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技术定义的观点综述

教育技术定义的观点综述

教育技术定义的观点综述贺雄英hexiongying@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几个重要的教育技术定义的归纳、比较,通过教学系统中要素多样性和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多样性与技术本身含义的不确定性等方面来分析造成目前国内外教育技术定义多样性的原因后,从教育技术学科高度来分析对待教育技术定义的态度与方法。

【关键词】教育技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后现代主义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和领域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听教育运动”。

教育技术作为术语是于70年代在正式文件中出现,它是在视听教学、程序教学和系统设计科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科的一门科兴分支学科。

教育技术从起源发展至今,各类定义、术语层出不穷,以致形成一种众说纷纭的状况,从1963年到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界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多次定义。

而我国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当中,对教育技术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并针对新兴技术和传统技术的结合,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一)、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教育技术定义的分析与比较:国外的几个重要定义:[1]1. AECT 1963年定义“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包括:(1)研究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图像信息和非表征性信息的独特的相对的优缺点;(2)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信息结构化、系统化。

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

它的实际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2.教育技术委员会1970年定义“‘教学技术’是一种根据特定目标来设计、实施与评价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的系统方法。

它以对人的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的。

”3.AECT 1972年定义“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利于人类学习。

”4.AECT 1977年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综合的、有机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方面,与人类的学习所有方面都有关系。

”5.AECT1994年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6.西尔伯(sillber)在1970年的定义“教学技术是用系统的方式对教学系统组成部分(包括信息、人员、材料、设备、技术和环境)的开发(包括研究、设计、制作、支持-供给和利用)以及对开发的管理(包括组织和人员)。

其目的是解决教育的问题。

”7.麦肯齐(mac kenzie)和厄劳特(eraut)在1971年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的系统化的研究。

”国内的几个重要意义1.电化教育'98定义[2]南国农、李运林1998年在《电化教育学》第二版中提出的电化教育新定义:"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2.中国'90教育技术定义[3]全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3.现代教育技术定义[4]李克东教授在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94新定义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我们大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归纳国内外出现的一些教育技术定义1、从内容的特征方面来分有:(1)、媒体/工具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主要是一种促进教育的媒体或工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AECT)1963定义、1970年定义、何克抗的现代教育技术定义(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和我国最早的视听教育、电化教育等定义。

(2)、方法/手段论:认为教育技术是把教育的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AECT1972年定义和南国农的1998年定义。

(3)、理论/实践论:认为教育技术不单包括促进学习的所有理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还包括所有的促进学习的所有实践活动(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实践活动),如:AECT1977年、AECT 1994年定义、李克东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和麦肯齐(mac kenzie)和厄劳特(eraut)在1971年的定义等。

2、从内容的层次方面来分有:(1)、泛面层次的的教育技术定义:泛面层义中把教育或进行教育活动看作是一种技术,把如何进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技术来看待。

在上世纪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就认为:“教育是一种实践的技术。

”这也就造成有些学者认为:教育领域就是教育技术领域。

(2)、广义层面的教育技术定义:对教育技术作广义的理解,并认为教育技术包括教育中一切(即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采用所有可能得到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包括教育中的一切方式方法手段与工具等。

上文提到的顾明远等提出的中国'90教育技术定义就是从此层面上定义教育技术,被称为广义教育技术。

根据“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坂元昂著,钟启泉译的《教育工艺学简述》中“教育工艺学是对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然后进行实验的实际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门工艺科学……其中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包括:教育目标与内容,教材教具和媒体,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环境,师生行为,师生编组以及上述因素的相互关系。

教育技术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5]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应把教育活动中的一切可操作性因素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范围。

”这也是从广义层次来定义教育技术的。

(3)、狭义层面的教育技术定义结合国情或从教育技术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着手定义的: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李克东的现代教育技术、何克抗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以及我国早期使用的电化教育等概念。

二)、影响教育技术定义的一些因素1、技术定义的多元性:英文“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述。

最初,它仅指各种应用技艺,与直接的操作联系在一起。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技术一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导致了对它的理解和表述的多样(性)。

”[6]《辞海》中也对技术给出了两个义项1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的自然科学原理面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2除操作技能之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的其它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的程序、方法。

《科学学辞典》和《科技词典》定义技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

加尔布雷思认为技术是指科学的或其它有组织的知识在实际任务中的系统运用。

巴巴拉.西尔斯则定义现代技术是为提高生产和系统化的实用知识。

到目前为止,对“什么是技术”的论述不下几十种,要想给技术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显然是困难的。

而教育技术是一个偏正性的词,因此“技术”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技术的定义。

2、教学系统中“四要素”范畴的不确定性教师的多样性: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教师呈现多样性,包括最初意义上的“担任一定教育任务的人”、程序教学中“机”和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虚拟教师”等。

学生的多样性:在终身学习的思想和信息易获取等条件的影响下,学生的范畴不单在学校内,而是几乎是涉及整个社会中所有的正在通过各类资源与手段进行学习与提高的人。

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的多样性:在这我把它们统称为资源的多样性,说目前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正是基于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基于学习资源的不确定性与多样性,有了“电化教育”“视听教育”“E—EDUCATION”等定义的出现。

由于教育技术本身是针对教育教学的技术与手段,因此由于教学系统的要素中范畴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引起教育技术的定义多样性。

3、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的多样性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除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传播理论外,还与教育心理学、科学技术学等密切相关。

其中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论、社会学习论、认知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论、人本主义学习论[4]、后现代主义[7]教学理论主要有以下的代表: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加涅的指导教学模式、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

[7]传播理论中则有多种模式:拉斯韦尔的“5W”模式、施拉姆模式、贝罗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8]随着以上各理论及各类模式的发展,不同时期,在不同的理论的指导下,教育技术又出现不同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还与教育心理研究之间日益表现出了一种相互影响的同盟关系,认为:“这种同盟关系集中体现在新型学习环境的设计上。

新型学习环境的设计要遵循新的学习理论。

当前学习理论的发展表现为三个主要趋势,即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强调知识、智慧和学习的情境性。

”(清华大学张建伟博士)三)、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对待“教育技术”鉴于目前教育技术领域中许多人写的众多文章都在教育技术定义上的纠缠不清的情况,笔者在此发表一些愚见。

定义一个事物,我们一定要明白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的特征,而教育技术由于它的范畴广到几乎不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其特征,同时还因为上文中所述的各类因素的影响,造成教育技术在不同时期不同理论指导下就有不同的特征。

因此要想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是几乎不可能的。

例如,在前几年建构主义盛行时,我们教育技术中出现了许多理论与技术都是为了创造更好地“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而现如今,又有学者对建构主义提出质疑:“建构主义是也,非也?”这样一来,我们教育技术的“定义”又该何去何从呢?我们是不是又该应对此些变化再又想出相应特征的“定义”来解释教育技术呢?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首先我们应该想清楚的问题是:教育技术难道一定要作为一个术语来定义吗?难道我们就不可以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对待“教育技术”,不要为定义而定义它,而是作为一门学科建设来明白它的内涵或范畴即可?虽然目前也有学者看到“学科领域”建设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但还是没有摆脱“定义”的“紧箍咒”,如有人就认为“AECT1997年新定义(教育技术是把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溶于理论和实践的学科领域。

)把教育技术的界定点从“理论和实践”升华到了“学科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