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病理学

森林病理学

四、云杉球果锈病(一)、病原: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冬孢纲、锈菌目(1)杉李盖痂锈菌(Thekopsora aleolata (Fr.) Magn.)(2)鹿蹄草金锈菌(Chrysomyxa pyrolae (DC.) Koetr.)(3)畸形金锈菌(Chrysomyxa deformans(Diet.) Jacz五、森林病害的特征1、重大森林病害严重发生2、生态环境整体恶化为诱导因素的森林病害频繁发生3、全球环境变化导致天然林生态系统病害流行4、已入侵的有害生物将完成对我国生态适宜区的入侵并形成稳定的生态格局,境外有害生物入侵风险依然存在。

5、伴随城市生态环境非自然化的过程,城市森林病害发生普遍且机理更加复杂。

六、林木病害的概念林木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侵袭,使林木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内部组织结构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并导致林木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甚至死亡,使林业生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称为林木病害。

十、植物病害的症状症状(symptom):感病植物在形态上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形态特征。

症状又可分为病状和病症。

病状:感病植物所表现出来的异常反应。

病症:病原物在感病植物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

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病症的类型:1、霉状物2.粉状物3.小黑点4.菌核、菌索5.菌脓:十一、侵染循环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 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又称为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在一个地区首先要有初侵染来源,病原生物必须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寄主植物发病以后在病部还可产生子实体等繁殖体,引起再次侵染,病原生物还要以一定的方式越夏和越冬,渡过寄主的休眠期,才能引起下一季发病。

各种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是不同的。

侵染循环的组成:1、初侵染;2、再侵染;3、传播;4、病原物的越冬、越夏(一)、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1)初侵染的概念: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以后引起第一次(最初)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

初次侵染的作用是引起植物生长季最初的侵染。

只有初次侵染的病害,只要防止初次侵染,这些病害几乎就能得到完全控制。

如黑穗病类可以采用种子处理的方法防治。

2)再次侵染的概念: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称为再次侵染。

3)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植物组织后,由于寄主或环境条件的限制,暂时停止生长活动,但仍然保持其生命,寄主植物也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就叫潜伏侵染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1、休眠孢子2、休眠菌丝体及菌核、菌索和子座3、无性孢子4、病原细菌或细菌团5、病毒、类病毒、植原体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a、感病的植株;b、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c、土壤;d、病株残体;e、肥料。

十二、病原物的传播方式:1、人为传播;2、自然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十三、植物病害控制策略与防治方法(一)植物病害控制策略:二战以前:自然防治阶段,天灾,提倡“修德减灾”。

二战——60年代末:化学防治阶段,方针“全面防治,土洋结合,全面消灭,重点肃清”。

70年代开始: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现代: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森林保健;森林有害生物持续控制(三)植物病害防治方法:1、植物检疫:又称为法规防治,其目的是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止或延缓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

植物检疫的基本属性是其强制性和预防性。

2、林业技术防治(1)育苗技术中的防病措施(2)造林技术中的防病措施:适地适树、造混交林(3)林分抚育中的防病措施:生态治理的思路:区划、培育和经营有机结合,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

3、选育抗病品种4、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

迄今所利用的主要是有益微生物,有益微生物亦称拮抗微生物或生防菌。

生物防治的机制主要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的各种不利作用,来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和削弱其致病性。

有益微生物还能诱导或增强植物杭病性,通过改变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关系,抑制病害发生。

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的不利作用主要有抗菌作用、溶菌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及交互保护作用等。

生物防治措施及其应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有两类基本措施:1、是大量引进外源拮抗菌;2、是调节环境条件,使已有的有益微生物群体增长并表现拮抗活性。

5、物理防治6、化学防治十四、叶部病害的防治防治原则:一般不防治,只有大面积严重发生,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时才防治。

叶部病害的防治主要在幼苗, 幼林, 果树, 经济林木以及行道树和公园树木上进行。

叶部病害的防治措施:1、清除侵染来源:2. 喷药保护 3. 林业技术措施4. 选育抗病育种十五、白粉病类。

初侵源:子囊孢子。

传播:气流。

再侵染:以分生孢子反复多次再侵染。

越冬场所、方式:一般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

十六、锈病类A、锈菌都为专性寄生菌,因此,常和寄主植物保持相对稳定性,病菌侵染后一般不会引起很快死亡,只产生褪绿、淡黄色或褐色斑点。

B、在病斑上常产生明显的病症。

十七、毛白杨锈病马格栅锈菌(Melampsora magnusiana)十八、落叶松-杨锈病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

