中,为了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采取“拉拢庶族,打击关陇贵族”的策略。

而狄仁杰作为武则天时期最著名的庶族宰相,从对他的选拔、重用等方面也能窥视武则天的用人之道,这些举措在武氏政权的统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武则天发展科举,广开仕途,一步步打破了门阀和庶族的界限,大力提倡和鼓励举荐人才,为贤良之士实现治国抱负和政治才能提供了政治沃土。

另外,她为排除异己,巩固统治,大兴酷吏,为其统治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总体来看,其用人措施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武则天;狄仁杰;庶族;士族中图分类号:K242.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23(2013)02-0085-03收稿日期:2013-05-13作者简介:张欣(1989-),女,山西临汾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Jun.,2013Vol.12,No.22013年6月第12卷第2期85暗考以定其等第”[5]。

这样,候选人的社会出身就不再成为影响选拔结果的条件,寒门学子也能凭借真才实学踏上仕途。

据统计,“武则天亲擢宰相67人,门荫特恩入相的仅占10%,而明经、进士和杂色入流为相的占90%”[6]。

狄仁杰等一批庶族地主的涌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由门阀士族完全垄断仕途的局面。

二、从狄仁杰官至宰相看武则天选拔人才狄仁杰由豫州刺史得以官至宰相,除了政绩突出为人称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夏官侍郎娄师德在武则天面前的极力举荐,而这也反映了武则天时期另外一个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天授元年,武则天派承抚使十人寻访诸道,搜揽人才,而时任豫州刺史的狄仁杰政绩突出,第二年,她破格将狄仁杰从一般的地方官员提拔到首席宰相的位置上。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思贤若渴,处处搜荐有才能之人,而且一旦发现,则不吝官职,尽授予高官厚禄。

此外,武则天为了寻求更多的有才之士,增加武周政权可用的统治人才,又先后颁布了《求访贤良诏》、《求贤制》、《搜访贤良诏》等三篇诏令。

令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以此为己任,甚至把各级官吏应举荐的人数以硬性指标的形式分配下去,同时还鼓励官民自荐。

《旧唐书·则天皇后》中记载:“其有志行可录,才用未申,亦听自荐。

”[1]685年武则天又下诏:“内外百官九品以上及百姓有才能者皆可自荐。

”[7]这就使得一批有才能但却出身一般的低等级官吏和身份低微的知识分子得以进入上层统治集团,一些有才能但却未及第的士人和乡村教师也都得以被选拔出来,让他们临时担任职务,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和考核之后,合格者就得以正式任命为官。

正是由于武则天思贤若渴,用人不疑,并大力提倡和鼓励人们举荐人才,因此上至宰相下至一些低级官吏都将推举贤达之士作为自己的责任。

狄仁杰到中央为官后更是常常以荐贤为己任,他荐举的“桓彦节、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8],真正达到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境界。

对此,有人就曾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仁杰对曰:“荐贤为国,非为私矣。

”[9]武则天对推举的人才也“不问贤愚,尽加擢用”,唯才是举,重用了包括狄仁杰在内的一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笼络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三、从狄仁杰位居“国老”看武则天爱惜人才(一)狄公德高望重狄仁杰为官初期一直在地方任职,他深知百姓疾苦,多次为民请命,宁州、豫州等地的百姓都很爱戴他,甚至还为他立祠以纪念他的功绩。

武则天也很倚重狄公。

据记载:“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入朝朝见时,免去其叩拜之礼,谓之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

”为了表彰狄仁杰的功绩,还赏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绣下“敷正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

狄仁杰死后,她还哭曰:“朝堂空矣!”“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9](二)武皇善于纳谏狄仁杰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诤臣。

一次,武则天要造大佛,狄仁杰便上疏谏说,认为这样劳民伤财,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武则天听后说:“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9]便停止了这项活动。

狄公一生中多次直言上疏,主要内容包括:任人唯贤,重用才能;省傜薄赋,与民休息,重视农业,抚恤百姓,宜宽征伐。

禁造佛寺宫殿,反对宗教迷信等,这些都被武则天采纳接受,对武周政权的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10]也正因此,促使武则天先后多次下诏,“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1]。

