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8课《怀疑与学问》示范教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示范教案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
é)便装(biàn)
ē) 便宜(pián)
shé)
(2)词语释义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

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二)研读分析
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

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课堂小结
从今天学习的这个部分,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确了作者提出的论点,并学习了课文前三段。

那么,在接下来的部分中,作者又将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呢?接下来的学习将会告诉大家答案。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提出了“学则须疑”这个论点。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进一步论证该论点的。

二、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答案示例: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
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答案示例: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3)第6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

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

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

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

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写法探究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三、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