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州汉画像石

徐州汉画像石

引论从内容上看,画像石所表现的几乎无所不包,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汉代社会而且表现了一个想象奇异的神话世界,把汉朝人脑子里所想的,所需求的都揭示出来了。

事隔两千年左右,社会的变化很大,当我们在欣赏这些刻在石头上的画面时,有的虽已不明其意,也有的并不陌生。

譬如那些礼仪和宴会上的场面,庖厨和杂技,以及耕田者,纺织人和打铁的人。

有些生活和生产的方式仍然继续。

由此也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脉络是难以割断的。

它的变化正是说明文化的生命力,源远流长不等于一成不变,有变化才有活力,有活力才能发挥前进,所以说,事隔两千年左右,我们回头看那些画像石时,有的看得懂,有的看不懂。

可以说是很自然的现象。

因此需要对画像石进行“解读”和“诠释”。

一、徐州汉画像石的历史和发掘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

清同治《徐州府志》碑碣考中就有徐州沛县发现汉画像石的记载。

民国年间,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张伯英(徐州人)也收藏、保存了一些汉画像石,但这些都是未经科学发掘的零星发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铜山县的茅村、洪楼、苗山、白集、利国、柳新、汉王,睢宁县的张圩、邳州市的燕子埠、新沂市的瓦窑、沛县的栖山等乡镇,保护性发掘了一批汉画像石墓。

目前,徐州地区保存的汉画像石共有1300多块,其中,大部分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内,现在实际对外展出的有600多块。

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从雕刻技法、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上看,不同于河南南阳、陕北、晋西、四川一带的汉画像石,而和山东南部一些地区的汉画像石极为相似,因为这两个地区在汉代同属徐州刺史部,经济、文化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形成了同一风格。

汉代画像石艺术是在当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厚葬之风盛行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和艺术渊源,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那精美的画面不仅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而且使我们得以窥见汉代社会风貌。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两汉时期一直为封建王朝所重视。

西汉初期,刘邦封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地方广大,有薛郡、东海、彭城等共36个县,西到河南,东至大海,南达淮河,北到今山东的临沂和泰安的汶河一带,今天苏、鲁、豫、皖交界的广大地区皆以今徐州为中心,徐州无疑成为“五省通衢”的重要门户。

两汉四百年间,这里共有楚王、彭城王十八代,至于其荫封的王子侯孙、豪族世家就更多了。

豪强之家生时恣意享乐、极尽其欲,死后则崇仰厚葬,加之崇仰鬼神,迷信之风甚盛,多爱把自己所崇拜、爱慕的东西在墓中雕刻成画。

豪族贵戚如此,一些中小地主也竞相效仿。

同时,徐州地区盛产石灰岩、青石,为营造汉画像石墓提供了充足的石料来源。

因此,众多的汉画像石墓便在徐州一带兴盛了起来。

二、汉画像石中的社会活动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就会十分的困难。

目前看来,对画像石的分类多根据直观的印象进行分类。

主要的学术分类有:李发林将其分为4类:(1)表现祥瑞和神话故事的图像,(2)刻画自然风景的图像,(3)反应社会现实生活的图像,(4)描绘历史人物故事的图像。

吴文祺和蒋英炬将其分为4类:(1)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2)描绘社会生产的内容,(3)表现神话传说及鬼神信仰的内容,(4)描写历史故事的内容圆。

日本学者土居淑子将其分为7类:(1)具有故事情节的画像,(2)关于祭祀礼仪的画像,(3)有关天象和然现象的画像,(4)关于仙人及神怪的画像,(5)关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画像,(6)描绘怪兽等空想事物的画像,(7)各种装饰图案的画像口。

其他学者也各自对汉画像石进行了各自的分类。

信立祥先生认为,对汉画像石的这种直观的分类不可能从整体上正确把握其题材内容,因为直观的分类不仅忽略了画像内容与其所属建筑之间应有的关系,而且完全忽视了画像的配置规律,割断了各种画像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应该把画像石的分类建立在其所体现的本来意义的基础上。