武则天不仅爱惜人才,更勇于承认错误。

不仅不会仇视那些锋芒毕露,并敢于当面指责自己的大臣,还一再褒奖诤臣,所以,在她统治时期,谏诤之风盛行。

除狄仁杰外,还有苏安恒上疏劝她还政于唐;朱敬则禁选美少年入侍,当面批评武则天生活腐化;侍御史周钜因宠臣薛怀义一些不合礼节的行为,将其流放等。

她总是善于听取有利于巩固统治、繁荣经济、稳定社会的建议,从而使君臣相互匡辅,促进了武周政权的稳固。

四、从狄仁杰智斗酷吏看武则天保护直臣(一)狄公蒙冤武则天曾重用索元礼、来俊臣等一批酷吏充当自己的耳目,排除异己。

狄公耿直的性格和严格执法的作风,势必与酷吏水火不容。

史书记载:“长寿元年,左台中臣来俊臣罗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谋反。

先是,来俊臣奏请降敕,一问即承反者得减死……狄仁杰既承反,有司待报行刑,不复严备。

仁杰裂衾帛书冤状,置绵衣中,谓王从狄仁杰的选拔任用看武则天用人之道86德寿曰:‘天时方热,请授家人去其绵’……子光远得书,持之称变,得召见。

则天览之”[11],并亲自召见狄仁杰,才洗刷了狄仁杰等七人的罪名。

此事后,狄仁杰虽被贬嫡为彭泽县令,但他已成为武则天不可或缺的帮手,所以一旦武则天遇到难题,就很快又提拔重用他。

697年,重坐宰相之位。

(二)武皇巧用酷吏武则天,作为一介女流,要在封建社会里称孤道寡,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因此,为了打击异己,扫除障碍,她举起了专制的刀斧,造成了“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12]的恐怖局面。

但武则天终究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她在使用酷吏这把“双刃剑”时,一方面重用他们,打击反对派,主要矛头指向李唐宗室的旧臣;另一方面,一旦发现其中有对武周政权忠心耿耿的大臣时,也会及时地干预,并且在执法机构中保留了许多像徐有功、狄仁杰、杜显俭等人一样执法严明的官吏。

所以,一旦当他们遭遇诬陷时,武则天总是亲自出手相救,不许杀害。

秋官郎中徐有功,曾多次复审周兴等酷吏判定的案件,他定狱公正,前后救济了数百家蒙受冤屈之人,而周兴等人则多次在武则天面前诬告他判刑过轻,故意释放谋反之囚,但武则天知道徐有功为人正直可信,不听信谗言,反而多次予以保护并仍常常委以重任。

极端的专制主义并不是维护统治的长远之计,所以,在690年武则天建立了武周政权之后,为了稳定统治局势,缓和阶级矛盾,次年便诛杀了酷吏杀索元礼,“以慰人望”;697年又杀来俊臣,“以灭苍天之愤”。

酷吏作为武则天打击反对派,抑制诸武贵戚及亲信势力的工具,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结语综上所述,武则天为了选拔人才,发展了科举制,广开仕途,一步步打破了门阀和庶族的界限,出现了庶族官吏在中央占据主要地位的现象。

通过对各级官吏的选拔试用,武将中的娄师德、郭元振等边陲将领,文臣中的狄仁杰、魏元忠、姚崇等朝中元老,敢于面折廷争的徐有功、朱敬则等直言诤臣,纷纷成了武则天的左臂右膀,至开元中叶,“致朝廷赫赫,有名望事绩者,多是天后所进之人”[13]。

武则天的这些用人、识人的举措,为狄仁杰等贤良之士发挥他们的治国抱负和政治才能提供了丰厚的政治沃土,也使武周政权被史学家评为“贞观之遗风,开元之前功”。

此外,武则天用人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她为了排除异己,扫除政途上的反对力量,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兴酷吏和告密之风,不惜以毒攻毒,这使一些无辜者身陷囹圄甚至被诛杀,虽给其统治带来了一层负面的阴影,但从整个武周政权统治来看,武则天的用人措施还是非常有借鉴意义和值得肯定的。

阴忍的酷吏政治虽与武则天英明的吏治思想表面上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实则殊途同归,武则天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交相为用。

一方面,广开仕途,改革科举制度,“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另一方面,又任用酷吏,大开刑狱,排除异己,并能“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