十九、松针锈病担子菌亚门风毛菊鞘锈菌(Coleosporium saussurea)二十、叶斑病类1、松落针病多种散斑壳(Lophodermium spp.),子囊孢子线形,单胞,无色。

2、松针褐斑病(国内检疫对象)病原:松针褐斑病是松针座盘孢菌(无性型)侵染引起的。

我国未发现有性型:子囊菌的松针座腔菌。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的形态着生于针叶表皮下,黑色,开裂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柱形,细长弯曲,多细胞,橄榄青至淡褐色。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树上病叶或病落叶上越冬。

借雨水进行孢子的放散和传播,气孔和伤口侵入,潜育期20多天。

3、松针红斑病(国内检疫对象)由半知菌的松穴褥盘孢菌Dothistroma septosporum引起。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为黑色。

分生孢子线形,无色,略有弯曲,成熟的分生孢子有1~5个隔膜,一般为3个隔膜。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越冬,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气流传播,由气孔和伤口侵入,潜育期为60天左右。

4、落叶松早期落叶病病原菌为日本落叶松球腔菌(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is Ito et al.)。

5、杨树黑斑病症状:病斑出现在叶的正面,初为小圆形,后扩大至0.2-0.5mm,斑中央有乳白色胶粘状分生孢子堆。

病斑多时,连成不规则的斑片。

严重时,叶大部变黑枯死。

病原:半知菌亚门的盘二孢属(Marssonia) 真菌。

我国有3种,主要是杨生盘二孢菌Marssonina brunnea (Ell. ex Ev.) Magn.分生孢子盘:位于病叶角质层下面,后突破外露;分生孢梗:短、不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双细胞,上面细胞大且钝圆,下面细胞小但略尖。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上或1年生枝梢的病斑内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借风雨传播,由表皮直接侵入或气孔侵入,潜育期3-5天,可反复多次侵染。

6、杨树灰斑病症状:病害发生在叶片、嫩枝梢上。

根据发病部位和发病条件可归为4种类型:灰斑型、黑斑型、枯梢型、肿茎溃疡型。

灰斑型:病叶初生水渍状斑,很快变褐色,最后变灰白色,周边为褐色。

在灰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点,久之连片呈黑绿色,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堆。

黑斑型:多发生在雨后或高湿度的条件下,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并迅速发展成大块状坏死黑斑,在黑斑上产生黑绿色霉层,病叶干后扭缩、变得易碎裂。

枯梢型:病菌侵染嫩枝梢后,病部组织很快变黑枯死,俗称“黑脖子”。

其上部分叶片变黑死亡,常由病部弯曲下垂或由此折断。

邻近叶柄的休眠芽生出几条小梢,小梢长成小枝,结果成为多叉无主梢的病苗。

肿茎溃疡型:肿茎溃疡型病害多发生在大龄苗的茎、干部,刮风时易从病部折断。

病部不断地产生新的愈伤组织,逐渐肿大,表面纵向开裂,露出木质部,木质部初为红色。

个别的肿大成畸形,从裂缝中流出红色汁液。

病皮上长出的黑点为病原菌的子囊腔。

上述几种症状类型有时会同时发生,有时部分发生;不同树种在不同的发病时期表现也有差异。

如加杨病叶上多数只有褐色多边形的病斑,而没有灰色表皮。

病原:本病由子囊菌门的东北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andshurica Miura)引起。

无性型为杨棒盘孢菌(Coryneum populinum Bres),分生孢子盘生在叶的表皮下。

分生孢子由4个细胞构成,两端细胞无色,透明、稍尖,中间两胞大,色深,上数第3个细胞最大且自此稍弯。

侵染循环: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和子囊座在病部越冬,第二年5-6月在子囊座内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以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孢子借风雨传播,由表皮直接侵入或气孔侵入,潜育期5-10 天,发病后2天即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7、杨叶枯病病原菌为半知菌门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

8、杨树斑枯病由壳针孢(Septoria)引起。

相关主题