笔者以体现画像石的本来意义为基础将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题材和内容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浪漫主义手法,墓主人为达到死后升入仙界与神仙们共游的愿望而创造出幻念中天上神仙们的自由世界和祥禽瑞兽图文装饰;一类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人世间的现实生活,描绘墓主人生前的享乐场景和死后的哀荣,真实地记录了汉人的思想追求和生活状况;一类为历史故事的刻画,以刻画关于忠臣、智者、勇者的历史故事来借喻死者生前的辉煌。

徐州地区体现现实主义的汉画像石描绘汉代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构成了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主体。

现将社会生活题材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一)从庖厨宴饮图和烤肉串图到彭祖美食文化节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社会生活类题材在徐州汉画像石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许多是描绘墓主人生前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的画面。

如飞剑跳丸、驯象弄蛇、鱼龙漫衍、吞刀吐火、迎来送住、钟鸣鼎食、六博对奕、驰逐狞猎、射御比武等。

如徐州茅村汉墓里有一幅“楼宇栉比图”在二米长的画面上,刻有高大门阙和门楼,门前有持戟的武卫士,院内楼阁错杂,重檐密瓦,楼顶上有只昂首的凤凰,表示主人的无比高贵。

楼上是宴请场面,庭院中主人正迎接来宾,楼下奴仆家人捧食进馔,而宾主正举觞痛饮。

厨房内正忙着烹调山珍海味,情景十分热闹。

反映贵族豪华生活的石刻画,还有主人身着时兴的华丽服饰,悠闲对奕、观赏舞乐百戏等场面。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徐州汉画像石馆藏的“庖厨宴饮图”(如图2-1-1)就有100多幅。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图2-1-1《庖厨宴饮图》徐州的烹饪业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两千三百年前的尧帝时代,中国有史以来最早见于史籍的烹饪大师是尧帝时的筏铿,他因进奉‘雉羹’得到尧帝的赏识,封邑于彭城,谓之“彭祖”。

彭祖被公认为我国烹饪界的鼻祖。

由于徐州地区的庖厨宴饮图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仅举一副刻画比较精妙的作品加以展示,如徐州铜山汉王墓出土的“烤肉串图”(图2-1-2),画面中一人持刀切割,另外一个人左手将串好的肉串在火上翻烤,右手拿着一面扇子在煽火。

此情形如同现今的烤肉串图景一直,相当微妙绝伦。

图2-1-2《烤肉串图》伏羊美食文化节是徐州地区特有的一种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传统悠久,在色,香,味,形竞奇斗芳的中国食苑中带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古朴奇葩,每年入伏之际(7月中旬初伏第一天至8月中旬出伏)人们集中在各个饭店吃羊肉,和羊肉汤,故曰伏羊节。

伏羊美食节期间,全市各大饭店,宾馆,羊肉馆都推出系列“伏羊菜系”接受市民的品评。

同时周边地区特色羊肉馆来徐州集中展示地方小吃名点。

还有异彩缤纷的活动,每天上演地方戏剧、表演舞蹈武术、民俗、展示布艺、面塑、剪纸和花鸟奇石的展出等。

徐州伏羊节的背后,有徐州的两汉文化艺术。

徐州是汉代画像石出土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铜山县汉王镇,曾出土过一块《庖厨图》,石高1.85米,图分三格,类似今天的连环画。

最下面的那格刻有一辆马车,上做二人,像是官员。

他们的前面有一人引路,其对面有一人抱盾迎客;中间一格,有两位厨师,一个站在井前提水,一个坐于炉前烧火,后面像是餐具、火锅之类的,另外三条鱼;最上一格是一人在砧板上切肉,一个人在炉子上烤羊肉串,上面挂了两条羊腿,还有两条鱼与鸡鸭之类。

