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胰腺炎诊治进展课件

急性胰腺炎诊治进展课件

2.轻症AP(M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 变,而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 充治疗反应良好。 Ranson评分<3,或APACHEⅡ评分<8,或CT分级为A、 B、c级。
3.重症AP(S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 变,且具下列之一者: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 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评分≥3; APACHEⅡ评分≥8;CT分级为D、E级。
国内发展过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984年的全国胰腺外科会议,开始关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 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1992年第四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外科 学会胰腺外科学组提出了《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及分级标 准》 1996年在贵阳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会议上,结 合亚特兰大分类和我国的具体经验,提出了第二次方案。 1998年,胰腺外科学组拟订《重症急性胰腺炎诊疗规范初 稿》 2000年在杭州召开的第八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会议上制定了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疗草案》。 2004年、2006年又对诊疗草案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和补 充,2006年补充了暴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间隔室综 合征的定义和处理原则。提高了我国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水 平。使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由上世纪的“个体化治疗” 逐步过渡到目前的“综合治疗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两个指南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 于2003年12月13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胰腺疾病学术大会 上通过。
2004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张圣道执 笔)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重症监护技术的进步, 休克和早期器官功能障碍不再是SAP死亡的 主要原因, SAP的治疗观念又一次转变,即: 在SAP的早期,采取以脏器功能维护为中心 的非手术治疗,无菌性坏死尽量非手术治疗, 出现坏死感染后采用外科治疗。国际上和国 内都基于这一治疗观念制定了新的治疗规范, 明确规定了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时机,总体死 亡率也下降到了20%左右,取得很大的成绩。
治疗观念的变迁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889年,Fitz最早系统地描述了SAP,通过对53例病 人的总结,他认为:“在该病的早期进行手术十分有 害”,但随后14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他毅然推翻 了过去的观点,并提出:“正像大多数腹部手术能缓 解急性症状一样,早期手术治疗对SAP病人更有 益”,当时这一观点得到普遍的认同。然而,随着不 断的临床实践,人们发现早期手术并没有降低死亡 率。在1938年德国外科大会上,以Nordmann的总 结报告为标志, SAP开始了走向全面保守治疗。在 随后30年间,发现许多病人死于休克、腹膜炎和器 官功能衰竭。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外科手术在 SAP中的作用得到重新确立,手术治疗变得积极,手 术的方式也由单纯的清创引流发展到了胰腺大部 分切除,甚至全胰切除,这一阶段的死亡率由以往的 80-90%降至40% ~50%。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其他术语
1.急性液体积聚:发生于病程早期,胰腺内或 胰周或胰腺远隔间隙液体积聚,并缺乏完整包膜。
2.胰腺坏死:增强CT检查提示无生命力的胰腺 组织或胰周脂肪组织。
3.假性囊肿:有完整非上皮性包膜包裹的液体 积聚,内含胰腺分泌物、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等。 多发生于AP起病4周以后。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急性胰腺炎(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 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 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 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病死率为5% -10%。
4.胰腺脓肿:胰腺内或胰周的脓液积聚,外周 为纤维囊壁。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4.建议:(1)对临床上SAP患者中病情极其凶险者冠名为: 暴发性胰腺炎(fullnillate pancreafitis),或早期重症AP。 其定义为:SAP患者发病后72 h内出现下列之一者:肾功 能衰竭(血清肌酐>176.8μmol/L、呼吸衰竭[PaO2≤60 mm Hg(1kPa=7.5mmHg)]、休克(收缩压≤80mmHg,持续 15min)、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70%(或)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45s]、败血症(T>38.5℃、 WBC>16.0)<109/ L、剩余碱≤4mmol/L,持续48h,血/抽 取物细菌培养阳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T>38.5℃、 WBC>12.0)<109/L、剩余碱≤2.5mmol/L,持续48h,血/ 抽取物细菌培养阴性)。(2)临床上不使用病理性诊断名词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除非有 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上废弃“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胰腺蜂窝炎”等名称。(3) 临床上AP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分级诊断、并发症诊断, 例如:AP(胆源性、重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P(胆 源性、轻型)。(4)AP临床分级诊断如仅临床用,可应用 Ranson标准或CT分级,临床科研用,须同时满足 APACHE-Ⅱ积分和CT分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临床使用术语
1.AP: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 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 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改变,排除其他疾病者。 可有或无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 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术语和定义
根据国际AP专题研讨会制定的AP分级和分 类系统(1992年,美国亚特兰大)和世界胃肠 病大会颁布的AP处理指南(2002年,泰国曼 谷),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定有学术用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