汉画像石被誉为“石上史诗”,既有历史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这块《庖厨图》,描绘了一户人家为宴请客人正在紧张做饭的情景,非常生动,被历史学家们视为一幅徐州的民俗画卷。

值得注意的是,食物中有两条羊腿,有烧烤的羊肉串,说明汉代的徐州人对羊肉的就情有独钟。

画中还有两条鱼,不知他们是否准备烧煮彭祖的“羊方藏鱼”?如果是,那我们就可以说汉代的饮食文化与彭祖饮食文化是一脉相承了。

(二)从建鼓图到徐州柳琴戏和梆子戏如徐州汉画像石馆藏“建鼓图”(如图2-2-1)其中吐火表演最为惊险,一人手操喇叭状物,鼓腮吹出熊熊燃烧的火焰,怪乎张衡《西京赋》形容“吞刀吐火,云雾杳冥”!所谓建鼓,其原本置于官府大门前面,府门启闭,击鼓为号。

汉画中有些建鼓画于官府前面,也有不少建鼓成为百戏音乐表演当中的乐器之一,有两人在鼓的两侧,手持鼓槌击鼓。

徐州梆子戏,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当地群众又称为“大戏”。

已流行于江苏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省代表性剧种之一。

图2-2-1《建鼓图》徐州梆子戏的表演在继承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传统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仪式规律和整套完整的文学、音乐、舞蹈与技艺融于一体。

表演以虚拟为主,虚实结合,强调感情真实,节奏强烈,程式上规范严谨,技巧性高,具有淳厚、朴素、明朗的地域特色。

多采用“文戏武唱”,用大段唱腔来塑造人物,把剧情推向高潮。

生旦净丑分工更为精细,什么样的嗓音决定什么行当,特别是黑、红脸唱腔慷慨激越、高亢健壮、真假声结合,具有激昂、淳厚、高亢、刚烈的艺术特色。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不但是江苏省的主要剧种之一,也是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广大地区现存的本土地方戏曲种类之一。

江苏柳琴戏是徐州及周边地区灾民(农民)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自明末清初以来,苏北,鲁南地区各种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只好背井离乡,以乞讨为生,遂形成庞大的灾民群体。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从他们行乞时说唱的“吉利话”开始,经过两、三百年的不断衍化,最终创造出徐州柳琴戏这个独具个性和艺术魅力的剧中。

由于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汇地带,南北文化交融,因此,产生于徐州地区的江苏柳琴戏不同与山东柳琴戏,它既有南方音乐的古朴舒雅,又有北方音乐的火爆激情,形成了现在清丽、秀美、热烈、泼辣的风格这种文化艺术品质,正好切合徐州一带原住民的强悍、粗犷、而又热情、仗义的性格,因此徐州周边才有“三天不听啦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说法。

(三)从车马出行图到徐州庙会车骑出行是汉代画像石中最流行的题材。

贵族外游猎时,坐良骑,挟弩持弓,神情威严;车行道上,主人和随从按各自身份,分乘轺车、轩车、辎车、篷车、车马疾驰奔腾,尘土飞扬,车辚马啸,场面喧赫,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主要有车马出行图(图2-3-1)。

徐州庙会众多,有云龙山庙会,泰山庙会,白云洞庙会,青山庙会等。

其中云龙山庙会影响最大,涉及范围最广。

图2-3-1 《车马出行图》云龙山庙会又称“云龙山庙市”,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

云龙山是徐州的游览胜地古迹云集,风景宜人。

在西山坡大士岩,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都要举行观音菩萨诞辰庙会,俗称“云龙山庙会”。

参与人数达百万以上,遍及鲁南、豫东、皖北接壤地区及徐州六县(市)、五区。

云龙山庙会最初起源于大士岩(观音寺)。

1719年(清乾隆年间),开山时发现了一尊送子玉带观音石像。

以为从天而降,逐日神化,其实,并非天赐。

清康熙年间,徐州知府姜焯,在山西坡兴建僧舍时于地基中发现一块白纹巨石,便命人雕刻成送子玉带观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